[摘要]農村學校,地處偏遠山鄉,各種軟硬件都不到位,造成了農村學校與發達城鎮之間的差距較大。本文認為農村學校要走進名校之列須注意以下三點:(1)以人的名氣讓農村學校走進名校之列;(2)以物的“名”帶領農村學校濟身于名校之列;(3)以文化氛圍的營造為突破口帶領農村學校走進名校之列。
[關鍵詞]農村學校 名校行列 名師
農村學校,地處偏遠山鄉,各種軟硬件都不到位。交通蔽塞,信息不便,是制約學校發展的一大天然障礙,造成了農村學校與發達城鎮之間的差距較大。那么,怎樣才能讓農村學校與名校之間的距離縮短,讓他們走進名校之列呢?
一、以人的名氣讓農村學校走進名校之列
首先,以名師為依托。
名校緣于名師,名師成就名校。學校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是如何的宏大與漂亮及人數的多少,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師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名。教學名師是學者和教育專家的合金,是教師隊伍中的精英和核心,是學校精神的象征。經過大量的事實證明,許多名校在名師的塑造上很具特色,正因為他們的“出名”才帶領學校步入了名校之列。具體作法是:制訂長遠的教師培訓計劃。制訂計劃必須顧及到全面,讓各科同步發展。學校必須花一定資金在教師的培訓工作上。讓老師在三年內成為合格教師,在六年內成為骨干教師,在十年內成為學科帶頭專家。并且要形成長效機制,不能一時意氣用事。二是與名校聯姻。讓名校教師送課下鄉。學校組織老師進行觀摩學習,學習后自己上課讓專家評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三是選定適合校情實際的研究課題,讓所有老師都參與到其中來,形成資源共享,使全校形成合力,促進教師不斷地發展。四是實施“導師制”。也就是聘請特級教師及市(區)學科帶頭人為導師,對本校教師進行“傳、幫、帶”,以此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其次,以“名”學生為載體。
我這里所說的“名”學生是指學生在今后是否能夠成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讓社會滿意,家長放心的學生。因此,一所培養出合格乃至優秀的學生,是判斷一所學校是否“名”的標準。從現在看來,的確如此。如果一所學校培養出了幾個詩人,幾個作家,學者或科學家,或者說培養出了幾位國際大賽獎項獲得者的學生。這時你不想成為名校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你的名氣遠遠大于別的學校。所以我說,一個學校如果有“名”學生作為載體的話,那么他就會離名校只有一步之遙了。不管一所學校管理如何到位,各種條件都很好,但是中考或高考時一個學生也考不走,可想而知,他能成為名校嗎?
再次,以“名”校長作引擎。
俗話說:“有了一位好校長就等于有了一所好學校。”作為一位校長必須具備如下能力才能使一所學校走向名校。一是要有伯樂意識,校長要有認識人才、發現人才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如何來選拔一所學校的中層領導這是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給教師展示才華的平臺,使他們有成就感,激發他們奉獻教育的激情,挖掘他們的潛力,讓整個學校形成向上的合力,要知人善任。還要學會理財,一個學校光有教師而沒有錢作后盾也是不行的。有了錢才好辦教育的大事。二是校長必須思想前沿。即比任何教師接觸新鮮事情的意識要早。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轉的前沿意識,用一種大才大氣的風格感染其他教師,并且有獨樹一幟的辦學思想。三是校長必須學識淵博。學校的校長不一定要是教學的能手,但必須是有淵博知識的學者。有了學識才能與老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否則就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不但不會帶領學校走進名校之列,反而會使教師瞧不起你,處處與你頂牛唱對臺戲,導致學校停滯不前的僵局。四是校長必須具備崇高的人格魅力。也就是作為一名校長必須有公正公平之心,能有容人之短之腹及果斷處事之能。這幾點就是名校長的人格基礎。公平公正會讓別人對你信服使人感到你有親切感,因而不管別人有什么事都會對你訴說,所以你也會在此活動中得到進步。容人之腹是要求校長要有寬容之心,俗話說:“大度(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不是嗎?公元前二世紀的秦朝,出了一個很有本事的軍事家韓信,他在家鄉淮陰時曾忍受過“胯下之辱”。而韓信卻說:“我并不怕他,而是沒有理由殺他,如果殺了他,我就會沒有我的后來了。”作為一個軍事家的韓信都能做到這樣,何況一個校長呢?再者就是校長必須要有果斷決策的能力。作為一校之長,不能瞻前顧后,顧慮重重。俗話說:當機不斷,必有后患。
二、以物的“名”帶領農村學校濟身于名校之列
首先,一所名校必須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學校發展的基礎。例如,我們要發展音樂特色學校但是我們連一樣音樂器材都沒有,那不就是紙上談兵嗎?我們要學生去積累豐富的課外材料用于寫作,但圖書室都沒有又怎么能讓學生寫出好作文呢?這不也是水中撈月嗎?因此,一所學校要成為名校,必須要各種教學器材設施一流,只有一流的教師用一流的器材才會教出一流的學生。時下,很多家長在選學校時就看這些因素。
其次,作為學校必須有讓學生學得好的硬件設備基礎,如實驗室必須一流,運動場必須達標。選學專業課一定要有設施設備。否則就不能達到效果。因此,以“物”的名帶學校走進名校就是說一所學校要有完備的物質保證。
三、以文化氛圍的營造為突破口帶領農村學校走進名校之列
首先是校園精神文化的營造,校訓必須符合校情、鄉情,要切合學校的發展特點,不能過大過于通俗,這其中必須體現本校師生前進的方向及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名人名言及名人畫像必須要有但不能過繁,要體現本校的個性,不能太過于張揚。校園精神文化的營造必須體現在“雅”和“異”。“雅”就是高雅,與本土文化形成完美的統一。“異”就是具有獨特的氣質和風格。不能“人云亦云”。只能在別人的基礎上合理地繼承和辯證地創新。
其次是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制度是用來管人的,而學校是人來推動發展的,如果學校制定的制度不能激發人的動力,哪怕制度再多也是枉然。因此,不論是哪一間學校在制定制度時必須注重兩點:一是要有效果,二是要有先進性、可操作性,要將人文關懷與管理效率相得益彰,并能夠形成自覺而持續發展的制度新機制。
再次,就是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營造校園環境的總體原則就是“和諧”。必須顧及到校園的整體美感,在布置校園時必須著眼于“美”和“雅”兩點。一是標志性建筑必須符合雅的標準,不論是從格調上還是從布局上都必須符合這一原則。二是假山池沼花壇的局部配置必須著眼于“美”,在大雅的校園環境中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良好的校園環境在師生走向成功的路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鳳岡縣天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