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的需要與個人的成才都要求個體成長為具備健全人格的高素質人才。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就業形勢的嚴峻使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必然。結合實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校德育教育的結合切實可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養成、培養學生成才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健全人格 職業生涯規劃 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是促進學生成才、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1.人格的內涵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伴隨著人的一生不斷成長的心理品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人格近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人格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人格教育,引導大學生不斷塑造和提升自己的人格素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大學生成長的內在要求。
健全人格是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最顯著的特征是:他們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正視自己及過去,面對現實,著眼未來,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戰,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實現自身的價值。具體講,一般認為大學生健全人格應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一是能客觀認識、評價自我,做到悅納自我。人格健全的大學生總是有意識地對自身進行適當地探索,正確認識、評價自身優缺點,坦率接受自身不足并對生活持樂觀向上的態度。
二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事業心,能夠從公眾利益角度選擇自我成長及實現自我才能的方式及程度,具有貢獻社會、實現理想的強烈愿望及相應的能力。
三是具有自主性。一般來說,人格健全的大學生行為獨立性強,內心平衡且有完整的生活哲學。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理性分析生活事件,人格獨立,自尊自信。
四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及抗壓、抗挫折能力,有應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在壓力、困難和挫折面前能積極應對。
五是具備對環境的控制能力,能適應環境的要求,具有愛的能力,調節自身的能力,建立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總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心胸開闊,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表現出合適的態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際關系中有吸引力。
2.健全人格培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
健全的人格是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是個人實現自身價值,保證事業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培養具備健全人格的人才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具備健全人格的個體能在客觀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環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潛能,促使個體成長、成才;其次,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合作,在團體協作中實現個人的價值,這是當今時代個體得以成才的必要條件;再次,健全人格個體的抗壓能力使他們面對壓力時能積極應對,始終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更容易成才。最后,健全人格個體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事業心,能夠從公眾利益與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自己的發展與成才,積極開發自身的創造性潛能,并選擇把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促使大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重要途徑
1.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及實施的主要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簡言之,就是一個人對其一生所從事職務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個體發展、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自我評估,包括對自身興趣、性格、能力、特長等的認知,要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相結合,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二是進行環境分析,包括社會環境、組織環境和各種職業環境的分析,把個人理想與客觀現實相結合;三是設定職業生涯目標,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部分;四是制定行動方案和實施方法,這是職業生涯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也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五是進行評估和反饋,即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要對職業生涯目標進行適時的調整和修正。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的新階段,畢業生人數明顯增多,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沒有明顯增加,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在此形勢下,大學生順利就業必然要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只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從發展的角度對自我、社會、外部條件等各種因素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索,客觀認識與評價自我,充分把握自身優勢與不足,立足社會形勢,認清外部客觀現實條件,進行科學規劃,積極學習成才所需要的各項知識、技能,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各種外部環境,才能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實現人生的理想與價值。
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學生健全人格養成具有密切聯系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有效的途徑,最終的目的是促使學生順利就業,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實踐表明,它是幫助大學生增強主體意識,開拓美好未來的有效形式,也是實現大學生培養目標的重要一環。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最終的目的也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二者的落腳點是一致的。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提供有效的方法、手段。首先,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即是對自身有意識地積極探索,有助于客觀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前提;其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對各類環境進行分析,使其認清社會形勢,客觀分析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理想價值觀念,在貢獻社會的同時實現個人的理想與價值,這是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內容。再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在綜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種條件的基礎上明確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并制定可行的實施方案和具體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個體發揮了積極主動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調動,這也是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內容。最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調適,使其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正確應對,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應對各種環境及壓力,也是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內容。
總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前者可以為后者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是切實可行的重要途徑。
三、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養成的具體實施
大學時期是學生個性逐步發展成熟并定型的時期,大學生除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等之外,還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及早規劃自我,發展較為完善的個性,因此,通過職業生涯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應從大學低年級開始并貫穿整個大學階段。
首先,認識自我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途徑來分析自我、認識自我。如運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個體的個性、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等等進行分析,或通過他人評價來認識自我,或使學生在各類實踐活動中對自身進行探索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正確定位,充分認識自身的優缺點,接納自我,自尊自信,為成才奠定基礎。
其次,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具體的實踐。學校應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根據需求設立不同類型的實踐基地,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運用,同時也使學生有機會認識社會及外部客觀環境,使其在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過程中發展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寬容的態度,完善自我,鍛煉綜合素質與能力,健全人格。
再次,調整就業心態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大學生面臨就業會出現多種不良心態,如自卑或自傲、盲目攀比、挫折心理等等,這些都需要進行及時的調適。應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課堂(或講座)教育、心理咨詢室、自我調適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增強抗壓能力,以客觀理性的態度應對環境的變化及對自身帶來的沖擊,使個性逐步發展成熟完善。
最后,營造良好的氛圍,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校德育教育密切結合起來,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新的時代形勢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與要求,借助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學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為目標,使教育更貼進實際。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需以高校德育為支撐,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為學生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應通過二者的結合,把德育工作的目標落到實處,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 莫雷,顏農秋.《大學生心理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2] 黃希庭.《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楊新新.《高校德育應注重健全人格教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9.
[4] 胡瑞,李忠云.《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
[5] 和彥芬.《大學生健全人格教育》[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3.
[6] 張立春,時蘭英.《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及其培養》[J].湖北大學生成人教育學院,2005.6.
[7] 柳耀昌.《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健全人格建構淺論》[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8] 陳亮.《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設計與規劃研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4.
[9] 喬彪,任燕剛.《大學生職業生涯全程指導模式初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10] 黃雄英,鐘書芳.《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促進畢業生順利就業》[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