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創設情境 學習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具體做法為:
1. 創設情境,激起學習興趣。當前的語文教學,講、練、背、考的應試教育現象仍然存在,學生學習興味索然,往往限于應付完成老師的任務就萬事大吉,其語文素質并沒有得到真正提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設置一些啟發性、新奇性的問題和懸念,為學生創設愉快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解除他們的疲勞,激起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不斷增加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變“教”的單邊活動為“教”的雙向活動,變“苦學、厭學”為“樂學、愛學”。
2.讓學生在閱讀中自我領悟。教師要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讀書,不要輕易干擾學生,打斷學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地分析,要讓學生在閱讀中自我領悟,自我建構;不要強求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話都理解透徹,要允許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3.創設學生探究學習的機會。例如,在講《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由于這一課在內容與語法方面都不難,我就大膽的放開,把全班分成四大組,每組推選一名同學為大家講解這篇文章。采用擂臺賽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查資料,研究時代背景,知識的延伸遷移,甚至講課的語氣、語速,都考慮到了。講得精彩,其他同學聽得也認真,教學效果特別好。在內容分析的透徹性上,比我把握的還要好。
4.爭取語文學習的時間。要培養學生隨時隨地積累語文知識和語文信息的習慣,如,要使學生養成看書讀報的習慣,要求學生看電視注意精彩的臺詞和解說詞,聽廣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馬路注意廣告用語的得體與否,買東西注意說明書的介紹。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時間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5.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我們要引導學生除了學好課文,更要廣泛地涉獵中外名著,要為學生制訂一個讀名著的計劃,并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行讀書報告會,使讀書計劃真正得到落實。在課內我們可以每周拿出1-2課時專門到閱覽室上課,讓學生在這里自由閱讀,自由摘抄,自寫心得,自寫評論,讓學生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另外,引導學生從各種媒體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擴充自己學習的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豐富的知識去激發學生、感染學生,由衷地關心學生,尊重他們、理解他們、信任他們、滿足他們,實行民主教學,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出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使他們每一節課都能保持高度集中的心理投入,每一課都能以輕松愉快而又緊張興奮的心情進行學習。
(作者單位:貴州遵義市湄潭縣湄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