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至六歲的孩子,就開始用較正確且連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這一時期重視讓幼兒參加適宜的民族舞蹈教育和教學活動,尊重孩子的差異性,因材施教,不僅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其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也有助于幼兒智力的開發,培養其審美能力和優良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感知 體驗 創造性 趣味性 民族舞蹈
一、提出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舞蹈這門人體藝術被更多的人認識、接受和喜愛。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以能歌善舞著稱。蒙古族舞蹈動作健壯,節奏強烈、豪邁奔放;維吾爾族舞蹈活潑開朗,風趣樂觀,急速的旋轉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朝鮮族舞蹈姿態優美,節奏輕快,凝重端莊;藏族舞蹈雄壯有力,節奏激昂,灑脫奔放……在培養孩子現代觀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用孩子樂于接受的舞蹈方式與濃郁的民族音樂,使孩子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風土人情、民族精神,培養孩子對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初步的鑒賞力、創造力,從而促進幼兒健康體魄、健康人格和健康個性等的全面發展。
二、幼兒民族舞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 忽視教育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陳舊
介紹舞蹈→教練舞蹈(教師示范幼兒模仿) →練習(分組) →復習鞏固舞蹈(表演)。這種幼兒只是單純的注重觀察、模仿、練習的模式,只為學會和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機械的動作的教學,往往忽視藏在民間舞蹈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對幼兒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
2. 形式內容格式化、程序化,缺乏趣味性
老師的民族舞蹈認知水平較低,往往停留在過去50、60年代電影、電視上民族舞蹈的框架里,動作編排格式化、程序化,主題單一重復,缺乏趣味性。
3. 幼兒在活動中缺乏積極性、創造性
格式化、程序化的動作使孩子養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想象空間,不能真正的感受舞蹈帶來的快樂。
4. 舞蹈認識單一,缺乏融會貫通
舞蹈有著它的共通性,只要是適合音樂和舞蹈內容的動作,都可以大膽應用。可大多數老師沒有這樣的認識。
老師的作用是引領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可千萬不能讓孩子形成錯誤的概念。
三、明確目標,把準幼兒民族舞蹈教育的脈搏
造成以上誤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幼兒在民族舞蹈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認識不夠,對民族舞蹈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和完整。
以大班民族舞蹈《金孔雀》為例,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步——收集資料,了解民俗民風。
傣族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民族,讓幼兒去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并滲透其中便是學好孔雀舞蹈的關鍵點。
活動設計:
a.觀看圖片、錄像——美麗的云南
b.社會活動——神秘的云南
也可讓幼兒在生活中直觀地觀察動、靜態中的孔雀,最后讓幼兒從欣賞、審美的角度去觀賞孔雀舞蹈。
活動設計:
a.父母帶幼兒去動物園游玩并觀察孔雀,讓幼兒說說對孔雀的印象,并用動作表現。
b.美工活動——漂亮的民族服飾和裝飾孔雀頭飾
c.舞蹈欣賞——楊麗萍的《孔雀舞》
第二步——營造氛圍、體驗民族生活。
幼兒已初步了解民俗民風的同時,營造氛圍便是學習舞蹈的關鍵。讓幼兒親身體驗民族生活,感受其中的快樂。主要體現在教室布置和各種活動區角里。
活動設計:
a.體育游戲——快樂的潑水節
b.體育游戲——小孔雀照鏡子
c.綜合游戲——竹竿舞和吃竹筒飯
d.葫蘆絲配奏——月光下的鳳尾竹
e.幼兒也可到戶外親身體會一下傣族人們簡樸、單純的勞動生活,種花澆水,給小樹苗施肥。
第三步——豐富生活,提煉動作。
幼兒傾聽美妙的音樂,隨老師輕輕地做各種律動的動作。幼兒回憶體驗生活的情景。
活動設計:
a.律動——月光下的鳳尾竹(讓幼兒在優美的音樂中想象中感受舞蹈的特點,自由地創編。)
b.律動——金孔雀(幼兒快樂跟著老師舞蹈,模仿孔雀喝水、孔雀開屏,感受、模仿孔雀優雅的體態)
第四步——師生合作,共創舞蹈。
有以上三個步驟所奠定的基礎,老師便可正式教授孔雀舞了。首先讓幼兒欣賞教師的舞蹈表演——金孔雀,并讓幼兒評價,說說舞蹈內容。再請幼兒回憶孔雀的姿態、生活習性,請幼兒補充老師的舞蹈,幼兒自由地創編。再結合音樂搭配上自己喜歡的、相應的動作。
活動設計:
a.欣賞教師的舞蹈表演——金孔雀
b.幼兒回憶孔雀的生活習性
c.幼兒自由創編——自由結伴即興舞蹈
d.老師提煉幼兒動作并把其加入舞蹈中(學習舞蹈中,可以安排變換隊型)
第五步——聲情并茂,表演舞蹈。
讓幼兒戴上自己做的孔雀頭飾,聲情并茂地表演舞蹈。老師提出要求:幼兒之間注意感情的交流,讓幼兒自由組合輪流上小舞臺表演,互相欣賞、鼓勵。提出舞蹈的優點及不足。表演還可在弟弟、妹妹的班級進行,更能增加孩子們的成就感。
四、幼兒民族舞蹈教育嘗試
1. 以“情”感人,構思具有游戲性和故事性的舞蹈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幼兒舞蹈對于幼兒來說也是一種藝術化的游戲。將舞蹈形象化,在舞蹈中安排有趣的游戲或故事情節,來啟發幼兒的想象力,讓孩子在舞蹈中感知快樂,接受美的體驗,情與德的熏陶,使孩子在獲得快樂的同時也使舞蹈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性。
2. 出“神”入化,選擇動感十足、形象鮮明的舞蹈音樂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耳朵里聽著動人的音符,是多么興奮的事情!以“情”感人,出“神”入化,音樂是“點金”之筆。選擇典型的、富有動感的、有感染力的音樂。使幼兒一聽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既然是學習民族舞蹈,也要讓幼兒感覺各民族音樂間的特點與差異。所以在選擇音樂時,必須要有讓幼兒明顯地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特點,形象鮮明、情緒鮮明,以激發孩子內在情感的迸發。
3. 氣“韻”生動,完美地表現自然生活舞蹈是觀察自然,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努力表現自然,同時吸取前人的藝術營養,強調通過身、心、靈三者的結合來展示人的生命力的一個過程。幼兒舞蹈也應充分地展示孩子對自然的觀察、研究、理解和表現。通過孩子們稚嫩的動作、生動的表情、歡快的笑聲、夸張的表演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眼中完美的自然生活。
4. 如詩如“畫”,運用生動有趣的道具、服裝、頭飾,豐富舞蹈內涵
幼兒喜歡鮮艷、明快的色彩,結合舞蹈的民族特點設計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道具、服裝、頭飾,幼兒非常喜歡。新穎的道具、服裝、頭飾會使孩子眼前一亮,既體現舞蹈作品的風格,又增強孩子的興趣,就如同來到天山腳下,看萬馬奔騰,做快樂小牧民。
民族舞蹈猶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陶冶兒童的心靈,我們要仔細洞察孩子美麗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質樸情感。廣泛收集、觀察、提煉他們天真、形象的動作,吸收為幼兒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這樣,創作出的舞蹈才會被幼兒喜歡和接受。讓孩子在玩耍中、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學習民族舞蹈,幼兒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讓孩子在游戲中,主動、快樂地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孩子樂意積極地去參與,并在過程中獲得快樂與滿足就好。
參考文獻:
[1]吳也顯著.教學論新編.江蘇教育出版社.
[2]魯潔主編.教育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重慶市沙平壩區樹人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