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情感熏陶“知”“情”統一
當前語文教學中必須從輕“情感熏陶”到“知”“情”統一,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變“競爭”為合作,注重培養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封閉”走向開放,強化語文同各科教學、同生活的聯系。
一、以教師的情激學生的情
1.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諧
“親其師、信其道”,首要的便是建立師生之間真誠、和諧的情感氛圍。人文主義思想告訴我們應強調人的主動性,要保持師生雙方的平等意識。那么教師要創設民主、寬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敢想敢說,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會不時地有新穎、奇特、有創造的見解。
2.以情激情,引發情感共鳴
要使學生受到課文的感染、熏陶,首先要求教師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學雙方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萬里長城》時,有位教師對學生說:“每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的心里總有一種激動。”正是這種激動的心情,使他飽含深情地投入到教學之中,從而撥動了學生的情感琴弦。自豪感、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學生自會受到感染,沉浸于情感的共鳴之中,教學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二、激學生情,悟課文情
對于極富感染力與情感性的諸多課文,學生情動于中才能發于外,如何激學生情悟課文情呢?
1.創設情境,引發情感陶醉
由于兒童生活區域的局限性,許多教材與我們孩子生活仍相距甚遠,那么就需要“未成曲調先有情”,即我們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引導性材料,建立起與課文的聯系,以引導學生的注意與興趣,誘發積極情感。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形象性、再現性的特點,把形、聲、光、情、意融為一體,接近時空距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情感沖動
(1)揭示矛盾。課文中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往往會存在矛盾,有的屬表層性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造成的錯覺,這樣的矛盾往往可以成為學生深刻理解的鋪路石。
(2)尋找相關。指所創設問題情境能力和調動學生生活經驗與本文信息建立聯系,在激發興趣同時也指明探究方向,通常我們可采取“換位法”與“對比法”,即讓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對比或換位。如《小珊迪》教學最后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這位先生開始買一盒火柴都不愿意,到最后為何愿意拿出幾百、幾千元錢撫養小利比,這叔叔是不是有點怪?”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實際活動,它的主旨應該在于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以求能自動產生一系列問題,引起深入研究。因此,它強調的是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它作為一個特殊的實踐認知過程,師生雙方都要帶著自己的主觀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來認知和理解教材,這樣才能做到認知與情感相統一的過程。
(作者單位:貴州遵義縣團溪鎮五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