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發揮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作用,正確處理情感教育過程中的幾對矛盾關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情感矛盾
情感教育,指通過情感交流觸發人們積極的情感體驗,喚起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主動性,促使人們在相互依賴、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礎上,將正確地認識轉化為自覺行為的教育方法。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情感特點,探索運用情感教育,對于
我們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強情感教育有益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有著突出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重視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激發大學生對某一事物、觀念更深刻的情感體驗、產生、發展、強化和保持它們健康高尚的情感,抑制和改變不良的情緒情感,有助于教育更好地進行。因此加強情感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道德認識內化為思想政治道德信念,從而利于其外化為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行為。
2.加強情感教育有益于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元化發展
情感教育比較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動關系,強調二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和思想交流。為了更好地實現情感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向多方面的角度進行拓展。
3.加強情感教育有益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性
面對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狀況以及淡化的情感,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對在校的大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會有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也符合這個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現階段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表現
1.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需要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大學生特殊的情感需要,認識不到大學生強烈的主體獨立意向。而大學生的情感需要如不能滿足,就會引起他們消極、失望的情感體驗,阻礙自身對教育的接受。
2.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培養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結構、人們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僅僅是理論的灌輸,忽視對大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以至在大學生在實際行動中缺乏情感的共鳴,缺乏激發學生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3.忽視了大學生的情感升華
我們目前的情感教育卻主要著眼于“小情、小愛”,忽視了情感的升華。這些不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內心高尚的情感世界以及不利于外化為更好的行為習慣。
三、增強情感教育效能的途徑和方法
1. 增強情感教育的針對性,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
這里所謂的針對性就是要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根據目前大學生的多元化的需要,情感教育也應著眼于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他們需要,滿足其合理需要,對于不合理需要,或者批評教育使其主動取消,或者教育說服使其放棄。
2. 注重情感教育方法的多元化,促進學生接受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要以知育情,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增強情感的深刻性;要以情育情,以情感人,加大感情投入,及時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發揮情感教育的感染性,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和學生實現情感共鳴;要以意育行,情感和意志往往構成相互制約的心理過程,既意志調控情感,情感激勵意志,最終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提高教育的效果;要以行育情,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和源泉,認知也只有在實踐中才得以強化、內化為信念,既堅定的情感。課堂教育之側重于知識和思想的傳授,而要實現效果,必須通過實踐。因此可通過社會調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接觸社會,從而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
3. 提高情感教育的引導性,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個標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落實的歸宿,也是我們情感教育達到一定效果的保障。自我教育就是通過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養途徑,通過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徑,增強自身把握正確方向的能力。而情感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者的啟發、引導、情感溝通、以情動人,進而促使學生尋求自我教育的方法,再通過老師的教導與社會教育的灌輸,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自我教育。
四、情感教育過程中需要正確處理的幾種情感矛盾
1. 合理地解決大學生與老師、同學之間的情感矛盾
大學生正處在矛盾彷徨中,又正在心理塑造階段,最渴望與人傾訴、受到人們的關懷。而老師則是一個與學生關系密切的群體,他們不僅應對學生進行知識上的傳授,還應對學生進行心靈上的關懷。加大情感投入,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等方面。注重學生的心理發展,及時的排憂解難,使他們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良好的競爭觀以及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等。
2. 正確地面對大學生自我、本我、超我的精神世界
大學生一味追求快樂的生活,但是由于現實社會中的壓力與殘酷,又讓他不能夠沒有煩惱,他們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卻由于現實而被束縛,他們想擁有自己的個性,卻害怕社會不予允許,害怕自己受到道德的譴責。本能與人為,現實與理想,自我與超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當代的大學生,因此我們的情感教育更要關注其精神世界,促使大學生個體心靈內部的和諧,增加本我的表現機會,降低超我的過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強大起來。
3. 恰當地處理現實與網絡帶來的情感差距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大學生已經成為網絡主要使用者,而長期的網絡熏陶則使得當代大學生們的虛擬交往越來越多,而實際現實生活中的人際溝通卻越來越少,人機的頻繁接觸會使人產生非社會化的傾向,從而導致人們的交流能力逐漸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為了應對網絡情感教育的缺失,我們應將其納入網絡課程教學體系中,并研究相應的實施模式,充分調動網絡資源中一切有利于情感培養的因素,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王秋穎.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7,2.
[2]李捷.孟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5.
[3]魚霞.情感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351.
[5]佐斌.大學生心理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