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越南的別樣風景,從文人筆下領略過很多,當筆者被這些撩人的文字引誘到越南后,感覺最新奇有趣的卻是那些風景之外的見聞——

手帕臉上蓋
今年夏天,筆者去越南旅游時,有一天火車在一個叫TRAIMAT的小鎮停站,導游讓大家下車參觀一座古寺廟。在寺邊的小店里,筆者發現所有的女子都將手帕蓋在臉上,捂得嚴嚴實實的,只露出一雙眼睛。有幾個婦女還戴著大口罩——要知道,這個季節是越南最熱的7月。車只停了10分鐘,上車后,筆者特意請教了導游,導游說,這正是越南的“一大怪”——手帕臉上蓋!
其實,她們把手帕蓋在臉上是為了防曬、防塵。越南陽光強烈,越南女人又以白為美,所以也就“手帕臉上蓋”了。通常,不管多熱,她們在外出時都要穿長袖襯衫。為了防止手帕掉下來,一般婦女還要戴上斗笠,除了防曬之外,還可以防雨。越南女性外出,尤其是騎摩托的時候,還會把長手帕系在臉上,蒙面俠女似的,主要是為了擋風防沙。
綠帽子頭上戴
若問一個中國男人:“你要綠帽子嗎?”得到的最禮貌的回答八成是:“去你的,你才要綠帽子哩!”如果一個中國男人真的頭頂綠帽子出現在眾人面前,大家肯定會認為他的精神有問題。但在越南就不同了,如果你問越南男人:“你要綠帽子嗎?”他們十之八九會歡快地回答:“謝謝!我很喜歡戴綠帽子。” 不要以為這是越南男人的搞笑,事實上,他們真的很喜歡戴綠帽子。

綠帽子在越南沒有中國式的貶義概念,它是戰爭的產物。越南在20年前是一個戰事不斷的國家,那時的越南男人大多有過當兵的經歷,為了防御子彈擊中頭部,選擇了與草木相同的綠色材料做帽子來隱蔽自己。在和平年代,綠帽子雖然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但是為了紀念,也為了表達一種精神,越南男人依然鐘情于它,讓它成為永不過時的時尚沿襲下來。
越南的大部分男人由于“軍人情結”,都喜戴綠色的帽子。這種帽子十分受用,平時可遮風避雨,戰時可充當裝物盛水的器皿,因此深受喜愛。戴綠帽子的越南男人個個都顯得很驕傲、很神氣。因為他們是男人,他們是戴綠帽子的男人!戴綠帽子的男人是保家衛國的功臣,或是功臣的崇拜者,他們有理由在和平年代受到女人的愛戴和重點保護:不下地干活,不從事體力勞動。所以我們所看到的越南男人總是戴著綠帽子騎著摩托招搖過市,或者抱著雙手悠哉悠哉。
中華文化處處在
越南屬于中華文化圈,歷史上越南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因此在當地到處都可以看到中華文化的痕跡。走在越南街頭,筆者常常忘了自己身在異國。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的越南人自稱是龍的傳人,早年漢字漢語曾在這里風行,雖然后來法國殖民統治者強行推行法文,并創建了以拉丁字母為元素的本土文字,但是,漢語和中國文化仍在這里根深蒂固。
在河內的大街小巷,在鄉村的公路沿線,隨處能見到佛教和道教的寺廟。寺廟的門聯一律是用漂亮的漢字書寫,對仗工整,韻律嚴謹。走在大街上,各家各戶、旅館、飯店乃至辦公機關的門窗上,都有搶眼的金童玉女圖、壽星福祿圖,還有“金玉滿堂”“吉祥如意”“開門大吉”“出入平安”之類的中文吉語。
筆者在河內汽車站買了幾盒綠豆糕,坐在車上細細端詳,發現其包裝盒的左上端十分醒目地印著二龍戲珠的圖案,龍圖之下的中文字是“黃龍古傳”。

越南人還以學中文為時尚,一知道我們是從中國來的,就有一些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來和我們搭訕,想和我們練練中文對話,就像在國內有的人采取這種方式學英語一樣,倒是很讓我們得意和自豪了一把。此外,越南的商品大多也都是中國貨,布匹、服裝、電器、糖果、建筑材料、藥品等等,簡直就像中國的店鋪。老百姓說中國的東西便宜,質量也不錯,很受歡迎。
摩托車人人愛
交通工具是可以在一個國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為壯觀之勢的,在筆者的印象中,除了美國的汽車、中國的自行車、威尼斯的“貢多拉”之外,就該數越南的摩托車數量驚人了!
摩托車是越南人的基本交通工具,就像中國的自行車一樣普遍,是當地市民普遍自用的交通工具,搭乘摩的,要比的士方便和便宜,可以說這里是摩托車的王國。在當地的街道和公路上,你很難看見小轎車或巴士,出租車也不多見。市內有小而簡陋之極的公共汽車站臺,但很少有人在這里等車。因為這里的人們都有他們自己的交通工具——摩托車。
隨意走進越南的任何一座城市,你都會被無處不在的摩托車所包圍,街道兩邊停放的成行成排的摩托車,街道之中流動的成群結隊的摩托車,即使住在高層酒店,你也擺脫不了這樣的包圍,摩托車的轟鳴聲總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響。在上下班的高峰時期,走在城內的大街上,你會感覺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車淹沒,只有乖乖地站在馬路的一邊看著滾滾而來的摩托車潮發呆的份兒。
摩托車在越南的普及程度就如同中國的自行車,家家必備、人人必用。越南并不是一個出產摩托車的國家,以前越南人騎的摩托車是清一色的日本貨。“要本田嗎?”站在街邊,不時會有拉客的摩托車手這樣問你,剛開始反應不過來,后來才明白,本田在越南并不是指“本田”品牌,它只是摩托車的代名詞,可見本田摩托車在越南已深入人心。但近幾年,中國出口到越南的摩托車越來越多,大有取代“本田”的趨勢。
花錢要用大麻袋
許多人都有一個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當你踏上越南的國土,實現這個夢想真是易如反掌。
來到了越南,當然就要用越南錢了,越南盾與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2100∶1,1000元人民幣就可以換來大約210萬元越盾,所以在這里我們人人都頓時變成了百萬富翁,我腳上的涼鞋是100多人民幣,換算成越盾就是20多萬元!朋友打趣說:“真是大富豪呀,一雙鞋子都要二十幾萬。”不過這種富翁感覺我們并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在越南上一次廁所是1000越盾,而一瓶礦泉水則要5000越盾。

實際上越南盾是以“千”為單位的,根本就沒有1盾的概念。例如乘出租車,計價器上的顯示是“4.0”,那就是40,000越盾了,其價格折算成人民幣是4元/每公里,比國內任何一個城市都貴!同時,由于越南很多東西都需要進口,如其日用品絕大多數都“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自然價格也比我們國內貴一些。所以,我這個“大富豪”在越南是徒有虛名。
由于越南貨幣貶值甚快,在街上你可以看見許多人背著個大口袋,其實里面裝的都是錢。越南人購買大件物品時,多是用美元或人民幣,如果用越盾買輛摩托車的話,那得裝多少袋錢啊!
因為人民幣在越南可以通用,我們也就省去了“上街背口袋”的麻煩。那天在商店買東西,筆者拿出一張5元的人民幣給售貨員,她竟然也對著陽光照一番,以防假幣。
老太像“妖怪”
越南的京族人、泰族人、岱族人、埃族人都有嚼食檳榔的喜好。嚼檳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嚼到無汁時把渣吐掉,可刺激神經。在越南的一些寺廟、市場、路邊,隨處可見有人嚼檳榔,尤其是老人最為喜歡。他們將檳榔擦上一點石灰膏或堿灰放入嘴中咀嚼,使檳榔產生化學反應,汁呈紅色順嘴角流出,提神醒腦、除積消腫、養牙,流出來的汁還可當口紅使用,所以很多老人的嘴唇是紅色的,而牙齒卻是黑色的,這也是越南的一大怪——“老太像妖怪”。
越南人舊時以黑牙為美,黑牙是越南人喜食檳榔的必然結果。當然現在觀念已經根本改變,平時喜食檳榔的人已經少了,人們也以白牙為美了。但是在一些農村地區,仍有部分老人愛嚼檳榔,有時你可能會看到滿口黑牙的老人。
老婆、情人稱謂怪
有一天在河內吃早點時,越南導游小蘭突然笑著問筆者:“你們中國人喜歡吃米飯還是米粉呢?”筆者看看碗里薄面條似的白米粉如實相告:我在國內很少吃米粉的,但覺得你們越南的米粉很對胃口;可你們的大米飯就不敢恭維了,聞之不香食之無味,和我們中國的米飯差遠了。
說完,看看小蘭,發現她臉上的神情有點尷尬。后來才知道在越南,“米飯”“米粉”是兩個使用頻率很高的雙關詞語,除它們本身的意義外,幽默的越南人還賦予了它們新的指代,那就是“老婆”和“情人”。這樣的指代意義,中國人自然是不懂的,所以會把小蘭的問話理解為實問,而小蘭卻把筆者的實答理解為喜歡越南的情人,而不喜歡越南的老婆了!
越南人為什么會把老婆比作米飯而把情人比作米粉呢?小蘭說,答案就在米飯和米粉的特點上。米飯和米粉是越南人每天必吃的主食。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國,有了過剩的大米就會有吃不完的大米飯,大米飯吃多了自然就膩,加之熱帶的早熟稻米做的大米飯本身就味如嚼蠟,久而久之更讓人厭煩之至。于是就會想法子調劑味口,于是就有了越南人特制的米粉。這米粉比云南的米線嫩,比廣東的米粉白,比陜西的掛面薄,透明而有韌性,再以雞絲湯調之,哇噻!那味道啊,真是又鮮又香,爽口極了!
想一想米飯和米粉的不同,再對照男人對老婆和情人的心態差異,大家無不佩服越南人民的想象力之豐富,比喻之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