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然從夢中醒來,渾身輕松。四周一片寂靜,悄無聲息。心,像周圍環境一樣寧靜、安適。房間里已經很亮了,窗外的樹梢上閃著亮光。這時候,我心里也霎時一亮,猛然想到:七十年前,大約就是這個時候,我來到世間。
母親曾多次對我說過,我出生的時候,太陽離地“一竿子高”。那是在我們鄉下,人們都習慣用這種方式表示時間。如今城市的高樓遮住了朝陽,眼下的時刻,估計就是太陽離地“一竿子高”。
但我出生的時候卻沒有寧靜。那正是戰亂時代,日本鬼子打進了中國。我們的家鄉在日本鬼子到來之前已處于極其混亂的無政府狀態,潰兵逞兇,土匪橫行,百姓們四處逃難。我一生下來母親就在懷里揣著我東躲西藏。逃難的人怕孩子哭,尤其是在夜間;而我卻偏偏哭聲很大而且不止,很讓父母為難——啊,那樣的年月,誰能想到會有七十年后的今天!
我心里閃過了父母的飽經風霜的慈愛的面容。幾年前,他們已先后辭世,所幸的是,他們都高壽,趕上了好日子的一個尾巴。愿他們安息!
洗漱完畢,先在房間里活動一下腿腳,然后出去走走。一會兒慢走,一會兒快走,伸伸胳膊踢踢腿,覺得仍然靈活、有力。這些年,居民小區添置了許多運動器械,各式各樣的都有,非常方便。走過去試試,還行,雙杠還能撐起來,跳繩還能跳“雙搖”。我很滿足,慶幸自己還算健康。這首先要感謝父母的賜予。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勤勞的人,身體強健,而且,我出生時,他們都是二十幾歲,正當青春年華。他們給了我良好的體質,讓我受用終生。其次要感謝苦難的經歷。小時候我跟父母一起受過苦,挨過餓,在最初的二十幾年里經歷過三次大饑荒,所以吃東西從來不講究,能吃飽就好。這也使得營養自然地保持平衡,不存在偏食或營養過剩的問題。還有我也應該感謝自己,和父母一樣,我也是個勤勉耐勞的人,能吃苦,不惜力。上學的時候喜歡運動,雖然不是運動員,但樣樣活動都能搞一點。工作后下鄉勞動,各類農活都不陌生,能跟農村的壯小伙比著干。“文革”中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在采石場采石頭。那是一種硬碰硬的力氣活兒,但也干下來了,而且后來能跟當地的石匠師傅干一樣多。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常常教導我:“年輕人別怕出力——出力長力”;又說,“憑良心干活,累不著人”。這是我幾十年來的座右銘。有了這樣的經歷,到今天,落下一副好身板。
走在路上,我甚至想跳一跳。但在拐彎處的玻璃窗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滿頭白發,腳步又放穩了些。
退休已經幾年了,但人“退”了,心卻“休”不下來。總想做點事,一方面使生活過得充實,一方面也了卻一點未了的心愿。過去,我在大學工作三十年,又在文化部門工作近十年,經歷過一些事情,也算有點經驗,眼下,身體、精神都還好,不做點事覺得連自己也對不住。年輕時寫過兩句話,作為對自己的一種鞭策。如今,“似錦”年華已經逝去,但仍不愿虛度光陰,白吃干飯。幾年前開始做兩個課題,斷斷續續已做了一些,中間遇到不少麻煩,幾乎做不下去,但仍不愿放棄;也知道這類圖書出版困難,即使寫出來,不貼錢也很難出版,純粹是“賠錢賺吆喝”,但還是要搞下去。因為一是有過承諾,二是覺得還有意義,事情雖小,總要有人做——說大一點,這也算是對文化的堅持或堅守吧!
喜歡魯迅的兩句詩:“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這是一種心態,身居斗室,心系天下。中國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大多如此。退休以后,要管的事少了,要關心的事卻越來越多、越廣,小到水管漏水,小區綠化,大到中東戰爭,兩岸關系,陳水扁搞“公投”,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等,等等。心中系念,綿綿不絕,正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有時忍不住也發一點議論或牢騷,而且十分認真,十分動情,仿佛這天下大事真的系于自己一身。不過,逢到這種時候我一邊也勸自己要及時“打住”,免得消耗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雖這么想,但還是放不下,內心深處還在等著聽不知什么地方“驚雷”炸響呢。
還是像年輕時候一樣,一在案前坐下就常常忘了時間。該吃飯了,老伴過來叫,總要數落幾句——這也習慣了,就當一道菜吧。
每天傍晚去幼兒園接小孫女,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時光,也是最大的快樂。牽著丫丫的手,聽她不停地“爺爺”“爺爺”地叫著,像天籟一樣,我的心都醉了。
晚上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忽然冒出一個問題:人生究竟是什么?
記得有人曾把人生比作酒杯,把歲月比作杯中之酒,時光流逝,歲月漸消,最后是酒盡杯空,人生便到了盡頭。這個比喻很得到一些人的贊賞,而其實并不恰當。或者說它只表述了事情的一個方面,一種淺層的外在現象,而未洞見其內在含義;它所流露的多半是對人生的無奈與嘆息,而未能透視其進取本質與積極意義。
我向來以為,所謂人生,也就是人的生命活動,時間是框架,行為是內容。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如果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一生,并不完全虛度年華或碌碌無為,那么在有限的時間框架內他的行為總具有雙向的意義:有付出便有收獲。比如,你栽了樹,就會收獲綠蔭與果實;掘了井,就會收獲甘泉和豐收,如此等等。而且,這收獲往往會超過你的付出,不僅使你個人得到回報,還會有益于他人,以至造福社會,惠及子孫。這收獲便是人生的創造,歲月的果實。人的生命便是在這種付出與收獲同時進行的雙向置換中度過的。你付出的多,收獲也必豐盈,人生必然充實。
古往今來,人們贊美人生的寶貴,就在于其中自始至終貫穿著生命的創造:歲月的付出總伴隨著創造的碩果。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人生豈不成了一個空殼,一場幻夢?
所以我想,如果把人生比作酒杯,那么事情似乎應該是這樣:歲月之酒雖一天天減少,終有盡時,而由此獲得的人生的另一種佳釀必將同時一天天更其充盈,更其甘醇,那便是生命的真實價值……
深深地感到過去的生活中有許多不足,許多缺憾,都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荒廢了時間。“往者不鑒,來者可追”,但愿今后還能有所彌補。
臨睡前總要默誦幾首古詩詞,這是一天里最后的功課。在迷迷糊糊中忽然有陸放翁的兩句詩飄在眼前:“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很向往詩中那“鐵馬冰河”的意境。但思維已漸模糊,幽幽然進入黑甜之鄉,卻并未見“鐵馬冰河”的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