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曾在昆明軍區國防話劇團從事編劇工作,了解我軍首部反映淮海戰役題材話劇的創作全過程。
一
1950年秋,重慶解放還不到一周年。曾任劉鄧大軍政委、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的鄧小平同志指示西南軍區文化部長陳斐琴要寫一部反映淮海戰役的大型話劇,并盡快在軍內外上演。雷厲風行的陳斐琴部長決定立即組織起一支強有力的創作突擊隊。經過軍區文化部領導的研究,批準成立了以董小吾、嚴寄洲、郭民、彭華、顧工五人為成員的劇本創作組。
初秋,重慶依然悶熱,下著綿綿不斷的雨。五人創作組奉命乘飛機前往昆明,到陳賡同志領導的四兵團駐地,去采訪,去搜集素材,去編寫話劇稿。他們乘吉普車,來到重慶市郊的白石驛機場。雨停后,飛機即升空向昆明飛行。
在這支創作反映淮海戰役題材的突擊隊中,董小吾系戰斗劇社社長,嚴寄洲為戰斗劇社創作組組長。他們倆合作寫過歌劇《劉胡蘭》。郭民,系西南軍區文工團團長;彭華,系四兵團文工團團長。以上四人都是“長” 字號人物,都是師、團級。唯有顧工,年方21歲,只是連級創作員,名不見經傳。
晴日昆明,飛機平安降落。到機場來迎接五人創作組的有四兵團的幾位作家,他們是馮牧、蘇策、寒風等,還有曾任新四軍文工團團長、現任云南省文聯主席的陸萬美等。五人創作組下榻在四兵團文工團團部的一座精致小樓上。次日,《云南日報》發出新聞報道:遵鄧小平政委指示,西南軍區五位劇作家抵昆,來進行創作淮海戰役題材的大型話劇。
二
在五人創作組尚未投入采訪前,陳賡同志在四兵團總部接見了他們。他用手推了推眼鏡說:“陳斐琴部長電話告訴我,你們已到昆明,我就急著要見到你們幾位。我想說,別人能夠搞出再現渡江戰役第一劇,你們就應該有信心拿出反映淮海戰役的第一劇!”

接著,陳賡同志詳細介紹了兄弟部隊突擊創作再現渡江戰役壯舉的大型話劇情況:
在“百萬雄師過大江”后僅三個月的時候,我軍第一部反映這一壯舉的大型話劇劇本《勝利渡過揚子江》,就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了。
1949年6月,剛剛勝利閉幕的全國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要求大力反映人民解放戰爭,“表現我們英雄的時代”。處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熱情空前高漲。就在這時候,全國文協丁玲等負責同志,要求胡奇、曾克、白艾、趙夫征、胡丹沸五位同志,迅速把偉大的渡江戰役藝術地再現到舞臺上去。
當時,胡奇等五位同志互不相識,要在短時間內表現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難度非常大。雖說他們都曾參加過渡江戰役,但各人所掌握的素材不同,見解不一。丁玲同志熱情地鼓勵大家說:“為了統一不同的見解,就要徹底發表自己的意見,爭吵也不要緊。”信心在爭論中倍增,五人決定這樣寫作:先集體想好劇情、人物,連人物出場、入場都作了安排,然后,每人扮演一個角色,邊表演邊湊臺詞,由一人做記錄。就這樣,一天完成一場戲。同時,在排練中,導演和演員同心協力再創作。在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內,《勝利渡過揚子江》便誕生了。該劇由當時的戰線文工團和人民文工團聯合演出,首次在舞臺上表現出我軍“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英雄業績,受到軍內外的一致好評。
陳賡同志講完《勝利渡過揚子江》的創作經過后,董小吾代表五人創作組激動地表示:“感謝首長!真的,太感激陳司令員了!您的教導,將激勵我們更快更好地反映人民解放戰爭,盡早拿出再現淮海戰役的劇本來。”
三
五人創作組的采訪開始,四兵團參加過淮海戰役的戰斗英雄張英才等,先后來到他們住的小樓,匯報參加戰斗的情況。董小吾等四人都是師、團級干部,負責采訪、談話,不作文字記錄。于是,只有連級干部顧工是當然的文字記錄員,把英雄們談到的每件事、每個戰斗過程,都盡可能地記錄下來……
在五人創作組正式進入淮海大戰的劇本結構時,每人應交出一個提綱。但每次碰頭,各人手拿著提綱交換想法時,居然都吱吱唔唔,不知所云。顯然,大家的創作醞釀還未成熟。時間緊迫,怎么辦?后來,董小吾嚴肅地責成顧工和嚴寄洲分頭構思,限期交卷。他要求顧工思考敵軍方面的戲劇情節,而要求嚴寄洲思考我軍方面的戲劇情節,其他三位創作員不斷地為顧工、嚴寄洲豐富戲劇情節、創造人物形象等。這道命令一下,劇本還果真遵命而生。進入執筆寫稿階段,也是顧工和嚴寄洲分為敵我雙方各寫一半,最后由董小吾等整理、統稿,劇本定名為《第二次攻擊》。
初稿完成,在四兵團召開的劇本座談會上一讀,順利通過。馮牧同志指示四兵團出版的《國防文藝》雜志立即全文發排、發表。當時,編《國防文藝》的都是二十剛出頭的年輕人,如后來寫了電影《五朵金花》的女編劇季康,后來寫了著名長篇小說《雁飛塞北》的作家林予,以及現今聞名文壇的作家彭荊風等。他們有高昂的工作熱情,接到四幕八場大型話劇《第二次攻擊》稿本后,迅速編輯發表了。
與此同時,陳賡同志審閱劇稿后,立即指示四兵團文工團話劇團投入排演。誰來擔綱導演呢?上級決定:嚴寄洲導演我軍場次,顧工導演敵軍場次。
嚴寄洲這位創作員可是真正的導演。若干年后,他調到八一電影制片廠,是我軍第一位執導軍事題材故事片的導演。從反特影片《腳印》開始,以后一直是一步一個腳印:《英雄虎膽》《野火春風斗古城》《戰犯》等。有人把他稱為“中國的羅姆”,有的報刊把他評為“中國十大優秀導演”之一。在1950年的秋天,他導演大型話劇《第二次攻擊》時,他在導演上確是初出茅廬。不過,盡管是新手,他卻把聲勢浩大的淮海戰役場面處理得揮灑自如。
顧工雖然二十出頭,但十分自信。他當時說,別看我只寫詩、寫劇本,我自信我是個“天才的演員”。我當年要是不去參加新四軍,留在上海拍電影,我相信自己早已是位紅得發紫的電影明星。他更相信自己是個“天才的導演”。可惜,他僅在炮火中導演過一些秧歌劇、快板劇,還有前不久在剿匪部隊中導演的“兵演兵”。這次當上《第二次攻擊》的導演,負責導演他自己寫的一些敵軍場面,他十分高興,充滿信心。扮演敵軍軍長的吳漾同志,早年是上海影壇上的電影明星。他舞臺經驗豐富,沉著老練,站在臺上氣概不凡。他和顧工配合得非常默契,使整部戲大放異彩。
《第二次攻擊》在昆明公演,轟動了整個昆明。不久,又由戰斗文工團排演,在重慶演出,在軍內外反響強烈。由此,部隊文藝工作者勝利完成了鄧小平關于寫一部反映淮海戰役題材話劇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