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80后”的我們,大學畢業兩年了,展翅高飛白手起家的鴻鵠大志,早在這兩年的“經風雨,見世面”中磨滅得片甲不留。曾經剛入校門的偉大理想和美好憧憬,都在第一封求職信石沉大海的時候有了搖搖欲墜的感覺。不是信念不夠堅定,而是堅定的信念不夠成熟。
拿我身邊的同學來說,踏進大學校門的第一天,老師說:“電視是個熱門行業,能考進咱們學校的,都是人才,你們今天花的學費,定會在你們工作的兩年內全都賺回來。”立刻讓我們熱血沸騰,眼前不斷展現出畢業后自己充滿無限小資情調的美好生活。那時候,只要一說自己將來是做電視的,就感覺向人在夸耀,我是未來的文化資本家。
于是每天的校園生活,都煞有介事地跟一幫同學討論著電影的鏡頭啊內容啊,機位以及內涵思想啊,或者拿著自己創作的劇本儼然一副身懷奇才的導演的模樣,和同樣充滿熱情的同學一起拍個短篇,那架勢,比有人投資上千萬的專業劇組還要敬業!校園每個角落幾乎都有同學拿著相機拍攝專業的風景圖片,那樣的情景,讓我們覺得這所學校處處都是明星,大把大把的人民幣就在學校門口迎接著我們的到來。
然而,大四那年,我們知道了什么叫做“柳暗花明后的花明柳暗”,拼了小命考上大學,以為自己真的見到了曙光,臨畢業才發現,曙光之前還是要經歷黑暗的。畢業論文還沒開始,每個人的臉上都畫出了迷茫的未來。那時候的話題不再是電影的鏡頭和內涵,而變成了工作的著落,曾經夢想中伸手可觸的中央電視臺,在我們眼里徹底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幻天堂。大家的目光都在冷酷的現實中變得現實起來,甚至連高不成低不就的想法都開始自我泯滅,只要有地方愿意讓你實習,那就能樂得手舞足蹈并且到處宣傳。似乎找到工作就能證明自己有實力。即使在政府的指導月薪1872元中,過著幾近乞討的生活,也覺得自己是充實并充滿無限希望的。可是鼓足了勁拼命展示自己“至高無上的才華”,開始準備大干一番時,才發現周圍的同事都有著“至高無上的才華”甚至才華之外更加無上的其他才華。沒落的心情由此開始萌發,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大材小用。辭職跳槽追求更高的想法開始蠢蠢欲動。大學畢業后的第一封辭職信及第N封求職信就此遞出,騎著駱駝找馬的原始理念對于“80后”的我們幾乎無法受用,第一個想法便是辭職在家休整,調養身心后再整裝待發。在經風雨見世面后對生活理念有了新的認識,第二份工作不再力求為了理想,而變成為了人民幣。于是哪家公司給的薪水高就去哪家面試,一聽待遇低過基本生活保障的,直接就將被動變主動,腆起大臉說聲“再考慮”。此時此刻低不成高不就再次回歸內心成為找工作的指導思想。找個中間水平的工作成為了首當其沖的任務,并懷著學習的端正態度認真工作,時刻準備著新一輪的起飛。于是恍恍惚惚兩年過去了,發現自己即使依賴父母,有了車有了房,但依舊沒存款,只是畢業前的“富翁”夢想有了轉變性的實現,看著信用卡中的欠款數目,自己已成了名副其實的“負翁”。
不理想的工作狀況不僅直接影響了人民幣的收入,也直接影響了成家立業的可能性,可憐的“80后”們,在自我憐惜的同時也進行著自我折磨。如今,即使當年鄙視唾棄愛情輸給金錢的那些女孩,也開始高喊“嫁個有錢人”。內心渴望愛情但又想要輕松生活的矛盾,在現實的生活中早已自我化解。看著身邊仍然為了理想的實現,甚至不惜分文不拿,堅挺在自己理想的實習崗位的人們,心中除了深深的敬佩外還有一絲無法理解的“歧視”。
工作的壓力造就了生活的壓力,生活的壓力造成了心里的壓抑,在抑郁癥普遍上升并逐漸“普及”的今天,我們在不斷充實著自己并熱切等待著更好的前景的招手,但是理想依舊是美好的,現實也依舊是冷酷的,無奈的吶喊過后的暫時平靜,還是無法磨滅心中的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