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曾經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支柱中,提出其中的一大支柱——歷史文化傳統,包括:語言文學、詩詞歌賦、音樂戲劇、曲藝說唱、相聲雜技、民俗風情、衣冠服飾、營造技藝、工藝美術、中醫中藥、宗教信仰以及土特名產、風味飲食,等等。錢偉長先生曾把它們與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墻、古街坊巷、古建筑等硬件相對應稱之為歷史文化名城的“軟件”。也即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最近聽到了馬凱同志所詠房山石經《采桑子》詞:

千錘百鑿震長空,不是愚公,恰似愚公,六代千年曠世功。經石萬塊綿延列,不是長城恰似長城,一樣豐碑寰宇中。
由此想到曾被稱之為“物質文化遺存”的“文物”,也是“有形有神”“有聲有韻”。因為文物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有非常濃厚的中國特色。茲以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古建筑為例來論述它們也是“有形有神”“有聲有韻”。
一、文物古跡建筑本身就由詩歌、音樂、書畫的聲韻所構成
建筑被稱之為凝固的音樂、交響的樂章,正是因為它們在設計、建造的時候就有許多不同的音符、節拍和韻律所組成的,70多年前梁思成先生以北京天寧寺塔為題材,譜成了音樂的韻律。上世紀90年代我曾參加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以建筑為題材的建筑音樂會,高雅而又普及,十分引人入勝。曾有小詩一首:
建筑(以古建筑為題):
凝固的音樂,交響的樂章
瓦獸椽望,斗拱梁枋。階臺柱壁,礎石門窗。
亭臺樓閣,曲檻回廊。宮殿衙署,府第民房。
寺觀壇廟,堰壩橋梁。城市郊垌,田野村莊。
天人合一,和諧交響。
數不清的音符,譜不完的建筑樂章。讓凝固的音樂,散發出和諧的交響,把錦繡河山,人間生活演奏得更加絢麗悠揚吧!

在我國現存的不少古建筑中,保存了極為奇特的音響音韻的奇跡,如北京天壇皇穹宇殿的回音壁、三音石、五音石,寰丘壇上的太極石,其傳聲、回聲的音樂作用,經過多次科學研討,其神韻還在深入揭示之中。在山西永濟由《西廂記》(鶯鶯傳)而聞名的普救寺中的鶯鶯塔的音響鳴叫作用也成了一處奇觀。還有甘肅嘉峪關關門外的墻角下的一塊保留的奇石,擊之如燕鳴,因而被稱作了嘉峪關八景中的“擊石燕鳴”一景。可見古代哲匠先賢們在建筑上與音樂聲韻相融合規劃設計巧作安排,是十分重視的。天壇、鶯鶯塔、嘉峪關的音響音韻效應,是設計之初的有意創造還是后來產生的效果尚待進一步的論證。但是在2500年前,蘇州吳王夫差為西施所修的館娃宮中的“響屐廊”確是預先特意設計的。在廊子木地板之下,安設了大小深淺不同的空缸,讓西施在廊內行走起舞發出不同的音響,成了音樂伴奏。現在還保存著的許多園林中還利用水流擊石、沖激等造成鐘罄、琴瑟之音的效果,都是有意設計創造的。無錫寄暢園內有一條著名的“八音澗”,就是有意安排流水穿行于山石起伏間的澗谷,流水淙淙,聲音變幻,有如天然音樂,且與周圍的花草樹木、山石相結合,一曲有聲有韻的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樂章,巧妙天成。揚州個園中冬景內的24個風音洞,還制造成了冬天北風呼呼的效果。正應了造園手法“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
在一些風景名勝、園林古跡之中,還精心設計了“尋詩經”“看畫廊”“流水音”“彈琴峽”等詩情畫意的景點,如北京北海公園瓊島北山的看畫廊上下曲折迂回,一側墻上景框如畫,一畫廊外風景如畫。至于始創于紹興蘭亭的曲水流旖的文人雅集,歷代相承,宮殿王府、風景園林之中現在還保存了不少遺跡,四川宜賓流杯池就是一處宋代保存下來的蘭亭集序遺風的實物。
像以上所舉文物古跡、古建筑本身就包括了“有形有神”“有聲有韻”的成分的例子之多,不勝枚舉。
二、文物古跡、古建筑與詩詞書畫、匾額楹聯、音樂詞章的交融結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文物古跡、古建筑,它們不只是物質藝術的實體,而且與非物質文化文學藝術交融結合在一起,難解難分,產生
一種巨大的魅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騷人墨客,以至顯赫名流、將相帝王為之留下了不朽的華章。不知多少人的心弦為之扣動,不知引發了多少人的沉思遐想。“發思古之幽情”有時不僅會使感嘆于昔日之興亡往事,而且還能從中獲得效益,更能陶冶高雅情懷。
三國時期,魏、蜀、吳赤壁大戰,孫劉聯盟,以少勝多擊敗了曹操的83萬大軍。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凝聚在赤壁古跡之上,被歷代相傳了下來。多少詩人詞家為之謳歌詠唱,潑墨揮毫,留下了動人的詩賦詞章、書畫精品,增添了文物古跡的光彩。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赤壁懷古》七絕,廣為傳唱了1000多年: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懷古詠史的詩,從沉沙的兵器說起,寫到人和戰爭的勝負,寓言英雄人物的成敗和客觀偶然因素的影響,以曲折的語言詠嘆這件歷史上以少勝多偉大戰役的結果。而另一首蘇東坡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則更以膾炙人口的名篇生動地描寫了赤壁的江山景色,尤其是念奴嬌詞以萬馬奔騰的氣勢描繪了壯麗的河山,詠嘆古代英雄人物在這場戰役中的經歷,詠嘆歷史事件,抒發詩人的感慨和情思,成為千古絕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現在這兩處古建筑、古石壁遺址,已經成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為這些不朽的詩賦詞章而彰顯流傳。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不僅有體有形也有聲有韻。也是“形神兼備”。
古塔,是外來文化在我國原有傳統建筑基礎上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奇葩。它原非我國古代建筑所有,是隨著佛教的傳入才出現的一種新建筑類型。2000年來又不斷傳承發展,成了代表中國建筑藝術的杰作類型之一。它們甚至成了風景名勝區、歷史名城的標志。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1000多年來就是西安(長安)古城的標志性建筑,“雁塔題名”成了長安一景與文學藝術結合在一起。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的一座棲靈寺塔,不知與多少著名詩人詞家結下了詩情畫意的情緣。唐代的兩位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劉禹錫有幸在揚州(廣陵)相遇,同登棲靈塔,寫下了與古塔情景交融的不朽詩篇。
白居易的《與夢得同登棲靈寺塔》七絕:
半月騰騰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
共憐筋骨猶堪任,上到棲靈第九層。
劉禹錫也有《同樂天登棲靈寺塔》的詩:
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云外倚欄桿。
忽然笑語半天上,無數游人舉目看。
這兩位老年的詩人,把愉快的心情與塔結合在一起,描寫得非常生動。不僅與塔而且把游人也結合在一起,成了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與詩賦詞章音韻相融匯的要算亭臺樓閣。雖然樓閣不斷興衰更替,但與它們共同詠唱的詩賦詞章,千百年來不斷傳唱,成了重興復建這些建筑的動力。在我國現存被稱之為古代四大名樓的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滕王閣,可堪稱為建筑與詩賦詞章音韻相融的杰作。
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西城墻之上,瀕于洞庭湖之濱,是這四大名樓中歷史較早的一個。相傳始建于東漢時期東吳魯肅之閱兵臺。此后屢壞屢修,現存建筑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所重修。由于它歷史、藝術特別是文化內涵之豐富,早已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陽樓之所以出名,除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之外,要算是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了。記中最為突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唱出了這一融入建筑的最強音,為歷代以至今天人們高尚情操的追求。記的開頭把重修岳陽樓是緣于“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也是經濟文化興旺的表現。
黃鶴樓,位于武昌長江之濱,相傳也建于三國東吳時期,也是屢毀屢修,現存建筑為“文化大革命”之后“政通人和”之際(1984年)重修的。黃鶴樓之所以出名與屢毀屢修,也正因為其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詩歌音韻之嘹亮,令人不能無此物與此情的緣故。崔顥的黃鶴樓《七律》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佳句,特別是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的磅礴氣勢、情景交融的音韻1000多年來被廣泛傳誦。這樣優美的詩篇凝聚在樓的建筑之上的不下數百,樓就不能不重建了。
滕王閣,位于江西南昌贛江之濱,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也是由于其文學藝術內涵之豐富,歷史上曾有20多次重修重建。現在之滕王閣亦是“文革”之后“撥亂反正”、政通人和之際重建的。
滕王閣之所以如此歷劫再興,除了其建筑本身的價值和所處環境之外,正由于有了唐初文壇四杰之一的王勃一篇《滕王閣序》,此文不僅內容豐富文采橫溢,而且音韻抑揚把閣的建筑藝術,壯麗江山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最后所賦的一首“一言均賦,四韻俱成”的《七律》: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潭云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弟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現在已成了南昌故郡傳承1000多年歷史文脈,有形有神、有聲有韻的勝跡。
鸛雀樓,位于山西永濟黃河之濱,以唐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登鸛雀樓》而聞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樓由于黃河河道變更,歲月滄桑,在800年前已經消失,正是由于這一首千古絕唱的詩句,在這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盛世,又把它按唐代的風格重新建起來了。
還有較晚的一座昆明滇池大觀樓,以一副長聯把樓與五百里滇池,三千年往事融匯于建筑與湖山景色和歷史長河之中: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環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三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安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業豐績,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盡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茺煙落照。只贏得幾桿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古建筑除了亭臺樓閣、古塔之外、宮殿、壇廟、寺觀、橋梁等莫不有豐富的內涵與文化。詩賦詞章交融結合,可歌可詠。如帝王宮殿壇廟的內外莫不有各種樂器,在上朝、祭祀時與建筑物和人的活動融為一體,呈現出壯觀、嚴肅和諧的氣氛。如唐大明宮上朝時,擊鼓鳴鐘,香煙繚繞,有聲有韻。
如唐代詩人芩岑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七律: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轉皇州春色闌。
金闋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宮。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佛旌旗露未干。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王維的七律: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許多祠堂廟宇把紀念人物的建筑與文學藝術,詩詞楹聯融為一體,相互增輝,相得益彰,世代留傳。最為著名的要算是四川成都的武候祠了。杜甫的一首《蜀相》七律:
承相祠常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看。
三顧頻率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現在祠堂內依然古柏森森、碧草如茵。祠宇建筑雖經歷代重修仍然庭院深深,環境幽靜。令人回想起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為三分天下興盛巴蜀的往事。
在此祠內的諸葛亮殿上,還有一副年代雖晚但富有深刻意義的楹聯:
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下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這副對聯不僅高度評價了諸葛亮在用兵、理政、治理巴蜀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超高政策水平,同時也為后人在用兵、理政方面提供了啟示和借鑒。
在近代的祠廟建筑中,有一副林則徐為在鴉片戰爭中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關天培寫的對聯,不能不提及:
上聯: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毀長城,孤注空教功盡瘁。
下聯: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此。(異類指英國侵略軍)
此聯給英雄烈士與祠宇建筑賦予了生命和精神。
城市是各種建筑最為集中之點,不僅有起伏昂揚的建筑音符,而且有點、線、面組成的建筑篇章,可以稱得上是最豪華龐大的交響樂章。我國古代城市的規劃充分考慮到了各種建筑點、線、面群體的韻律安排。北京7.8公里中軸線上標志性建筑的高低錯落,兩旁建筑群的布置充分吹唱奏出起伏而又和諧的韻律。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把秦始皇營構的阿房宮再次生動地展示在人們的眼前。
許許多多的千年古都莫不有生動而又形象的詩賦詞章彰顯于當代,留傳于后世,不勝枚舉。而六大古都(或七大古都)之一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北宋時期柳永的一首《望海潮》,可以說把杭州900多年前的繁華景象、壯麗湖山、文采風流吹唱得淋漓盡致。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珍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山獻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情,漁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興聽簫鼓,吟賞煙霞。他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至于詠嘆古跡抒發情懷,評賞名勝風光的詩賦詞章不可勝計,它們大都成了托物寄情的載體,難以分割。毛澤東同志在這方面的造詣尤高。如《菩薩蠻·黃鶴樓》《浪淘沙·北戴河》《七律·登廬山》等等。登廬山是一首描寫了風景名勝,抒發情懷的革命浪漫主義的佳作:
一山飛嶼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陽看世界,熱風吹雨撒江天。
云橫九派橫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里好耕田。

這首詩可稱得上與這一天下名山(現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情景交融,可歌可詠。在他原來的小序中說:“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廬山望鄱陽湖、揚子江、千巒競秀、萬壑爭流、紅日方升、成詩八句”。既描繪了大江、大湖、名山的壯麗景色,又把自己共產主義的理想情懷交融在一起,堪稱佳作。
此外,這里我想順便談一下,除了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古建筑之外,有些可移動的文物也是有聲有韻的。如鐘、鼓、瑟、簫、笛、笙等等。它們本身就是按照音響音韻的要求而設計制作的,1978年在湖北隋州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編鐘,還被演奏了《東方紅》的樂曲隨我國自己發射的衛星而遨游太空。其他的書畫、陶瓷、善本圖書等也都莫不具有可歌可嘆、可讀可賞的文化內涵。善本圖書本身就是可讀、可詠可鑒賞的載體。
文物是有形的,但它包含或承載的內容是活潑潑的、活生生的。在評介一件器物或藝術品時,中國有一句老話,往往稱之為“形神兼備”,至哉斯言。也就是說不僅有形式還要有精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