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應縣(古稱應州)有一座珍奇的木塔,這就是應縣木塔,又稱“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應縣木塔與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齊名,被世人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的珍奇之處在于:它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
說到古老,這木塔建于遼代道宗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0年的歷史。木塔是當年蕭太后主持建造的。為何在此建塔?一說,蕭太后是應縣人,在家鄉建塔,以顯示其皇權地位;其二,這里曾是古戰場,建塔可登高瞭望,防御敵人侵襲;其三,在這一古戰場上,兵戎相見,戰爭頻繁,不知死傷了多少將士。為消退戰亂之災,特建塔弘揚佛法,鎮災祈福。應縣木塔既然是一座佛塔,我看,弘揚佛法,建塔鎮災之說較合情理。
說到高大,木塔高達67.31米,為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木塔建在高4米的方形石砌臺基上,東西、南北各長達40多米,木塔四周有鎮塔靈獸。
臺基南岳臺上,擺放著幾塊奇異的大石頭,加上一些傳說,給應縣木塔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一個叫“云漢石”,這是一塊大青石,石中央有長長一條白色線條,是在建此塔時挖地基出土的。金元時,寺僧特意為之建亭保護,亭上置扁曰“天學漢”。另外,傳說有一位皇帝,夢中受佛祖指點。告女媧補天時,有一塊石頭落在應州地下,于是皇帝下令百官勞工連日挖掘而得此石。明代萬歷年間,應州人田中穎在此石上刻“云漢石”三字。另一塊是“八卦石”,因石上刻有“八卦圖”而得名,據說是900多年前遼代的遺物。月臺上還有一塊“隕石”,傳說當年在建好應州木塔后,天上有一塊隕石落下,墜入距木塔10公里的桑干河里。人們認為這是吉祥之兆,有佛塔建成之后“天地合歡”之意,故將隕石從河中撈出,置于木塔之下。應縣木塔不僅宏偉高大,而且加上這些留有實物的神秘傳說,更增加了它的神奇。
參觀應縣木塔后,我深刻感受到它的珍奇之處,在于它是純木結構建筑,真乃神奇莫測。木塔分塔下地宮、塔基、塔座、塔身、塔頂。從塔座向上,各層全部為純木建筑,耗用珍貴木材1萬多立方米。這座平面八角形樓閣式木塔,共分五層六檐(底層為雙檐,其他層是單檐),五層各帶“明窗”,加上五層之間不帶“明窗”的四個“暗層”,共有九層。木塔各層均用內外2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柱子24根,內有8根,木柱之間使用多種斜層、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立柱、梁、枋和短柱斗拱相連,斗榫相接,沒有一顆鐵釘,而用木榫牢牢緊扣。木塔各層將重量分散在立柱上,各層重量最終又通過底座立柱分散到塔基上。木塔各個部分或頂或托,或拉或撐,使整個建筑成為一體,非常符合力學原理,難怪它能經受數百年風吹日曬及多次地震的考驗,完好無損,保存至今。
站在塔下向上望去,木塔各層分別高懸“萬古觀瞻”“天柱地軸”“天宮高聳”“釋迦塔”“峻極于天”“天下奇觀”“峻極神工”等巨型大字匾額,為歷代名士、書家所題。其中“天下奇觀”和“峻極神工”兩幅匾額為明朝第七代皇帝明武宗所書。木塔只開放第二層。進入木塔,扶樓梯沿著又窄又陡的木階向上爬到二層,距地面約有20米之高,往下俯視,如懸半空,令人心驚。兩層上幾個閣室都供有佛像。閣室門上方有“大法力”等不同匾額。走到“天宮高聳”匾額處,看到一副對聯曰:
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
承風步月萬永煙火接云霄
右書“大清光緒拾年捌月吉日”,左書“知應州事李恕敬書”。可見,這副對聯是1885年應州知縣李恕所題。閣樓上這些眾多的匾額和楹聯無一不是贊嘆木塔的雄偉壯觀,給這座木塔營造了書香、高雅的氛圍。
從木塔二層下來回到底層,觀瞻釋迦牟尼大佛。這尊木雕坐佛位于底層閣室中央,高達13米。大佛長有胡須,戴著耳環,身著綠色衣服,顯然是遼代契丹的民族服飾。依照契丹人的民族服飾雕塑佛祖釋迦牟尼,是這尊木佛的特征。木佛眼珠為黑色玻璃球,晶透閃光,前額正中嵌飾一顆白色珍珠,皮膚接近咖啡色,衣著、皮膚雕漆精細,面目端莊,神態怡然。大佛蓮花底座正中與地基連接,底座下外圍向中心深進1米多的空間,由樹根“雕龍”或“大力神”雕柱支撐蓮花底座。四周墻壁繪有佛像、金剛、天王、弟子等壁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觀瞻釋迦牟尼大佛時,發現佛的胸部有兩塊顏色較深的修補,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也有部分斷掉補上的痕跡。經了解,方知大佛在1966年“文革”初期曾遭劫難。幾個“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想推倒大佛,推不動,就拿大錘砸其胸部,發現大佛體內中空,裝有金銀珠寶、絲綢、經書等物,于是焚燒了經書,金銀財寶也不知去向。后來,當地請專家補上大佛胸口的兩個窟窿,并參照留下的其他三個完整手指,將手指斷掉部分修復。但是,補上的手指顏色和指甲、指紋的做工和造型,無論如何也不像原來的三個手指,這真是天大的遺憾。據說,世界僅存四顆佛牙,應縣木塔地宮里藏有兩顆,乃無價國寶,僥幸未被盜走。
應縣木塔四周空中飛滿燕子。燕子可啄食木頭中生的蟲子,又不在塔上做窩,成為護理木塔的益鳥。這座木塔經歷9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打雷擊以及多次地震的考驗能保存至今,真是不可思議。木塔如何避雷,至今仍是個謎團。不過,地震和地殼變動以及數百年的香客游人踩踏,總會給木塔造成不利影響,現在發現二層樓面已向一邊傾斜。如何用科學方法加強管理,防止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更好地保護好閃耀中華文明的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