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城市里地鐵就是穿行于地下的列車。所以,當看到臺灣繪本作家幾米的《地下鐵》時,一方面感覺新鮮,另一方面覺得他多余加那么個“下”字。
直到北京城鐵開通我才搞清楚,地鐵也分地下鐵和地上鐵。
我曾經很羨慕那些可以乘地鐵(確切地說是地下鐵)上班的人們,一則可以不受堵車的煩擾,況且地鐵沿線一般都是繁華商業區,乘它上班感覺更現代化、國際化。
如果不是身在北京,你很難理解一個上班族每天要在路上花2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一天的1/3他們要在路上度過,況且相伴“度過”的是堵車的窩心和擁擠的煩心。上班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不通暢。這就是北京。本來像5月天氣一樣晴朗明媚的好心情,一旦遭遇堵車,感覺就像突然進入了冬天。堵車就像一顆城市毒瘤肆虐著無數在道路上奔忙的人們。
可以說,我上班的春天是隨著地上鐵的開通而來到的。去年的金秋10月,北京地鐵13號線(北京人稱輕軌)開通了,這對于我們這些住在“鄉下”的上班族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原來1個小時的路程現在只需30分鐘即可到達。據說許多開車人因為城鐵的開通而放棄了開車上班。一條小小的鐵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這也是北京。
城鐵西直門車站球形的外觀,整體的淺灰色,看起來雄偉壯觀,充滿現代感。特別在夜晚,無數的頂燈鑲嵌著的球體看上去像灑滿星星的穹宇,讓你從很遠處就能看見它的壯麗。車站是半密封的,空氣連同季節都可以在這里來來往往。與地下鐵車站的陳舊、厚實、笨重相比,前者就像一個輕盈前衛的少女,而后者似一位年邁色衰的老婦。幾米的《地下鐵》中,畫面主色調是鉛灰色,給人冷漠、陰森的感覺。這是現代都市最熨帖的流行色。地鐵里的人們表情總是冷的,像化不開的冰;氣流是凝固的,讓人嗅到“非常類似拔牙之前牙醫給你聞的麻醉氣體”的味道;你的眼前除了燈光就是黑暗,而前方永遠是一個黑洞。
地上鐵卻不同,用“開往春天的地鐵”來形容它是再恰當不過了。車廂里的人們臉上的表情是柔和的,他們可以全神貫注地注目窗外的風景,可以聊天說笑;光線隨著天色的變幻而不停變幻;空氣是流動的,夾雜著風的律動;你的眼前一會兒是綠野,一會兒是荒郊,一會兒天藍,一會兒艷黃。因為高于地面,坐在上面感覺視線很開闊。雖然所經之處不少地方尚在建設中,但是流動的風景告訴人們,這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城市,這是一個具有生命活力的城市。
那天早上上班,看到一個卷發披肩,穿著格呢風衣,風衣下露出格短裙的女子,踏著長統高靴噔噔噔地飛奔進了城鐵站,恍惚感覺自己是在東京、巴黎的街頭。
因為有了地鐵,我們可以地上、地下地穿行,城市、鄉村地往返。如果以地下鐵作為半徑,它為我們畫出的是城市生活的圓。如今的地上鐵就是這個半徑的延伸,加速擴展著我們的生活圈。
通常我是在MP3音樂的伴隨下踏上城鐵,看著窗外的風景,突然就對這個曾經因為堵車而懊惱的城市有了一種切膚的感動。
我想,生活越來越美好是因為,它為我們提供越來越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