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叫軍魂·
昂揚的斗志,激動人心的生活,熱血沸騰的英雄形象總是存在于軍隊當中的。軍隊,在多數人眼中,充滿著神秘的色彩。然而正是因為大量文藝作品的涌現,讓軍隊和軍旅生活進入了更多百姓的視線。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南昌起義的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同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批準了這一決定。從此,每年8月1日成為我們這支人民軍隊的建軍節。
古老的南昌城,一夜槍聲迎來了一個國家嶄新的黎明,一支起義隊伍在這里崛起為民族的脊梁,這支起義時達2萬余人,日后只有數百人留下名字的隊伍,走出了共和國6位元帥、4位大將。1957年,《解放軍報》發表紀念建軍30周年的連環畫《八一起義》,周恩來總理親自修改了說明文稿的最后一部分:起義軍4月在井岡山和毛主席的部隊會師。這一歷史性的會師在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親自領導下,奠定了中國武裝革命的基礎,撫育了第一支真正能代表人民的軍隊——工農紅軍,就是今天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

歷史的硝煙漸漸散去,但記憶仍在。讓我們把視線投放到另外一組不僅濃縮歷史,還濃縮精神的浮雕——文藝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殘酷的軍事斗爭、和平環境的消磨、政治風浪的沖擊和改革開放大潮的考驗,保持著英雄的本色、頑強的作風和無堅不摧的戰斗力。在這個背景之下,軍隊文藝也走過了近百年的風雨滌蕩,繪就了浩浩蕩蕩一幅畫卷。如同血脈的流淌,把握著屬于中國軍隊的意志力、凝聚力、協同力一以貫之的精神走向,如同一面旗幟,指引著威武、文明、勝利的代代傳承。這里要盤點的是中國軍隊文藝道路上星星點點的記憶,希望可以作為一份禮物,獻給中國軍隊80年的生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閃光的名稱。
·歌聲·
縱觀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創作出的軍旅歌曲難以計數。這些歌曲由產生之初到成為經典,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詩以言志,歌以詠懷”,這句話用在軍隊歌曲上很貼切,軍歌是軍隊精神文化教育與傳承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以詩的語言、激揚的旋律來表達一支軍隊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情感,也可以成為軍隊的“音樂形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雖然于1988年7月25日才正式頒布,但軍歌的歷史淵源卻可以追溯到我軍初創時期。20世紀30年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民族斗爭最輝煌的時期。一方面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中國的文藝工作者也都紛紛走出城市,走向前線,以自己的創作宣傳抗戰。于是,這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抗日救亡歌曲,像《紅軍歌》《當兵就要當紅軍》《八路軍軍歌》《新四軍軍歌》《游擊隊歌》《到敵人后方去》等等。最終定為軍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就是從這眾多軍事歌曲中挑選出來的,這首歌的原型是抗日時期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八路軍進行曲》。它表達了我們人民軍隊的信念與使命、榮譽與歷史,表現了人民軍隊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的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
《義勇軍進行曲》
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如果要選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一首歌曲,那么它當之無愧,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首歌曲,而是代表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民族的精神力量。這首歌創造了我們民族音樂的新風格——雄壯、嘹亮、豪邁、威武。此后出現了冼星海的《救國軍歌》、麥新的《大刀進行曲》、何士德的《新四軍軍歌》等等,形成了中國音樂史上一個軍歌嘹亮的時代。
《大刀進行曲》
在戰火硝煙彌漫中國,抗日戰爭剛剛打響的年代,便產生了眾多優秀的抗日救亡歌曲,這些歌曲以其特有的堅強不屈、奮勇團結的精神特征,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向解放和自由。《大刀進行曲》就是其中非常優秀的一首,“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相信許多人都非常熟悉這種火山噴涌般的熱情,這種沖鋒號角式的進行曲,成為了抗日戰爭開始時最典型的時代音調。創作者麥新,原名孫默心,創作了《大刀進行曲》《犧牲已到最后關頭》《保衛邊區》《紅五月》等一大批革命歌曲。
《八路軍進行曲》
這部作品完成于1939年秋,最初名為《獻給八路軍的軍歌合唱集》。《八路軍進行曲》是其中的第四樂章。大合唱共由六首歌曲組成,除了《八路軍進行曲》外,其他五首歌曲分別是:《八路軍軍歌》《炮兵歌》《子夜崗兵頌》《沖鋒歌》和《快樂的八路軍》。這部大合唱成功地塑造了威武雄壯的八路軍戰士的集體英雄形象,從多個側面生動地體現了這一人民武裝的精神面貌,具有銳不可當的前進氣勢。在中國音樂史上,這是一部表現人民軍隊戰斗生活的優秀大合唱作品。

《我的祖國》
這首歌曲創作于1956年,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電影《上甘嶺》描寫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的戰斗中英勇抵抗敵人的動人事跡。為了配合影片雄壯的場面和表現英雄們為祖國不惜犧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詞曲作家在創作時進行了長期的醞釀與精心的構思。
《紅星照我去戰斗》
作曲家傅庚辰的許多代表性作品如《地道戰》《雷鋒》《閃閃的紅星》都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首歌作為電影插曲,歌曲與畫面融為一體,不僅很好地襯托了影片的內容,并且借景抒情,更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繼跟黨走”等形象化的語言,表現了一個革命戰士必勝的革命信心。
·戲劇·
我軍第一個劇社成立于1933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在井岡山正式列編紅四軍宣傳隊成立戰士劇社,當年,戰士劇社便演出了四幕話劇《南昌暴動》和話劇《殺上廬山》。這是中國軍旅話劇第一批成熟的作品。這次井岡山文藝會演,將話劇作為一種藝術體裁推上了部隊文藝的舞臺,奠定了它在中國革命軍事文藝發展中的地位。從此,開始了中國軍旅話劇的光榮與夢想之路。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前線》《歸隊》《南泥灣》《抓壯丁》《炮彈是怎樣造成的》等一大批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作品,寫入了中國話劇創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后,延續了解放區戲劇的傳統,各軍區專業文工團、話劇團推出了更多的優秀之作。《戰斗里成長》《萬水千山》《甲午海戰》《南海長城》《霓虹燈下的哨兵》等作品,一度成為時代藝術的強音。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軍旅話劇開始了蓬勃的發展,《結伴同行》《天邊有一簇圣火》《李大釗》《大漠魂》《空港故事》《炮震》《兵妹子》《洗禮》《綠蔭里的紅塑料桶》《“厄爾尼諾”報告》《歲月風景》《老兵駱駝》《棕櫚棕櫚》《零號防空洞》《高高的白楊》《龍騰滄海》《兵心依舊》《晴空霹靂》,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裝點了崢嶸的歲月。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近幾年的軍旅話劇創作,有幾部綻放的奇葩不得不提。
《虎踞鐘山》。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建國之初,劉伯承元帥為解決我軍所面臨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課題,以無產階級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和科學的治學態度著手建立南京軍事學院。為盡快適應新環境,劉伯承依靠黨的領導和全體將士的努力,克服辦校條件差、學員素質參差不齊、教員奇缺等困難,為部隊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干部,為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立了不朽功勛。該劇生動塑造了革命將領劉伯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即預見到科技強軍,并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為建設現代化軍隊嘔心瀝血的感人形象。
《桃花謠》,音樂劇。通過桃花潭姑娘桃花與新四軍文化教員張滬生相戀、離別、重逢的愛情故事,頌揚了抗日戰爭年代皖南軍民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誼,謳歌了攜手抗敵的動人故事。這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優秀作品,詞美、曲美、情節美,主題歌《桃花謠》和主要插曲《摘一朵紅桃花送給你》飽含著江南特有的、濃郁的民族韻味,既富有哲理,又充滿詩意。作品創新了戲劇藝術形式,充滿時代精神,舞臺上處處是芬芳的桃花、清澈的溪水,還有人伴著動聽的旋律吟誦著古人的優美詩句,而故事演繹的卻是60年前充滿了血腥的戰爭讓觀眾在殘酷的戰爭中體驗浪漫的愛情,在溫馨的樂曲中感受到槍聲的慘烈。在巨大的反差中把抗日戰爭悲壯慘烈的歷史緩緩鋪開。

《我在天堂等你》,實驗話劇。50年前進藏的老將軍歐戰軍為了解決子女們事業、婚姻上的矛盾引發心臟病,猝然離世。老伴白雪梅面對兒女們對身世之謎的追問,展開了跨越50年歷史時空的回憶。50年前的進藏歷史,革命的豪情、崇高的理想、高原的神秘、雪山的險峻、凄美的愛情。塵封的往事在老人緩慢安詳的敘述中漸漸展開。作品講述了現實生活中兩代人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巨大沖突,通過老人對歷史的講述,讓年輕的一代思考著什么是信仰、犧牲和奉獻,兩代人的思想情感在對歷史的反思中不斷融合,也讓觀眾有了思想的碰撞和生命的思索,憑借歷史的穿透力折射現實人生,雖是歷史題材卻蘊含了強烈的現實意義。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表現抗洪斗爭的《大江東去》、表現國際軍事生活的《愛爾納·突擊》、表現見義勇為精神的《徐洪剛》、表現模范團長李國安的《熱血甘泉》、表現英雄雷達站的《甘巴拉》、表現修船老兵的《老兵》、表現南海前哨鋼八連的《都市軍號》,表現犧牲在長白山的通信戰士《飄落的雪花》等大量作品,讓軍旅文藝更添了繽紛的色彩。
·銀幕·
中國軍事電影的銀幕,光芒四射,佳作迭出。中國軍隊在革命歲月中可歌可泣的事跡,我們更多的是從建國50年來豐富的戰爭電影中有所了解并被震撼。我們沿著電影膠片的軌跡中找到幾個關鍵詞,希望可以一窺全豹。
第一部:新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軍事片是《南征北戰》。評論認為,“與同時期其他戰爭題材的影片相比,《南征北戰》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電影廠: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是軍事題材影片創作的大本營。最初,這個廠只生產軍事教育片和新聞紀錄片,第一部作品是1952年的軍事教育片《河川進攻》,生產故事片是從1955年《沖破黎明前的黑暗》開始的,八一廠的影片如《農奴》《歸心似箭》《大決戰》等都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名篇。
改編:軍事題材電影很多都是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比如《小花》《黃土地》《高山下的花環》《苦菜花》《野火春風斗古城》《戰斗中的青春》《紅高粱》,形成了軍事電影的改編模式。
英雄形象:電影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英雄軍人的形象。
趙一曼,東北電影制片廠1950年攝制的影片《趙一曼》,抗聯女英雄趙一曼從哈爾濱到農村組織抗聯,最后被捕,英勇就義。
李向陽,長春電影制片廠1955年攝制的《平原游擊隊》,游擊隊長李向陽帶領隊員們與日寇松井部隊進行了英勇機智的斗爭,最終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五壯士,八一電影制片廠1958年攝制的《狼牙山五壯士》,以班長葛振林為首的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大部隊和群眾轉移,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激戰一天,最后全體跳崖犧牲。
楊子榮,八一電影制片廠1960年拍攝的《林海雪原》,解放軍偵察排長楊子榮打入匪巢內部,里應外合,在除夕夜全殲了以座山雕為首的土匪。
王成,長春電影制片廠1964年攝制的《英雄兒女》,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戰場,王成在戰斗中壯烈犧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繼續戰斗,最后她與養父王復標、生父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
雷鋒,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雷鋒》,戰士雷鋒在短暫的22歲的生命中,實踐了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的共產主義信念。
王暉,八一電影制片廠2001年攝制的《沖出亞馬遜》,我國兩名特種兵進入聞名世界的“獵人學校”中,接受長達兩個多月非人的軍事訓練。憑借超凡的意志和毅力,他們順利畢業并獲得“勇士勛章”,為國家、為軍隊贏得了榮譽。
·熒屏·
如果問起中國軍史上電視劇創作的起步,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能夠回答上來。我們來公布一下答案:在電視劇創作上,1958年,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北京電視臺播出直播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同期上映了萌芽形態的革命歷史劇《紅纓槍》《小八路》等作品,出現了反映軍營生活的《老列兵站崗》《雷鋒》,而1981年9月,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成為中國軍旅電視劇的開山之作。軍旅電視劇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起步,到2006年,走過了近20年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無論是在思想觀念還是藝術表現方式上,軍旅電視人始終沒有停下過探索的腳步。

軍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可分為三個階段:80年代到1997年是創作的萌發期。該時期創作的作品很少,只有《高山下的花環》、歌頌英雄人物的《徐洪剛》、歌頌導彈部隊軍人的《為導彈筑巢的人》、反映后勤系統修建青藏公路的《天路》和表現空降兵的《迷彩天兵》等屈指可數的幾部,而且沿用了五六十年代的那種宣教色彩濃重,重點表現模范人物以歌頌他們無私奉獻精神的創作模式。所以這時電視劇還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題材類型而存在,在表現和平時期當代軍人工作與生活上還未找到最佳的創作模式,然后進入了軍事題材創作以電視劇《和平年代》的出現為標志的成熟期。《和平年代》形成了表述和平年代當代軍人工作與生活的所謂“軍旅題材”的創作模式。這一時期的電視劇已涵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而且是各軍、兵種的宣傳部門組織創作和生產。自《和平年代》問世以來,軍旅題材的電視劇幾乎完全覆蓋了我國現有的軍種和兵種。例如,表現海軍的《驅逐艦艦長》和《波濤洶涌》,表現空軍的《壯志凌云》和《長空鑄劍》,表現后勤的《光榮之旅》,表現裝甲兵的《鐵甲英豪》,表現導彈部隊的《導彈旅長》,表現軍校學員的《紅十字方隊》,表現陸軍的《突出重圍》《沙場點兵》和表現數字化合成部隊的《DA師》等等。第三階段以《炊事班的故事》和《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出現為標志,結合喜劇、家庭倫理劇等其他劇作形式拓展了軍事題材創作的空間。軍隊裝備的現代化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的問題,在和平年代和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如何繼承和發揚老一代人民軍隊艱苦奮斗的精神問題,部隊的年輕化和知識化的問題都在電視劇中得到了探討。
2000年至2005年,軍隊制作播出的電視劇總數已超過百部,集數約1300多集。一批電視劇相繼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使熒屏的軍旅風潮越來越強勁。在政府和專業部門的各類評獎中,軍隊電視人也屢獲豐收,頻頻舉起獎杯。軍隊的電視劇創作隊伍已經成為堅持現實題材創作、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一支骨干力量,在維護國家利益、傳播先進文化上起到了生力軍的作用。從另外一種分類角度,也可以看出新時期軍旅題材電視劇發展脈絡。
·文學·
回憶到這里,似乎遺忘了很重要的一環,那就是文學。其實已經遇到了,許多影視作品,甚至音樂作品,都是來源于文學。軍旅文人的筆,在解放的凱歌中蘇醒,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激情中勃發,在“文革”中沉默,在80年代迎來繁榮,又在商業化的大潮中新生。從艾青、田間到李瑛、郭小川,從建國前孫犁包含鄉土氣息的《蘆花蕩》《荷花淀》,到峻青放眼革命戰爭的《黎明的河邊》《膠東往事》,到《最后一個軍禮》《西線軼事》《小兵張嘎》《紅日》《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紅旗譜》《保衛延安》《紅巖》,一路走來,我們似乎已經不用再多說。
軍隊是國家利益、領土主權的捍衛者,一支強大的軍隊背后,必定依托著一個強大的國家,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正規化、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邁進,軍隊文藝也以此為基石,承載著人民軍隊和軍人的光輝歲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盤點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回顧,藝術繁榮的背后,沉淀下來的是屬于中國軍隊特有的思想內涵和文化特色,這才是我們關注于此的價值所在。回首來路,我們看到了一種昂揚的戰斗精神,無論是電影、電視劇、戲劇、音樂哪一種藝術方式,無不包納在這種精神之中。一月映萬川,正是這些文藝作品,共同完整了中國軍隊的非凡氣度。
關于人民軍隊,值得銘記的還有很多,可以是高亢激越的大江東去,也可以是深沉蒼涼的低唱吟詠,無論是高昂明朗的理想抒發,還是重任在肩的道路求索,那些能讓我們的步伐更加堅定的,能讓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的,能讓我們的文化更加燦爛的,都值得我們銘刻于歷史上。
更好的藝術還會出現,新一代的軍隊文藝創作者們已經揚起了藝術的風帆,新的聲音、新的面孔、新的文化會不斷涌現,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在這無止境中,讓我們鑄就不滅的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