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快速協調發展,鄂爾多斯市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實施“大文化、大旅游”戰略,并確定2006年為“文化建設年”,在追求經濟崛起的同時亦追求文化的崛起。
今年,鄂爾多斯市以迎接內蒙古自治區60周年大慶為契機,全力構建該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了建設“文化大市”的步伐。就此,我們采訪了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局長趙新民。
在鄂爾多斯市文化系統,很多人都提起過趙新民局長對鄂爾多斯文化工作獨特深入的思考與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趙新民局長十分忙碌,在經過多次接洽后,終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采訪約定在一個周六的上午八點半,鄂爾多斯市正下著大雨,趙新民局長的準時、健談、思維敏捷、激情四溢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近三個小時的交談中,可以感受到這位文化局局長的胸中已默默繪就一幅鄂爾多斯文化工作的藍圖。
記者:趙局長您好,鄂爾多斯市近年打造“文化大市、旅游大市”,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請您談談具體情況。
趙新民:(以下簡稱趙)
我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文化、大旅游、大運輸”戰略主要基于這么幾方面:當今世界,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同時基于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文化需求與文化消費水平均在不斷提高,現階段,如何讓140萬人民步入小康,共同構建和諧社會是市委、市政府考慮的主要問題。鄂爾多斯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個地區,而且也是文物大市,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文化;鄂爾多斯婚禮、秦直道、阿爾寨石窟等等,構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草原文化的重要一支。縱觀我市歷史上各種現象、涌現的可歌可泣的人物等構成了獨有的“鄂爾多斯文化現象”,體現了包容、拼搏、進取的鄂爾多斯精神。基于這些因素,我市率先在內蒙古自治區提出建設文化大市,堅持經濟與文化兩手都要抓,使經濟與文化構成互動,不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因為建設文化大市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增加我市的凝聚力,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記者:我們了解到鄂爾多斯市進入“十一五”以后,加快了地方文化建設的步伐,有什么具體支持和舉措?2007年文化工作的重心在哪里?
趙:一直以來,我市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扶持。首先是出臺政策,提出建設文化大市,確立“大文化”戰略。將建設文化大市目標分解到各個旗區,并且納入了干部考核制度中。其次是資金上的扶持,比如對我市東勝區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社區建設。2006年,對我市恰特和博物館投入5000多萬元進行維修擴建。
進入“十一五”, 通過認真調研,我們做出了文化總體規劃,并確立開局之年——2006年為文化建設年,爭取到2010年,將我市建成西部文化大市,經濟強市。具體措施主要是:
召開了全市文化旅游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建設文化大市的政策、組織和措施,并規定每年拿出800萬(不包括基礎建設),用于我市農村、牧區和城鎮小康文化精品創作、文物保護等十大文化工程項目的實施。
投資50多億元,啟動七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文化場所。
將建設文化大市目標分解到各個旗區,并且納入了干部考核制度中。
決定每年舉辦鄂爾多斯國際文化節,擴大我市的知名度,弘揚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地區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
2007年,我市文化工作的重點是:實施十項文化工程,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進一步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加快資源信息共享工程建設,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等等。舉辦第二屆鄂爾多斯國際文化節,主題為“文化鄂爾多斯”。9月份即將召開全市基層文化工作會議。
記者:鄂爾多斯市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同時如何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趙:鑒于目前我市的具體情況,我們認為必須加強基層文化工作。對于農牧區,要加大農村牧區文化陣地建設,健全完善文化站、文化室、文化戶服務機制,形成文化網絡服務體系。對于城市居民,則主要加快社區文化建設步伐。可以說,要對農牧區、城市兩頭齊抓,缺一不可。同時,我們還要加強文化工作者的自身隊伍建設。
記者:聽說您已經擔任了十年鄂爾多斯市文化局局長,那么鄂爾多斯市究竟有些什么文化資源?這么多年有什么文化品牌?希望您談談。
趙:我市文化資源十分豐厚,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鄂爾多斯婚禮早就享譽海內外,并于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市地上地下現有1000多處文化遺產,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今年6月9 日,我們首次公布了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擁有成吉思汗陵、秦長城、薩拉烏蘇遺址、阿爾寨石窟等多個旅游文化品牌。
多年來,我市根植于地區文化遺產,打造了許多只屬于鄂爾多斯的文藝品牌。從上世紀80年代的《森吉德瑪》到蒙古劇《銀碗》《鄂爾多斯情愫》,再到《鄂爾多斯蒙古大婚》,十幾年間不斷推出的品牌劇目,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同時創作的小歌舞,有140多件獲各類獎項。2002年,全市舉行了“鄂爾多斯婚禮”大賽,同時有7部不同版本的“婚禮”參與大賽。2003年,進行了“鄂爾多斯婚禮”的著作權保護,是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受到法律保護的民族藝術品牌。最近,《成吉思汗大典》在我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區演出 ,這是我市打造的又一臺高品位、充滿民族特色,同時具有現代觀念的旅游文化精品。近年,我市加強了對豐厚的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提升,創作了許多藝術作品。如準格爾旗創作的《漫瀚情歌》、烏審旗創作的《敖包祭》、達旗打造的《瞭見王愛昭》等。全市到2010年,將爭取再次創作一臺國家級精品劇目。
另外,烏蘭牧騎也是我市的一個文化品牌。多次代表我市進行對外文化交流。例如,烏蘭牧騎每年演出“鄂爾多斯婚禮”這一項,就為我市創收2000多萬元。我市共有7個烏蘭牧騎藝術團,其中一類烏蘭牧騎有5個,二類有1個。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匯演,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獲金獎。2005年,我市鄂托克旗舉辦了“第三屆烏蘭牧騎藝術節”,內蒙古自治區全區18支烏蘭牧騎參加了學術研討和文藝調演并涌現出多臺民族藝術精品劇目,“第三屆烏蘭牧騎藝術節”的舉辦進一步推動了新時期烏蘭牧騎藝術事業的發揚光大。
記者:今年,鄂爾多斯市慶賀自治區成立60周年,同時舉辦第二屆鄂爾多斯國際文化節,具體有哪些文化活動?與去年比較,有哪些亮點?
趙:主要活動有:開幕式是主題為“文化鄂爾多斯”的大型歌舞晚會,晚會投入1000多萬,共有700多人參加演出,將集中展示我市的改革成就與深厚的文化底蘊;閉幕式為“《同一首歌》——走進鄂爾多斯”大型歌會;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主要有“千人廣場舞大賽”“全市企業文藝匯演”“鄂爾多斯之夜”大型音樂會,還有專業藝術團體調演。另外,還邀請中國歌舞劇院、武警文工團、愛沙尼亞芭蕾舞團等國內外知名文藝團體來我市演出。除此之外,還有“鄂爾多斯青銅器”展覽,鄂爾多斯市60年成就展,鄂爾多斯市第三屆民運會等。
記者:談談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發展狀況。
趙:我市文化產業亟待發展壯大,2005年,委托北大文化產業研究所制訂了《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6年文件下發全市。明確規定了“十一五”文化產業的任務、目標、發展規劃等。我市旅游業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發展成果顯著。如成吉思汗陵2006年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記者:今年10月,在香港舉辦“文化周”,具體有些什么內容?
趙:“文化周”主要有:關于物流業的招商引資活動,鄂爾多斯婚禮演出周,鄂爾多斯青銅器展,約有1000多件文物展出,以及鄂爾多斯城市發展高峰論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