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說,人類的本質是溝通。因為我們都是社會的人,不是孤獨的魯賓遜。人類的生產、貿易,知識的積累、傳播,都是社會性的,要分工協作,就要交談,溝通思想。因此,語言就是我們使用得最廣泛和最重要的工具。文字也是書面語言。
由于江河湖海、雪山沙漠之阻絕,歷史上各地區形成的語言多矣,中國就有一千多種方言。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必然要求突破語言障礙,便于彼此溝通。當代聯合國就選定5種語言(文字)為正式用語,其中,使用英語的地域最廣,使用漢語的人數最多。這只是國際間通用語言大致的“規范化”。

漢語是個歷史悠久的大語種,從秦始皇統一漢字到新中國推廣普通話,日臻完善。但是近20年間,漢語規范化受到了嚴重挑戰。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20世紀的科技發展,超過了人類知識的總和,令人目不暇接。加之改革開放,內外交往空前增多,經濟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時間,語匯豐富、表達能力極強的漢語“不夠用了”。各種洋文、縮寫、新詞、新概念,來不及翻譯,就直接闖進了我們的書報雜志和生活中來。你不能拒絕“閉關自守”,也不能任其跨越“約定俗成”階段,造成新的語言障礙。
翻譯是必須的。1924年林語堂將HOMOUR音譯為幽默,魯迅并不贊同,但又想不出對等的詞(詼諧、滑稽、揶揄、諷刺、調侃、挖苦,都不確切),若干年后,魯迅筆下也用了幽默,這就是約定俗成吧。據說國家有50多個負責翻譯的機構,像激光、導彈、因特網、艾滋病,這些新詞都翻譯得很好,準確而形象。臺灣翻譯的鐳射,過于生硬,不如激光精確,因為它是光束;飛彈也不如導彈,因為它不但會飛,還可以導向。如此咀嚼斟酌,無非是為了翻譯得更貼切,維護規范漢語的完美性。可惜現在來不及了,只好“生吞活剝”,不但WTO,WHO,GDP這些洋縮寫現于報刊,DVD,CVD,DDV,DDT之流也會使你眼花繚亂。
最早進入中文的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也是世界通用的數碼,其突出的優點是簡易,一筆成字,只有4是兩筆;而中文四是5筆,肆是13筆。由此可見,簡易是很受歡迎的。然而簡易也有缺點,有人向我問路,“人大往哪兒走?”我得反問他“哪個人大?”因為北京就有人民大學、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市人大和各區縣的人大常委會。簡易過頭,就變成了復雜。
如果“聊天室”的網語只是“小圈子”里的游戲,倒也罷了。因為不同行業、學科,都有自己的“術語”,別人不懂,并無大礙,“隔行如隔山”嘛。還有密碼,江湖黑話,女書,那是不讓外人懂。網語則不同,它已經突破“小圈子”,以“標新立異、中外混雜、隨心所欲、生硬編造”的詞匯和語法,闖進我們的報刊出版物,向規范漢語挑戰。有論者說,語言總是不斷變化的,對網語的出現何必大驚小怪?但是他忘了,語言變化的方向,總是更加便于大多數人彼此交往溝通,而不是制造語言障礙和混亂。最近上海市禁止報刊出版物使用網語,這個措施值得重視。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是重要資源。目前有100多個國家的3000萬人在學習漢語,如果我們自己的語言出現混亂,又讓外人如何教學?看來,既要維護漢語規范化,又要與時俱進,這是“漢語熱”的兩只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