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由于豬肉上漲,引發了雞蛋甚至食品油等農副產品價格的上漲,5月份居民消費物價已達到3.4%。如何看待居民消費物價較快上漲,經濟高增長下,價格調控目標是否應該一成不變?
應該說,我國經濟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居民的衣食溫飽問題已徹底得以解決,即使由于特殊原因供需和價格上有所波動,國家也有足夠的調控能力促其解決,不會引發大的經濟問題。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犧牲農民利益、保護城市居民的慣性調控思維應該有所改變。
消費物價漲幅將高于預期,但不必過分擔心
全年居民消費物價漲幅將達3.5%以上
今年1-4月份居民消費物價上漲2.8%,全年漲幅將在3.5%-4%之間,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開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一直處于增速較快的狀況,2006年年中開始,對經濟運行影響更為直接的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也逐漸加快,目前兩者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由于貨幣供應明顯寬松,使得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品市場都比較活躍,尤其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了較快增長,一季度增長率達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長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長,使得社會總需求擴張步伐較快,對價格水平形成拉動作用。考慮到貨幣變化與價格變化之間存在一定的時滯,未來一段時間價格上漲的壓力仍然較大。
二是各地政府服務價格調整措施將在2、3季度集中出臺,推動物價上漲。
三是糧食價格上漲將帶動相關食品價格上漲。根據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結果,2007年夏糧播種面積2660萬公頃,與2006年相比沒有增加,甚至可能還略有減少,考慮到2006年糧食單產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來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樣豐沛,許多地區受到干旱和病蟲害的影響,對今年夏糧作物生長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夏糧作物單產繼續提高的難度較大,因此,夏糧增產的難度較大。這意味著糧食價格上漲的勢頭可能將保持到2007年秋季。
但是,受2006年底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影響,2007年秋糧播種面積有所增加,這將有利于秋糧產量的增加,可能會使得糧食價格上漲的態勢在四季度得到緩解。另外,根據國際糧農組織最近發布的報告,2007年世界糧食將增產,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勢頭將會受到抑制,國內價格上漲也會受到國際價格的制約。
如果上述分析能夠成立,糧食價格較快上漲的走勢將保持到2007年秋季,由于從糧食價格上漲到肉蛋價格上漲之間存在一定的滯后期,2007年全年肉蛋價格將保持較快上漲幅度。
四是翹尾因素將導致2007年消費價格漲幅高于2006年。根據估算,2007年消費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影響大約1.7個百分點,2006年消費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影響大約為0.5個百分點,由于2007年受翹尾因素的影響比2006年高1.2個百分點左右,這將影響消費價格漲幅提高。從翹尾因素的變化來看,2007年年中翹尾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四季度翹尾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弱,這一因素將導致消費價格漲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漲幅度會較高,四季度漲幅將會減小。
五是價格預期的影響也促使價格維持上漲態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對居民和銀行家調查結果,由于近期豬肉和糧油食品價格的上漲,居民對下季度物價預期延續了上升的趨勢,有44.3%的受調查居民認為物價會繼續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個百分點。有65.3%的銀行家預期消費品價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個百分點。國內外理論和實踐經驗表明,在居民和企業的價格上漲預期沒有消除的情況下,價格上漲勢頭很有可能會維持一段時間。
六是近年來房地產銷售價格持續上漲,房地產銷售價格上漲正在逐漸向租賃價格傳遞。由于房地產銷售價格不直接計入消費價格,但租賃價格計入消費價格,租賃價格的上漲將會對消費價格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3%-5%的價格漲幅與目前的經濟快速增長是相匹配的
目前價格漲幅較大,居民對下一階段物價繼續大幅上漲的預期十分強烈,擔心出現新一輪通貨膨脹。我認為,不必擔心物價水平大幅輪番上漲。原因有二:
一是目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較大,主要是由于糧食、豬肉等農副產品價格漲幅較大造成,隨著夏糧收獲在即以及秋糧獲得較好收成,糧食漲價引發的一系列農副產品漲價將有所緩解,保持目前水平可能性較大,而繼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
二是CPI漲幅較大,但是生產資料價格保持平穩,漲幅低于去年同期。今年1-4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9%,比去年同期水平降低0.2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0%,同比降低2.1個百分點。工業產能增長較快、部分能源原材料可以通過進口獲得滿足,是生產性物價漲幅緩慢的主要原因。一個社會要出現物價輪番大幅上漲的局面,一般是由于生產領域價格大幅上漲、上下游產業互動關聯影響,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大幅上漲,進而引發居民消費物價的上漲,最后形成物價大幅上漲的局面,我國前幾次通貨膨脹就是這樣發生的。
目前的情況則不同。工業品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均處于較低水平,而在整個物價構成中工業品價格占60%-70%的權重,食品價格占30%的權重,工業消費品價格的平穩走勢將極大地抑制物價水平的大幅上漲。
三是對于宏觀調控目標要靈活看待。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是8%,物價漲幅控制在3%。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達到11.1%,不僅遠遠超過8%的調控目標,而且在去年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加快。但是,通過綜合分析經濟增長的合理性,無論政府還是學者都覺得目前的經濟增長具備物資和資金支持,也是現階段經濟發展需要的。因此,11%以上的高增長是被接受的,只是強調結構性調整問題。但是,對于居民消費物價達到3%的調控目標則格外擔心,認為物價的壓力太大。其實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是互為促動的,較快的經濟增長可以承受和消化較高的物價上漲,如果經濟增長很快,物價持續低迷則是不正常的。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高達11.1%,3%-5%的物價水平都應該在可以容忍的范圍內,不是說超過3%就不能接受,宏觀調控目標不是機械的、一成不變的。在當前,物價水平適度上漲對于保護和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是有益的,因此不必為目前的物價上漲過分擔心。
面對農副產品漲價政府應如何調控
肉價上漲受到供需兩方面的影響因素
本次豬肉價格首先是在廣州、南寧等部分南方省市表現突出,之后擴散到全國范圍內,特別是5月中旬以后,上漲幅度較大,原因是供給減少和需求增大雙方面造成的:
一是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規律影響。2006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低迷,5月生豬價格跌入最低谷,為5.96元/公斤,養豬業處于虧損狀態,農民養豬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地區農戶生豬飼養有所減少。下半年價格逐步回升,生產開始增加,但繁殖飼養周期約需一年時間,目前的生豬價格和飼養均出于運行周期的上升恢復期,由于供不應求引發價格上漲是其必然反映。
二是養殖成本增加。去年底開始,作為主要飼料原料的玉米價格持續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達到每公斤1.55元,比上年同期上漲16%左右。據調查,今年出欄一頭肥豬,僅飼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
三是市場需求拉動。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國內豬肉消費呈增長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1-4月,農村居民豬肉消費同比增長15.1%,北京市豬肉消費同比增長10%。
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特別是低收入居民以及農民消費能力提高,對肉禽蛋奶、衣著、煙酒及用品等提高生活質量的消費品需求明顯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肉蛋價格的上漲。
肉價調控應摒棄城鄉二元化的慣性思維
4月份以來,各地豬肉價格一直在高位運行,引起政府部門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諸如穩定肉價、給予城市困難群體補貼、動用國家儲備肉等每一項措施幾乎都是在解決城市人的問題,而對涉及農民的利益,如何使肉價、糧價等農產品價格保持穩定,防止大幅度下降,特別是防止再下滑到漲價前那種農民賠錢養豬的尷尬境地,卻鮮見出臺具體措施。
這種在肉價調控上的表現,根源在于我們一些決策部門仍然延續著城鄉二元化結構的思維模式。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一直實行犧牲農民利益保護工業經濟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工業產品價格中包含的利潤很高,而農產品的價格往往都大大低于其價值。這種以農補工、以鄉補城、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經濟的方式,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一定作用,目前則需要轉變。
城鄉二元結構調控思維,一個突出的特征是,農產品局部的過剩或滯銷,不會引起相關部門重視,但是,一旦價格波動較大,波及城市市場,就采用行政手段“穩定”、“降低”、“回落”到原來的價格水平,至于農民的利益如何保障,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這對農民來說,顯然有悖于公平、公正的游戲規則。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面臨著工業反哺農業的艱巨任務,既然決定了讓農產品生產經營走市場化的路子,那么,政府部門就應當從指導思想上摒棄城鄉二元結構的思維模式,既要在調控上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取向,又要通過政府行為保障市場化機制順利推進,把農民致富的增收渠道,確定在農產品的技術進步和科學、合理的價格水平上,使農產品價格的提高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城市職工收入的增加而合理上漲,而不能一遇到農產品價格漲價就“穩定”就“回落”。
建立農產品保護機制,增強農民抗風險的能力
我國農村經濟嚴重落后于城市經濟,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考慮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業的發展,它直接關系到市場的穩定與國家的前途。從長遠看,要保護農民的利益,就必須增強農產品的市場風險抵抗能力。從世界范圍看,農產品的價格與農民的市場定價能力都處于弱勢,即便發達國家為了維持農業的穩定,也不得不采用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對我國而言,農民處于產業鏈低端、信息閉塞,對上游原飼料、化肥等各種價格極其敏感,當前農資產品價格上漲較快,農業經營成本增大,所以尤其需要設立農產品保護機制。免得出現“前兩年養豬農戶虧本銷售,今年一哄而上,明年肉價再次下跌”的波動周期,使農民的穩定生活水平難以得到保障。
目前已經開展的實踐表明,試圖單純以期貨市場、農產品儲備制度、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漲等手段,都無法增強農民抵抗風險的能力。解決的辦法是多管齊下:一方面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減少農民的數量,否則政府的農產品補貼缺乏實施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對綠色、高科技、高成本的農產品實行常效補貼制,以保障農戶的利益,增強農產品的升級換代以及抵抗國際國內市場風險的能力;最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信息化,由農業部等部門提前提供信息,指導農民的生產,避免農業生產周期總是被動地落后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