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歐美國家以政府為主體發展的太陽能產業,給予大量補貼、扶持政策相比,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是在沒有成熟先例可循、市場一片空白的狀態下起步的。這是機會,需要勇氣,更需要商業智慧。]
如何讓行業自身的品牌最熱?
美國時間2006年11月9日,總部位于江蘇常熟的加拿大太陽能公司(CanadianSolarInc.,英文簡稱CSI,國內全資子公司冠名為阿特斯)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掛牌交易,募集資金1.15億美元,成為首家登陸納市的中國光伏企業(此前的無錫尚德選擇的是紐約證交所)。
又一位“太陽富豪”就此誕生。CSI-阿特斯董事長瞿曉鏵在公司上市后持有50.14%的股份,身家達到2.05億美元。
“光伏”一詞源于物理學里的“光生伏特效應”,指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組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象。
如今,這個物理學效應已經隨著“太陽富豪”的崛起而轉化為“財富效應”。43歲的施正榮以22億美元排名2006年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為中國大陸首富;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中電光伏的博士管理團隊也都身家顯貴。2006年,“太陽富豪”成為新能源富豪群中最為風光一族。
最熱的富豪如何煉成?
新能源富豪中,有三個揚中人格外引人矚目。他們都曾在澳大利亞留學、工作、創業,又都回到家鄉創業,被怎樣的一股力量牽引?
施正榮,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
趙建華,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24.7%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南京中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擁有8億身家。
楊懷進,被稱為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之父”,南京中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擁有8億身家。
2000年,已經定居澳大利亞的施正榮變賣所有家產,舉家歸國創業;從1999年開始,楊懷進背著投影儀和光伏產業報告,周游全國做科普,被人當作“騙子”;2004年,趙建華攜妻歸鄉,從揚中起步,開始實現自己的綠色能源夢想。
說起來,這三個揚中人淵源頗深。
他們都有在澳大利亞學習、工作的經歷,且趙建華和施正榮是同門師兄弟。1985年,趙建華從山東工業大學作為訪問學者來到澳大利亞,進入新南威爾士大學“世界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半年之后改讀博士。
這期間,施正榮還結識了在澳攻讀經濟學的楊懷進。中電光伏董事副總經理、同是揚中人的徐成榮這樣評價楊懷進:沒有楊懷進就沒有中國的光伏產業,至少中國的光伏產業不會發展這么快。其后,楊懷進率先回國,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做貿易。而施正榮則開始了在澳創業,1995年,他參與籌建了澳大利亞太平洋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任執行技術董事。
趙建華則在實驗室里不斷刷新著電池光電轉換率紀錄。
1999年,從德國回來的楊懷進看到了光伏產業的美好前景,力邀施正榮和趙建華回國創業。楊懷進帶著投影儀,帶著250多頁的可行性報告四處奔波,給各地有關部門做科普,介紹光伏產業,卻無人問津。后來,楊懷進找到了他原來的老師徐成榮。
經徐成榮引薦,楊懷進來到了無錫。通過當時無錫市的經貿委主任、后來的無錫尚德董事長李延人,項目終于得到了市主管領導的認可。大陸光伏產業第一家企業落戶無錫。
2000年,施正榮舉家回國創業。2001年1月,由無錫小天鵝集團、山禾制藥、無錫高新技術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共同融資600萬美元,組建的中澳合資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施正榮占25%的股份,其中20%是技術入股,5%是現金,并出任總經理。
而楊懷進得到了5%的股份。徐成榮擔任公司副總經理。同時,施正榮還找來他在澳大利亞時的同事張鳳鳴博士,以及澳大利亞人泰德。
2004年,先后離開尚德的張鳳鳴、楊懷進、泰德等人又在徐成榮的召集下,與歸國的趙建華夫婦共同在揚中創業,組建了現在的南京中電光伏。
三個曾在澳大利亞留學、工作、創業的揚中人,又都回到家鄉創業,被怎樣的一股力量牽引?
一條坎坷路
最為風光、財富最多的人,遭遇的挫折也最多。
“揚中三杰”之中,施正榮目前最為風光,財富最多。同時,他遭遇的挫折也最多。張鳳鳴評價尚德的成功時說,時勢造就了尚德的成功,其中幸運的成分偏多。
施正榮在澳大利亞的太陽能電池創業并不理想,這是他歸國創業的原因之一。而2000年他回來的時候,國內的市場也不好。
尚德成立之初的兩年,為了節省成本,以半價向一家從納斯達克下市的公司購買了二手設備,但還是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幾乎做不下去了。多虧董事長李延人上下周旋,讓企業生存下來。據說,由于資金緊張,承攬公司清潔業務的清潔公司員工曾向施正榮當面揚言要“搬走設備抵債”。
當時的施正榮在無錫尚德,除了十幾項專利外,幾乎一無所有。徐成榮介紹說:“施博士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了下來。幾個創業元老都相繼離開了公司,他一個人還堅持不撤。”在企業最危險的時候,一項政策救了無錫尚德。2003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廣泛利用太陽能的計劃。這讓尚德的產品在國內市場有了銷路。
而趙建華歸國創業之初,也是頗受挫折。中電光伏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幸運成分。
由于鄉土觀念,趙建華把自己的創業地點選在了揚中。然而,揚中作為長江上的第二大島,畢竟資源有限,加上資金等方面的困難,中電光伏一開始并沒有發展起來。而一個偶然的機會,趙建華遇到了中電電氣集團董事長陸廷秀,雙方相見恨晚,一拍即合,由此書寫了一段“智本”與“資本”結合的佳話,也成為中電光伏發展的轉折點。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股價一路狂飆。作為尚德的第一大股東,施正榮身家暴漲到近20億美元。
4個月后,中電光伏也成功地與多家國際投資基金簽約,融資9980萬美元。
從同鄉到同事,從創業伙伴到競爭對手,從同是技術精英到同是炙手可熱的能源富豪。“揚中三杰”走過了一條耐人尋味的路。
一種財富效應
一位國內太陽能光伏專家說:“如果沒有國際市場的突變,尚德將會是一個死亡標本。尚德的爆發是一個奇跡,這種說法一點兒也不過分。”而如今,尚德效應已在市場上顯現。國內光伏產業的迅速崛起,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倉促上馬的項目過多過濫、良莠不齊的隱憂。
尚德效應的又一個影響是原料瓶頸開始出現,原材料價格飛漲。
徐成榮嘆道,一片成本4美元的硅片,原來的交易價40美元,如今漲到了300美元,仍然供不應求。據預測,歐洲市場幾年后就將趨于飽和。對施正榮等“太陽富豪”來說,考驗并沒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