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瘋”?人瘋?!
“存錢不如存普洱,買店就買茶葉店!”2007年,已持續升溫一段時間的“普洱茶熱”到了幾近瘋狂的地步。
普洱茶之“瘋狂”是瘋狂在收藏風上。有報道稱:有投資者囤積了數以噸計的茶葉,普洱茶已經從一種消費品變成一種投資品。追溯源頭普洱茶有“云南產、香港賣、臺灣藏”之說,“越陳越香”的概念最早由臺灣收藏者炒作出來,如今這股風吹遍全國。這樣的情景似曾相識,這不就是若干年前的“君子蘭熱”的翻版嗎?“瘋狂的君子蘭”,瘋狂的結果是成千上萬的跟風者傾家蕩產,普洱茶會不會重蹈“瘋狂的君子蘭”覆轍?
一種非古董非黃金白銀的生活消費品,如今其價格被炒得比名貴藥材還高,這似乎有引人步入歧途之感。
茶是年年種年年收的,成品出貨源源不斷,隨著時間的推移供與求之間的比例終將會平衡,終有一天,市場會還原普洱茶本該有的價格。
如讓這股“瘋”刮下去,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躺在成噸的普洱茶上捶頭頓足地痛哭。
“心靈超市”
“我想買兩瓶‘暫停’和一瓶‘睡滿8小時’。” 位于上海新天地北里的國內首家“心靈超市”剛開業5分鐘,就有生意上門,一位在附近上班的女白領付給收銀員60元后,拿著三個貼著標簽的空瓶子滿意地走了。
這樣的“心靈超市”是專門為白領開的,在這個超市里還出售著“勇氣”、“信心”、“思考”、“讓你沒壓力”、“安心零食”、“沒有垃圾電郵”、“空氣清新”等商品,可謂琳瑯滿目。
人們何以需要這些“商品”?何以需要那些被代表了“勇氣”、“信心”、“思考”的空瓶子?
白領的壓力在這個時代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在40歲以前拿命換金錢,40歲以后拿錢換生命。
心靈商品確實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些許的慰藉,可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論多么美好的心靈商品也只是一個空心的瓶子,一個易碎的瓶子,終究無法給他們真實的“勇氣”、“信心”、“思考”等等。因為那些疲于奔命的白領們,早已被卷入了時代的旋渦之中,可謂身不由己。
暢銷書與長銷書
“我們希望暢銷書,更喜歡長銷書”,這是一位圖書市場的經銷人員說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為圖書市場的代言人,從一個側面,給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實質問題,即現在出版行業出的暢銷書多,長銷書少。再深究下去,就是無生命力的暢銷書多,有生命力的暢銷書少。
此話說得巧妙,說得深刻。出版社走向市場后,每年要出多少暢銷書,可以說數不勝數。但能成為有生命力的長銷書并不多,在名人暢銷書過去之后是電視臺講座暢銷書,這些暢銷書在時間上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各領風騷三五月”。它們的熱身效應,帶動了社會“反腐倡廉熱”、“探究歷史真偽熱”、“明星出書熱”等。
這些書,迎合了特定時期的社會需要,滿足了部分讀者的閱讀需求,暢銷容易,但能否長銷就值得思考了。
因此,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夠讓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在其中得到營養,受到感染,關鍵在于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是否具有永恒性。
“陷阱”
在不到25公里的路段上,設立了限速標志牌和雷達測速牌達40塊之多,其中限速每小時80公里的標志牌9塊、60公里的標志牌18塊、50公里的標志牌1塊、40公里的標志牌6塊、20公里的標志牌2塊。
看到這一組數據,可以想象那些曾經駕車行駛在這段公路上的司機們的遭遇,他們即使百倍小心,恐怕也難逃如此高密度、讓人防不勝防的罰款“陷阱”。
而在罰款過程中要求司機先交納罰款后走程序,剝奪了司機的陳述申辯權力。這種亂罰款背后隱藏著某種灰色的“執法利益”——打著“維護交通秩序和安全”的幌子,為個人或小團體謀取某種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行為損害了法律的權威和尊嚴,稀釋了人們對法律的信仰。
因此,如果權力與利益掛鉤,必然會因夾雜著自身利益而走向偏私,成為損害百姓利益的行為。
瀟灑之后是負擔
辦一張信用卡,就可以透支消費,誰不心動?但是辦了之后才發現自己總是被這種超前消費所困擾。
信用卡提供的是“透支未來錢”的時尚消費方式,這對大學生們很有吸引力。可是,面對一個沒有收入來源的群體,銀行方面在理財教育顯得十分滯后。而與滯后的理財教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行推銷信用卡的方式五花八門:校園里擺攤、到宿舍推銷、張貼小廣告、在論壇上發帖等形式。而辦理信用卡的手續也非常之簡便,只需帶上學生證、身份證就可辦理。
持卡的學生在輕松消費之后,很快就面臨“債臺高筑”的局面。
發放信用卡的銀行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瞄準大學生市場這塊“大蛋糕”,本無可非議,但如果對學生的經濟能力、理財能力、信用情況不加審查,甚至不核實身份證件的真假,“重量不重質”,盲目濫發信用卡,其客觀上會給某些大學生“惡意透支”大開了方便之門,進而引發校園內的誠信危機。
麥收假
日前,河南省一土地部門在麥收時節放了7天麥忙假,此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強烈的反應。
隨著機械化收割的逐步普及,如今在農村“三夏”已不算多大的辛苦事了。不少在外務工的農民也改變了麥收回家的習慣,將農活“交給”了收割機,自己則安心在工廠掙錢。
而如今,國家公務員卻還在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實在讓人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覺。
因為麥收,機關唱起“空城計”,這實在是有些霸道。當然,按照有關規定,除了法定節假日以外,公務員可以享有一定天數的年休假。但是休假應該由單位統籌考慮,不能“齊步走”。“集體放假”,就是在剝奪群眾辦事的權利。
面對群眾的質疑,該縣國土部門負責人竟不以為然,稱放麥收假是機關慣例。如此忽悠百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法定工作日說休假就休假,讓百姓吃閉門羹,那制度、規定豈不成了一紙空文?群眾利益豈不成了草芥?
“土地爺們”集體休麥收假的背后,實際上折射出部分領導法律意識、制度意識的淡薄,反映了公權部門公信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