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以“IT、業務創新與科學發展”為主題的2007年中國信息主管(CIO)年會在北京萬達索菲特大酒店成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00位CIO、CEO將會議大廳坐得滿滿當當。會議原本計劃是從早晨8時至9時簽到,但是不到8時,就已經陸續有嘉賓提前到達會議現場。8時半左右,會議簽到臺前就已經是人山人海了。
信息產業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副所長、計算機世界傳媒集團董事、總裁劉九如在致詞中表示,由計算機世界報社創建的中國信息主管年會,經過8年的經驗積累,已經成為中國IT界最具有影響力的盛會,不僅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信息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已經成為牽引中國IT產業未來發展走向、交流信息化建設經驗和探索信息化戰略的重要平臺。
在上午的CIO年會上,6位演講嘉賓的演講各具特色,既有理論和政策指向,又有國外先進的資訊通信管理經驗; 既有微軟、三星這樣的跨國公司介紹自己的創新經驗,又有群碩軟件這樣的新興企業的創新體會,而“嫦娥一號”因為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受到業界的極度關注,葉培建院士的演講《信息化在“嫦娥一號”中的應用》更是成為了CIO大會上的一大亮點。
“十七大”指引發展方向
從第一個做主題演講的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楊學山開始,“十七大”這個詞就反復出現,達9次之多。作為企業演講嘉賓,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和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營銷副總裁、常務董事曲敬東也對“十七大”非常關注,在演講中不時提到相關的政策。
其中,“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成為重點中的重點。尤其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提法,更是成為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
“從‘四化’到‘五化’,顯示了信息時代我國發展的重大變革。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講,信息化已經遠遠不是企業的發展之道,更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曲敬東在演講中表示,三星將為中國的信息化發展、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為中國的社會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跨國企業對“十七大”的關注,主要目的在于適應“十七大”報告的新提法,從企業的理念、思維方式、產品入手,針對中國市場進行調整,以便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好的發展。在正常的工作之余,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也多了一項任務,那就是給微軟全球高層傳達“十七大”報告的思想。張亞勤提到了一個細節,前段時間微軟全球CEO鮑爾默來中國訪問,在他從成都到北京的專機上,微軟中國的領導團隊利用一個半小時的飛行時間,特別給鮑爾默講解“十七大”報告的核心內容。
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將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包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各個行業的現代化建設、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等。這其中,離不開創新和科學發展。
創新推動技術發展
“如果問我5年或者是10年之后三星做什么,我的回答是,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第一、第二、第三都是開發核心技術。這就是我的工作。”曲敬東在演講中引用了三星CEO尹鐘龍的這段話,來表明三星對于創新的重視。
在三星,創新可以說是有傳統的。1993年,三星啟動了“新經營運動”,決定從技術創新上首先突破,改變“三星就是替代產品”的品牌形象。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三星開始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變為以質量為導向的管理模式。
尹鐘龍也有一個生動的“生魚片”的理論,即新產品就像生魚片一樣,要趁著新鮮趕快賣出去,不然等到它變成干魚片,就難以脫手了。這正是三星領先一步搶占市場先機、創新理念和商業規則的寫照。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認為,創新是一個綜合的因素,既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市場模式的創新,以及管理理念的創新。“一些企業之所以成功,除了技術創新外,更重要的是這個創新是面向用戶的,面向于市場的,而且具有獨特性。”也就是說,創新本身也是需要創新的。
“IT等于IQ加上IP,其中IQ是人的智慧,而IP是創新的結果,所以人才培養是創新的重點。”張亞勤說。目前微軟成立了微軟中國研發集團,已經有3000多名員工,創新隊伍涵蓋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品開發和市場合作等全產業鏈。微軟已經與國家發改委合作培訓了一萬多名軟件人才,特別是中國IT產業最缺的高端技術管理人員和架構師。微軟還承諾,未來5年,人才培訓量將達到8萬名。
對演講嘉賓的精妙言論,聽眾不僅報以熱烈的掌聲,還采取各種方式記錄下這些內容。除了用紙和筆記錄外,還有很多聽眾拿出攜帶的數碼相機,把感興趣的PPT拍攝下來,以便回去繼續學習。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嫦娥一號”衛星的研制和發射,是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開端,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繼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后的第三個里程碑。本次CIO年會特別邀請到“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為與會聽眾介紹信息化在“嫦娥一號”中的應用。
葉培建的到來和演講,在上午的CIO大會現場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人們渴望了解,信息技術到底是如何在“嫦娥一號”上應用的?看起來神秘的“嫦娥一號”背后,有哪些是CIO們其實非常熟悉的IT技術呢?
“我們僅僅用了3年多時間,就高質量地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這個艱巨任務,且一次成功,運行到現在都沒有發生任何細小的問題,這得益于多方面的貢獻,其中信息技術是重要的因素。”葉培建表示,仿真技術、數字化設計和制造的應用、三維設計、辦公自動化管理平臺的應用等基礎的IT技術,構成了“嫦娥一號”的IT系統。
而信息技術應用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助理局長譚愛勤詳細地介紹了通信技術在幫助新加坡“跨越數字鴻溝,打造和諧資訊社會”中的應用,尤其是在“利用資訊通信技術,造福包括老年人、貧困學生、殘疾人”上的應用。
早在1981年,新加坡就確定了資訊通信行業將是新加坡的主要競爭力。如今,新加坡已經著手實施第六個國家資訊發展藍圖,而“智慧國2015計劃”的重要目的,就是豐富新加坡人民的生活,加強新加坡的競爭實力,轉變市民日常的生活、工作、娛樂和學習的方式。
新加坡在消除數字鴻溝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在幫助老年人、殘障人士、貧困學生以及中小企業員工提高資訊通信技能上的努力,非常值得中國借鑒。這也是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一步。
花絮
數字影響力
“根據IDC的調研報告,2007年我們攜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態系統,預計給中國的軟件產業創造超過154億美元的價值。這就是說,微軟在中國每賺1塊錢,我們的合作伙伴就賺16.89元”。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的數字,給現場的一位媒體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地說,各位CEO、CIO的講話中有很多寶貴的珍珠,需要用心地去聆聽和尋找。
巧妙“借用”
群碩軟件開發(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英武博士在“新城市與舊城市”的演講中,數次引用了“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發言內容,幫助聽眾理解他的演講內容。“剛剛總指揮說,任務要自上而下,產品要自下而上”,“總指揮提出了4大矛盾,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就是要有總指揮”,等等。這些引用,更體現出嘉賓對于其他嘉賓演講內容的關注。
院士成明星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到達會議現場時,在會場外的數家公司展臺前駐足、詢問。在科士達的展臺前,他還應約與科士達展臺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葉培建院士離開后,這位工作人員興奮地表示,沒想到能在IT兩會看到“嫦娥一號”的總設計師,看來IT兩會的影響力很大呀。
“大奔”成亮點
本次IT兩會的一大亮點,就是引入了非IT企業贊助商。國際頂級汽車廠商梅賽德斯-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作為年會的首席合作伙伴,不僅在萬達索菲特酒店門口搭建展臺,展示奔馳汽車,還在會議現場派發梅賽德斯-奔馳的相關宣傳資料。印刷精美的奔馳汽車宣傳手冊很快就被拿光了;華素片的產品也出現在會議資料袋里。這些非IT企業的出現,讓與會的嘉賓看到了IT兩會與時俱進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