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麗麗)隨著高校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也越來越成為高校的“平衡器”。但是綜觀整個教育行業——信息系統分散、資源共享不夠、責任機制不明朗,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整個行業的進步。如何才能消除“信息孤島”,達到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高校應該如何更有效地讓信息技術發揮作用?高校的管理機構如何優化?
針對這些熱點話題,在“2007年IT兩會教育分論壇”上,來自各高校的信息化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教育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不容質疑。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從最初風起云涌的采購浪潮,到熱火朝天的建網運動,如今開始轉向更多地關注如何發揮校園網使用效益和落實教學應用。然而,雖然許多教育城域網和校園網安裝了信息平臺,但能夠有效地用起來的卻是鳳毛麟角,以至于產生了很多信息孤島。
在“2007年IT兩會教育信息化分論壇”上,教育部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多年來,國家在中小學、高校投入數百億元,但是教育資源依然沒有能很好地整合、利用。這如同‘修了高速公路沒有車,有了車沒拉貨’一樣,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 李志民說,必須對信息的再利用好好挖掘,“喚醒”教育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教育資源共享難
計世資訊預測說,2007年中國教育行業IT投資額將達到336.7億元,增長率為10.5%。計世資訊指出,教育行業已走過基礎設施建設高潮期,進入穩定的增長和理性投資期。其中,促進信息系統的整合、致力于縮小數字鴻溝的中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推進等都是新特點。
“高校信息化已經進入了信息集成階段,正在由簡單的數據管理向電子校務和決策支持發展。”清華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蔣東興向記者表示。他認為,數字化校園的發展一般被分為四個階段: 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單項應用系統建設、各部門應用系統建設和學校綜合資源信息系統建設。與蔣東興的觀點類似,各位參會專家都認為,目前部分高校已經度過了第三階段,但絕大多數還處于第三階段,有的甚至還在第一階段。
“實現數字信息的流通,讓學校的每個部門、學校之間的信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是數字化校園下一階段的目標。”北京大學計算中心主任助理宋式斌如此表示。
然而,實現“教育資源的信息共享與系統整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難題。
“資源共享和整合首先涉及到的是硬環境的整合和共享,主要是硬件基礎設備之間的整合。”宋式斌介紹說,“主要包括:整體的資源加工中心、數據保障中心和統一的機房架構。”據他介紹,北大現在已經有一個整體的資源加工中心,設在圖書館,因為圖書館有大量的數據資源需要加工,而在統一了設備和人員后,就方便各方面做到集中。而數據保障中心其實就是保護數據和管理數據的地方。統一的機房架構主要是指各硬件系統的有效統一。
其次是軟環境的共享。如今北大已經實現了用戶網上一次認證,目的是服務于廣大師生。除此之外,宋式斌認為在軟環境上,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環境監控”,他舉了一個例子,“就像人治病一樣,不能等人病入膏肓了才去治,而需要提前處理,這樣就避免了最大的風險。而環境監測的目的是預防教育過程中的漏洞與風險。”
然而,要實現資源共享,除了學校本身應負責任外,教育市場上的IT廠商的責任也不小。目前市場上出自不同廠家的資源庫由于系統之間缺乏互操作、建設標準不一,導致接口規范互不關聯,使得資源建設的信息孤島現象越來越嚴重,網絡共享互聯的功能與優勢在資源建設中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為用戶的使用帶來非常大的困惑與麻煩; 還導致資源建設的重復開發,造成有限的資源配置經費的大量浪費。
即使是北大,“在信息化的探索過程中也經過了很多次失敗,到今天為止也不能說特別成功。”宋式斌這樣說道,“這里面還牽扯了一個管理體制的問題。”
上述觀點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專家的贊同,有專家指出,盡管“共享”能達到資源的優化利用,但是,目前能夠看到的“資源共享”其實多是在排他性權利基礎上的雙方或多方交易,而不是“各取所需”的人類理想。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日蹴就的,北京大學李樹芳認為,“教育行業也和其他行業一樣,需要榜樣的力量,只有一部分學校先富起來,才能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優化管理體制迫在眉睫
“教育信息化其實也是一把手工程,要全局性、綜合性、整體性全方位考慮。你和他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當你覺得收獲很大向他介紹時,他沒有任何反應,他沒有把這件事提高到全局性的高度。比如說校長不予以信息化足夠的重視,信息化工作是做不成的,所以說教育信息化也需要一把手的支持。” 李樹芳在會上講道。
這就提出了長久以來教育體制存在的一個問題。那么,“體制”在教育信息化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信息化專家陳禹教授解釋道,體制就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在學校,信息中心或圖書館等沒有不挨領導罵的,而挨罵其實也公平,因為好多事情不該歸他做,但他也管了。比如說校園網維護,這些事情本來應該由專業人來做,不能越俎代庖。什么叫成熟?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一種合理的分工合作。”
陳禹認為,教育信息化機制建設包括兩方面,第一個是全社會的機制建設,“比如說,實驗室里要用很多軟件,這個軟件是要讓老師們自己開發嗎?當然不是。應該由專業的企業來做,老師們可以把教學中的需求提出來。真正的軟件開發必須由專業的廠家做,軟件維護、升級等事情老師不可能做到,叫外包服務,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第二是學校內部的機制建設。信息中心的職責是什么、圖書館的職責是什么、教務處又管什么?這其中應形成一個合理的機制,分工明確,而不是說網絡出了問題,就把所有責任都歸到網絡中心頭上。
據記者了解,如同企業信息化實施ERP一樣,教育信息化也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更多的是應用模式、業務流程重組的問題。因為教育信息化變革涉及了校園管理、教學工作習慣、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變革,而任何變革都受制于學校的文化傳統、管理制度、教師的工作環境等等,全面的變革靠學校自身與系統進化很難突破。
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網絡和信息中心主任張虹波認為,成功往往是由一次次失敗積累而來的,在教育信息化領域里有很多失敗案例的探索,這里面可能不是技術的原因。許多高校的管理不一樣、認同度不一樣,技術基礎不一樣。但正是在這過程中,各個部門都在磨合,其實新的機制就是磨合的結果。
其實關于機制改革,每個學校都在嘗試。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就是教育資源共享的應用模式之一。據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胡越介紹,該項目建設目的是:用現代圖書館理念、先進的技術手段整合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和人力資源,依托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實現北京地區高等教育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為首都的高等教育服務,為首都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這種方式是依托圖書館資源而實現的信息共享,亦是教育界進行的一項探索。而對于高校內部的信息共享模式,北大也給出了建議,“成立校級信息化領導小組,設立校級CIO。”宋式斌介紹,在國外已有類似的成功案例,比如,德國圖賓根大學基本上由一個副校長、數據管理中心和圖書館館長三個人組成領導層進行決策,使整個信息化能進行整體規劃。類似于這種模式,北大組成了信息化辦,由它來統籌信息化規劃和資金分配。
對于成熟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與會專家們提了四個標志性的觀點:良好的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建設規劃;完善的規范標準、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規;嚴謹、高效的信息化服務體系。但是所有這一切不能丟失一個靈魂,否則所有這一切將變得沒有意義,那就是——信息技術應與教學有效結合。
亟待從“建設”轉向“應用”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確實讓傳統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網絡的鋪建,數字圖書館、教學系統、人事系統、財務系統、實驗室等等的建設都是傳統教育“變臉”的證明。然而在建設了眾多的系統后,很多教育工作者卻發現,此時的教育信息化已經不像前些年那樣快速地發展,此時它顯得有點“笨重而走不動了”。
參加教育分論壇的眾多教育信息化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個議題——“教育信息化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必須改變以‘建’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盡快回歸到以‘用’為本的原則上來。” 清華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陳懷楚強調,“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支撐,我們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更重要的是要讓這些資源發揮真正的效能。”
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今年為什么“裹足不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網絡與技術中心副主任王琪全認為,推動教育信息化進步除了認識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協調”和“評估”來促進。“比如,我們在推學生一卡通的過程中,這項工作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大部分的工作是做協調,應該重視協調部門的貢獻。”
除此之外,他還強調,教育信息化績效評價體系稍顯薄弱,企業之所以信息化做得好是因為追求的是利潤、效率,所以績效評估剛性很強,“但目前在高校,教育信息化運行成本難以估計,而它產生的效力也難估計。如果能根據資源利用率、信息化普及率建立起一些指標,就能大大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進步,從而使它有效被利用起來。”
因此,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胡越提出,“要通過信息技術促進深層次的教育變革,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的文化慣性,突破原來的單一抓硬件平臺、軟件系統、教師培訓、資源建設等單一線性思維模式。”
眾所周知,新加坡國家小,但很發達,教育也很前沿。來自新加坡的Origami Frontiers公司CEO翁家良博士也給中國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未來學習模式——在虛擬三維環境中學習。翁家良介紹說,“這是一種類似于多人在線角色扮演的游戲,通過這個游戲可以實現:第一,多人在線學習;第二,虛擬校園社區;第三,直觀式的學習;第四,體驗式學習;第五,多媒體學習內容;第六,互動協作式學習;第七,移動式遠程教育;第八,用戶產品式學習內容,就是以后的教育內容不一定由老師提供。”
教育信息化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從多個單系統向一個統一的、整合的、共享的系統轉變;從面向技術、面向系統的建設轉變成“面向應用”、面向用戶的建設過程。這樣的轉變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這就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包括管理者貢獻自己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