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何源)與前幾年政府深耕農村信息化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農村市場,在市場化的探索下,農村信息化開始從政府“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一條新的農村市場產業鏈正在慢慢形成。然而,迅速升溫的農村信息化能不能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
在2007年中國CIO年會農村信息化論壇上,近百位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政府信息主管和企業代表,圍繞著“農村信息化如何‘造血’——把脈市場化運作”的主題展開了激烈而深刻的討論。
2007年,農村信息化隨著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持續火熱,并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席卷祖國大地。與前幾年政府深耕農村信息化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農村市場,在市場化的探索下,農村信息化開始從政府“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一條新的農村市場產業鏈正在慢慢形成。
從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到企業介入探索市場化運作,迅速升溫的農村信息化能不能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在廣東、河南、四川等地,涌現出了大批農村信息化的實踐案例,政府與各IT企業正緊密合作,建立農村信息服務站,而信息服務站在普及、培訓信息化的同時也變成了IT企業的渠道代理,一方面,信息服務站得以利用市場化手段越做越大,另一方面,政府的農村信息化工程也得以持續。
然而,市場化運作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農村信息化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戰: 如何避免市場化運作與農村信息化總體目標背道而馳,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使企業跳出錯綜復雜的利益糾纏,打造一條完整、健康的產業鏈?
從“輸血”到“造血”,市場化運作是農村信息化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嗎?在2007年中國CIO年會農村信息化論壇上,近百位來自全國15個省市的政府信息主管和企業各界代表,圍繞“農村信息化如何‘造血’——把脈市場化運作”的主題展開了激烈深刻的討論。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陳偉出席了論壇并做了精彩演講。
政府: 任重道遠
“農業、農民、農村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輝煌,但在工業化進程中也成為一道有待破解的難題。解決‘三農’問題毫無疑問要補上工業化、城鎮化這一課,當我們在努力趕上工業化步伐的時候,西方工業化國家又開始了信息化的進程。難道我們真的只能顧此失彼再次錯過機遇嗎?”在農村信息化論壇的演講中,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鄒生提出的問題引起了每一位嘉賓的深深思考: 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如何理解農業與信息化的關系?
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信息化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 將信息化作為與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并舉的重大方向和任務,提出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嶄新歷史命題。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能理解為只是信息化與工業或第二產業的融合。實際上,我國要實現的工業化是信息化的工業化,即新型的工業化。農業的產業化也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結合“五化”深刻地分析了農業與信息化的關系。
作為“五化”中的重要一極,市場化是我國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基本機制,而農業的產業化又是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因此,農村信息化要走市場化道路,這也是歷史對農村市場提出的新命題。
然而,農村信息化和其他領域都不一樣,天生“貧血”,加上農民本身信息化意識薄弱、資金缺乏,要想在貧瘠的土地上結出信息化的碩果談何容易!農村信息化的造血中,作為主體的政府該發揮怎樣的角色?
“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機制、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推進農村信息化的根本原則。”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陳偉說。
毫無疑問,政府應該成為農村信息化的主導者和把關者,一方面協調各部門農業信息資源,把有用的信息提供給農民,整合“第一公里”; 另一方面則是與企業共同探索產業鏈合作機制,依靠產業鏈上各企業的整合打造雙方共贏的機制。
今年6月,本報記者曾經深入廣東、湖北等地采訪,發現變身為某電腦專賣店的信息服務中心存在著這樣的情況: 店主和信息員對前來查詢的農民不太關心,而是一心應付前來咨詢買電腦的顧客。在農民協會,原本用來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的三臺電腦卻成了協會工作人員自己的辦公電腦,鎖在辦公室里。農民們不禁疑惑: 這樣的信息服務站不是已經“變味”了么?
在復雜的利益鏈條下,市場化對政府把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主導”和“把關”兩個職責外,政府還必須擔負起監管的角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機制。信息服務站不是交給企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企業怎么辦、辦多久,如何考核,都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規章制度。特別是在考核上,一方面要從人流量考核,規定服務的人數; 更重要的是考核效果,對農民進行抽樣調查,從而判斷信息服務站究竟有沒有起到作用。
農村信息化實現“造血”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政府任重而道遠!
企業: 眼光放遠
企業是助推農村信息化的重要引擎,在市場化運作中,企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論壇上,來自英特爾、海爾的企業代表與大家分享了市場化運作的實踐。
2006年10月,英特爾董事會主席貝瑞特第12次訪華。這次,他訪華的第一站就是湛江遂溪縣嶺北鎮,訪問當地農村信息化建設。作為“世界齊步走”計劃的重要內容,英特爾深耕農村市場已有多年。
2003年,廣東省正式啟動了山區信息化工程,從一開始,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就在探索“政、企”互動模式,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共同參于。到2005年,參加的企業已有了廣東移動、英特爾中國和TCL廠商三家。10月,由三家共同出資的全省首個鄉鎮信息化體驗中心在惠州市惠東縣落成啟用。
2007年,英特爾與四川電信商務領航寬帶增值業務捆綁,在四川省信息產業廳的主導下,聯合其他電腦廠商、內容服務商,依托商務部“萬村千鄉”工程,為連鎖農家店提供信息管理系統及寬帶接入解決方案,并將農家店作為信息服務站,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作為從傳統家電進入PC市場的代表企業,海爾將農村市場視為其“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在廣東省山區信息化項目工程中,海爾投入了近4000臺電腦,并參與了2007年信息產業部農村信息化工程的16個試點省市。
海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方純松毫不隱瞞海爾對于農村市場寄予的厚望: 在一、二級市場已呈同質化競爭的血腥“紅海”時,農村市場便猶如一個尚未開發的寶藏,這對海爾來說意味著機會,彎道超車,有著家電優勢的海爾能在農民中博得親切感,這是其他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
在市場化探索中,由政府主導,電信運營商、上游廠商、內容服務商、硬件廠商和軟件廠商構成的產業鏈已見雛形。從政府一方唱獨角戲,到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引入,農村信息化似乎正在成為炙手可熱的蛋糕。
企業有生存的壓力,而農村信息化對于IT產業尤其是PC市場來說,還是遠未開發的處女地,特別需要企業能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心態。英特爾中國新興業務發展部經理周力認為,企業想要短期內在農村市場上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企業應該學會將效益和企業責任有機結合在一起。
除了擺正心態,如何充分發揮產業鏈的整合效益也是值得政府和企業各方深思的問題。毫無疑問,農村市場浩瀚無邊、需求復雜,僅僅依靠一家企業單打獨斗是肯定不行的,需要充分發揮產業鏈條的整合作用,使鏈條各個環節環環相扣。那么,在這條鏈條上,各方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利益如何界定?
部分與會嘉賓認為,政府主導勿庸質疑,除此之外,電信運營商扮演著重要角色。網絡是農村信息化的眼睛,現在大部分農村都實現了寬帶,如果依托網絡整合各大IT企業,開發增值服務,并實現這些服務的自身造血功能,市場化整體運作就指日可待了。
不能忘記的初衷
新疆信息產業廳副廳長蘇國平講述了一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信產廳曾經在一個縣城建立信息服務站,電腦、網絡、技術服務人員都到位了,但包括村長和村支書在內的村民卻不知道信息服務站究竟是干什么的,興趣一直不大。直到有一天,村長在信息員的指引下在網上查到了粒種14顆葡萄的技術,立刻眼前一亮: 村里以前只知道粒種12顆葡萄,如果能引進這項技術,將大大增加葡萄產量。從此以后,信息站變成了村民的香餑餑。
“農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信息交流,但是他們卻往往不知道該怎樣做。”蘇國平說。
2005年6月,廣東省清新縣北鄉鎮西紅柿大量上市,由于銷路單一,沒有外地客商前來收購,西紅柿大量積壓,價格非常低廉,一斤西紅柿還賣不到5分錢。然而,在他們向網上發布大量西紅柿上市信息后不到一個星期,就陸續有外地客商開著大卡車前來收購,西紅柿價格即時上揚為每斤0.15元~0.2元,每畝增收近千元,大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服務“三農”,這是農村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市場化轟轟烈烈進行的今天,這個初衷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被遺忘。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將這個目的放在第一位。
農村信息化不能從信息技術出發,要從農村、農民、農業存在的問題出發,要反復引導、啟發農村干部、農民骨干 提出問題,參與信息化建設,并逐步轉變到由農民自己來主導。不要過于強調信息化能為他們做什么,而是要強調他們真正在什么地方需要信息化,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化。
鄒生生動地將信息化服務農村形容為“加、減、乘、除”法。農業問題用“加法”,通過信息化為農業資源整合提供手段,增強農業產業化的“加法器”作用; 農民問題用“減法”,通過信息化為農民提供勞務信息服務,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農村建設用“乘法”,利用政府投資產生的“乘數效應”,逐步推動農村建設事業發展; 農村矛盾用“除法”,加強政府與農民的信息溝通,通過信息化手段及時發現和了解農村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動向,對潛在的問題有更強的洞察力,把矛盾盡可能地化解在萌芽之中。
從政府單打獨斗到企業搭車農村信息化,從打通“最后一公里”到探索市場化運作的“造血”機制,農村信息化在短短幾年里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農村信息化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推動農村信息化創新機制的探索仍將繼續并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