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淑娟)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級”市場?中國企業是否已經為此做好準備?打造“世界級”企業,還需要做哪些修煉?
12月1日下午,2007年中國“IT兩會”之中國IT財富(CEO)年會在萬達索菲特大酒店成功舉辦。與以往CEO年會對話不同的是,今年的討論首次引入了CIO這個群體,供應商與客戶、供給方與需求方……不同的角色定位,讓CEO與CIO的對話異常精彩。
海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高以成、東軟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盧朝霞、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裁歷軍、中軟國際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總裁陳宇紅共四位CEO,和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技術執行官劉安林、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副總裁首席信息官朱戰備一起,就“直面‘世界級’誘惑”這個主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世界級”的市場出現了嗎?
主持人: 各位嘉賓上臺的時候都是神采奕奕的,那么即將開始交流的這一刻,你們最想探討的問題是什么?
朱戰備: 作為IT公司的伙伴,我們希望可以在中國市場提供給客戶滿意的產品,這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高以成: 處在競爭的環境里,一個企業想超越別人很難。所以我們更希望從大家的對話中得到如何超越的啟示。
盧朝霞: 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在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企業之間如何形成合作共贏的關系,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劉安林: 其實CEO最想與CIO形成密切的關系。如果有一天我們成為甲方的一部分,我們的業務可能就更順利一些。
歷軍: 今天CEO大會的主題是“重估中國本土市場”,如果中國本土市場已經是國際化的充分競爭、自由競爭的市場,那么中國的企業如何走到國際市場上去?
主持人: 剛才幾位都提到了“合作共贏”,其實“合作共贏”和國際化的進程是息息相關的。如今,我們聽到了很多“深耕中國市場”的說法。那么,在座各位認為,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市場了?
高以成: 以前說“中國吃中國糧,美國吃美國糧”,現在世界是平的,如果中國的企業總把眼光聚焦在中國,中國就很難成為“世界級”的市場。海爾的戰略就是,立足北京,放眼全球。
盧朝霞: 我贊同高總關于競爭的思路,但是我認為中國是一個“世界級”的市場。在東軟從事的軟件領域,已經出現了很多“世界級”的軟件項目,像中國電力、中國保險等,這些“世界級”的客戶成就了“世界級”的軟件市場。在大力擴展海外市場的同時,東軟也一直堅持快速整合中國市場,尤其是嵌入式軟件的創新。
陳宇紅: 中國絕對有成為“世界級”市場的潛力,而且這個潛力越來越清晰,但是至少還需要3年時間。現在我們前面還有日本,如果我們在亞洲都不能算第一的話,很難說我們是一個“世界級”的市場。
歷軍: 我有一點需要補充。到底什么叫做“世界級”的市場?我認為,一是市場的保有量,第二就是參與競爭的競爭者。從中國市場已有的規模、容量來看,中國的市場已經是一個完全國際化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曙光所在的服務器市場,就是如此。
朱戰備: 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市場,這是跨國公司都可以看到的。今年是阿爾卡特和朗訊合并一周年,一年來,中國業務持續穩定地發展,并成為全球市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在中國制造、研發、并銷售到國外的產品,占了我們1/3以上的銷售份額。
劉安林: 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上市的中國企業也很多,這為我們下一步走向國際、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做好了準備;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參與到中國市場的開發和經營中。我的結論是,國際市場正在本土化,本土市場也正在國際化。
你是否適應這個市場?
主持人: 各位對中國是否已經成為“世界級”市場的回答不一。但是,中國企業必須要為“世界級”市場做好準備。今天,先請兩位CIO出一些題目考一下CEO。
朱戰備: 一些企業介紹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時,對其好的一面說得很多,但對一些不利因素卻說得不多,這導致我們在實際的IT建設中,對風險因素估計不足,企業面臨著很大的風險。作為IT供應商,你們會把不好的一面坦誠地告訴客戶嗎?
陳宇紅: 有一句俗語說,“推銷時開著奔馳來,實施時開著夏利來”。而我們的做法是,“開著奔馳來,并且把奔馳給客戶留下”。我們要成為客戶組織的延伸,成為客戶的一部分,做讓客戶最放心的企業。
歷軍: 賣西瓜的一定不會說西瓜不甜。但是,一個想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本土企業,必須具有誠信的文化,否則市場法則會把你淘汰出局。我們會告訴客戶,我們的西瓜是黃顏色的,但是它的甜度與紅色的一樣。我們也會告訴客戶一個方案的不足,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
盧朝霞: 面對“世界級”的客戶,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能不能適應它們的需求?我們是否能提供一個包括軟硬件在內的全面解決方案?我們是否考慮到系統維護的可持續發展性?我們是否有相應的技術架構、服務體系、人才投入?我們的優勢、挑戰、不足分別是什么?可以說,在中國做解決方案對這些非功能性的風險的控制是一個關鍵。
高以成: 好的公司是滿足市場,偉大的公司是滿足需求。如果只跟客戶講自己的產品怎么好,而不知道客戶具體的需求的話,最終會嚇跑客戶。
劉安林: 中國人壽一直以“標準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的標準,去尋找我們信息化建設的合作伙伴。但是,作為CIO,我發現要實現低成本、高價值很難。我們該如何尋找成本最低、最有價值、值得信賴的供應商?
盧朝霞: 實際上劉總所提的,也是我們廣大客戶心里想的。客戶需要的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長期可信賴的合作伙伴。我們要用整體的IT回報來衡量投入成本,我們也希望和中國人壽這樣的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讓你們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收益。
陳宇紅: 中國的公司往往是醫生很強,醫院平平,屬于“小醫院大醫生”。但是國外恰恰相反,有時候花很多錢,請來了外國顧問,雖然他們有標準、品牌、方法論,卻總是把不準脈。那么,是選擇“小醫院大醫生”,還是選擇“大醫院小醫生”,這是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
歷軍: 聽到中國人壽選擇合作伙伴的四個原則,尤其是國際化的原則,我想曙光作為一家徹底的中國本土企業,已經被排除在外了。但是,中國的企業總有一天會走出去的,我希望國內的CIO們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在一定條件下,給中國企業一些機會,因為一劑藥是不是治病,只有吃過了才知道。
劉安林: 非常感謝歷總的坦誠。中國人壽也是一家民族保險企業,在支持民族產業發展上有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從明年開始,中國人壽將為國內企業、沒有合作過的國際企業提供開放實驗室,有興趣與中國人壽合作的企業可以帶上技術、人才到我們的實驗室來。
主持人: 下面請CEO提問題給CIO,大家互相交流。
盧朝霞: 中國人壽在選擇合作伙伴時,主要采取的衡量標準是什么?中國人壽是否考慮過在企業中實施開發外包或服務外包?
劉安林: 我們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如果要做核心業務系統,我一定要找曾經有過這樣工作經驗的企業至于其它類型的軟件,就不一定了。在外包方面,我們現階段的實施中已經有部分業務實施了類似于外包的模式,我們稱之為“合作開發”。
成為“世界級”
企業靠什么?
主持人: 很多企業都有做大做強的需求,但是打造一個“世界級”企業的要素卻并不完全一樣。那么,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你們的企業還需要做哪些修煉?
高以成: 成為“世界級”企業,單靠模仿是不行的,必須要重視創新。有形的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無形的創新包括信念和理念的創新。企業必須要有敢于挑戰的信念,如果連想都不敢想,就什么也做不了。
盧朝霞: 除了高總說的創新外,我覺得企業內部一定要追求卓越的管理,進行內部修煉。軟件就是制造,只有按時交付、形成企業內部的質量保證體系,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按時交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開放式的技術創新,開放式的業務創新,以及卓越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等。
劉安林: 我的回答是,創建IT卓越能力,打造企業核心優勢。中國人壽提出了打造國際一流壽險公司的業務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依托信息技術,創建這樣一種能力。我們一直認為,信息化在企業中發揮著輔助、支撐和引擎的作用。中國人壽從理念、戰略、價值鏈和行動等四方面實現了IT的融合,以便為把中國人壽打造成國際頂級保險公司服務。
歷軍: 我覺得企業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世界級”企業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像GE那樣,在幾乎所有市場參與競爭的完全多元化的企業,另一種是在狹窄的領域里做到全球老大的企業。在一個狹窄的領域里,集中公司所有的資源,做到全球最大,這可能是我們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捷徑。
朱戰備: 從IT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市場變化特別快,這要求我們的信息系統能夠高效、快速地響應。以供應鏈管理系統為例,從計劃、采購、制造到物流,我們要相信,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肯定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高效運行的信息系統,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支撐。
陳宇紅: 我認為,做“世界級”的企業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戰略定位,當單靠我們一個企業,達不到“世界級”企業目標的時候,我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與客戶共同融合的平臺; 第二是人才,我們強調“最后一公里”的實訓; 第三,就是國際、國內市場的互動。
主持人: 創新、卓越的管理、融合、高效的信息系統、中西的交流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打造“世界級”企業的必備要素。 我們也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世界級”企業出現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