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日發布了2007年上半年的能耗強度數據。從這組數據看,中國政府在管理某些工業領域,如鋼鐵、水泥和玻璃等的能耗強度方面確實取得了重大的進步。這些能源密集型產業無一例外與中國目前繁榮興盛的建筑業密切相關。盡管政府在提高這些行業能耗效率方面的成果值得贊許,但這僅僅解決了問題的一部分,只要建筑業快速發展,對這些高耗能產業的需求就會有增無減。
造成中國建筑熱潮的原因很多,包括土地成本。然而,正如在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人對建筑物和不動產所有權的態度折射更多的是經濟和社會因素,相比較,很多歐洲大陸的居民似乎滿足于租住一套公寓。
在今日的中國、關于建筑行業節能有兩個關鍵問題,即有多少建筑是“不必要的”或者“浪費的”?市場中有哪些因素刺激了這些不必要的投資?
首先,“浪費”的證據是什么?鑒于政府在“浪費的建筑投資”上沒有做過全國范圍內的統計,我將依賴于自己的偶然性觀察作出分析。
每年夏季,我都會拿出一周的時間去北京遠郊縣放松一下。就在這里,我被“浪費”包圍了。在我住處方圓一公里內、有四家建于1990年代早期的旅館,現在完全沒有被使用,并且已經被空置了若干年。與此同時,一批新的旅館又已經建好,看起來,這些新旅館也同樣未能被充分使用。
城外有一片區域布滿新建大樓。這些樓有些屬于縣政府的機關,有些屬于國有企業在當地的分支公司。考慮到這個縣的人口大概只有五十萬,這些辦公樓的規模讓人吃驚,它們更像是為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準備的。同時,附近還有大量空置的“假日別墅”。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些明顯多余的建筑物的產生?我給出一些解釋,這其中有一些是有事實依據的,更多是推測。
在中國,城市化和經濟增長仍是地方政府的兩大目標。所以,地方政府樂于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把土地批給當地企業搞建筑。而這些企業本身(尤其是國有企業)沒有苛刻的私人股東,在地方可能處于壟斷地位,又很少分紅,因此手中有大量過剩的現金。所以,他們能把過剩的現金花在辦公大樓的建造上,而不是用來提高企業的生產率。
同樣,這些企業自信地認為,銀行和股東們不會給他們出難題,所以他們還玩得起建造旅館的投機活動,或者投資于其他不動產,而且可以承擔得起這些房屋多年的空置。
地方政府(像世界其他任何一國的地方政府一樣)喜歡把繳來的稅收花在興建豪華大樓上,加之上級政府對其缺乏嚴厲的監管,他們確實能夠讓自己沉湎于自我膨脹的建筑狂潮。
那么,對那些購買奢侈的“度假別墅”的個人又作何解釋呢?中國概念里的“度假別墅”與歐洲的“度假別墅”在概念上似乎相反。在歐洲,富裕的中產階級的“假日別墅”通常會比他們的主要居所簡樸得多,可能只有三個或四個房間,不配備全套的現代化家電。為什么要把一大筆錢花在一個你一年只住幾個星期的房子上呢?
但在中國,人們對這件事的看法與歐洲不同。我猜想這是一系列因素聚合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房地產市場本身、個人投資時機的選擇、銀行體系、稅收體系以及人們的社會心理需求。
新興富裕中產階層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或是贏利良好的成功生意。通過家庭成員以較低的價格從所在單位購置房屋,一個北京家庭可能擁有一套或更多的房產。他們收入的絕大部分被用于儲蓄。但是,這個不斷膨脹的“存錢罐”將往何處投資呢?銀行的利率低到荒謬的地步;國內的股市又是如此不穩定(值得花一大筆錢豪賭一次,但絕不值得冒險把全家的未來都壓在上面——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仍在襁褓之中);不動產的價格在過去的十年間翻了一倍多,即便是在我度假的北京縣城也不例外,因此,不動產明顯成為一個既安全又有利可圖的投資項目。極少數人能在北京市區買得起別墅,大多數人都住在公寓里。因此,對富裕的中產階層來說,在城外買一套大別墅,既可以盡情享受,還能向朋友炫耀一番、這是一項他們既承擔得起,又相對比較合理的誘人投資。
即便家庭缺少購房資本,只要借助目前廣泛流行的按揭抵押貸款,便能輕松實現購房計劃,而中國的銀行在控制房貸風險方面比較寬松。此外,現行二手房買賣個人所得稅率也遠遠低于西方國家,僅為20%。
盡管我上面講的故事僅為一家之言,但抑制浪費的建筑確實很重要,因為房地產建筑幾乎占到中國固定投資總量的四分之一,而建筑的浪費同樣意味著能源的浪費。 (作者為英國鄧迪大學能源法律政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