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與全球經濟絕緣數十年后,決定重新加入,而且選擇快跑時,到底會發生什么?
要評議一下近幾年全球最熱門的商業話題,恐怕非中國和印度這兩大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莫屬。與此相關的話題似乎無處不在:雜志的封面,電影鏡頭,健身房里,董事會中,國會山上……在成為影響2l世紀的重要經濟力量的過程中,中印盡管選擇了不同的路徑,但兩國對重拾大國精神的執著追求,勢必會重新定義全球商業的運行規則。在未來數十年內,這都會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經濟故事之一。
單獨解剖兩大經濟體的商業書籍近兩年都不乏優秀之作。關于中國的,有去年獲英國《金融時報》與高盛“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的《中國震撼世界》,以及道瓊斯前中國負責人麥健陸所著的《十億消費者》,更不用提早已成為在華經商“紅寶書”的《中國通》和《中國夢》。關于印度的,則有《印度星球》和本刊此前介紹的《不顧諸神》。
但把兩大經濟體放在一起進行詳細比較論述的商業書籍,則顯得與話題本身的烈火烹油景象不成比例。商業周刊曾在去年底出版過一部書名頗為取巧的《Chindia》,不過,此書基本是上該雜志報道的匯編,有亮點,但仍失之于系統。
由前紐約時報記者Robyn Meredith撰寫的《龍與象》一書,堪稱是對此狀況的一個有益改善——盡管《龍與象》在書名上的過于熟絡可能會讓人打不起精神,而書中對中國和印度的大多描述也會給人似曾相識之感。
書作者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該書的友好用戶界面。多年在亞洲的媒體工作經驗讓她有機會深入到書中所描述的商業世界內部,了解最前沿的思維與實踐。除了文筆的生動曉暢,這一背景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提供第一手的公司實踐案例。比如,在提及跨國公司如何抓住中印崛起的機會時,作者并沒有提像IBM和通用電氣這樣的耳熟能詳的案例,而是更多以飛利浦和柯達這樣的較少提及的公司為主角,講述中印崛起是如何重塑了他們所處行業的游戲規則。
全球化就是關于機會的論斷在此書中得到了充分論證。作者認為,不斷深化的市場取向的改革——中國始于1978年,印度始于1991年,為兩國的經濟注入了活力,并推動了最近10年的不可思議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抓住機會的跨國企業會實現可持續的高額增長。而那些本來就立足于大中華市場的企業則能在全球化的鏈條中找到自己的準確位置,成為將歐美客戶和全世界工廠聯系在一起的幕后英雄。
作者對香港利豐集團的馮氏兄弟尤為贊賞,把他們稱為“中國的亨利·福特”,并詳盡地描繪了利豐生產亞麻毛衫的過程:從法國購買亞麻布運輸到天津,再用卡車運到離天津255英里遠的地方進行洗熨拉直的作業,然后再用卡車運到1100英里外的地方進行染色和編織,成品再經過兩小時的運輸到達香港,再轉由貨機運到美國的渠道進行銷售。就這樣,福特時代標志性的大規模裝配線消失了,供應鏈成為如今全球競爭的致勝關鍵。
作者承認,這樣的變化會讓美國等發達市場的工作機會受損,但其消費者也會因此享受更便宜的產品和服務。美中的貿易逆差問題,則顯然被政客們夸大了——該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方公司把生產轉移至中國然后再向美國市場出口所致。美國消費者在購買這樣的產品時,固然會被計算在貿易逆差里,但實際上卻是把錢交給了非中國的公司和股東:流向海外的每一美元中,創造了1.94美元的財富,其中的33美分回到了美國。
在未來,中國和印度還能夠保持眼下的增長速度嗎?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并沒有就此做過多評述。可以肯定的是,兩個國家都需要進一步放松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在印度,由于政府的管制,銀行得把1/3的貸款給農業和小生意者,效果就是把資本輸給低利潤的行業。兩個國家也需要在更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放松管制,解決普遍困擾企業家們的高稅率和官僚主義作風。當然,得解決更根本的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讓社會經濟變革的福祉普惠大眾。在這點,事實上中印兩國面臨的挑戰也是全球性的:貧困和疾病問題,環境保護,提高能源效率,創造就業……解決這些挑戰,需要一些創新性的做法,如果中國和印度成功,不但救贖了自身,也救贖了全世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