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讓Google規模翻倍、挽救雅虎、顛覆百度,也可能改變你的行為方式。它叫移動搜索。
走在一座陌生城市里,你突然對自己說:我需要一個向導。
接下來的路程里,你盤算著自己的需求:他能準確指點你從此處到其他地點的最近路線,詳細介紹路上每一家餐廳的特色,以及店鋪里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玩物,他還能及時提醒電影院正在上映的新片,你將前往的餐廳需要及早預訂,附近一家美術館幾點閉館……當然,他最好足夠便宜,且懂得在多數時候保持沉默。
最終,你拿出了自己的手機。
過去10年來,類似的美好圖景,始終是手機生產商和無線運營商們反復憧憬,并樂于向普通用戶們灌輸的,但它從未得以實現。高通、諾基亞和沃達豐們,依然在嘗試通過提高傳輸速度和手機的計算能力,促成這種科幻小說式的信息無縫傳遞。
而從2007年起,新的夢想者入場了:Google、雅虎和微軟,這些互聯網搜索引擎的巨頭們,認為這是個搜索問題。

對此,似乎并不需要過多解釋。雖然與互聯網搜索的形式不同,但通過手機將普通用戶與眾多衣食住行信息對應起來,正是一種信息匹配技術。而且,最為讓Google們興奮的是,如果用戶們樂于將自己的物理位置與他的行為關聯起來,這似乎也意味著,廣告能夠被更為精確地投放到相應用戶那里去。
這是一個多大的市場?現在仍難以對此問題進行準確回答。不過,相關數字似乎足以給予人們充分的想像力:到2005年底,全球已擁有25億名手機用戶,但全球15歲以上的互聯網用戶大約只有7億。如果這個比例可以被復制到收入上,人們將很容易在這里找到下一個微軟。
“未來增長最快的領域無疑是移動市場”,2007年中,在被問及新機會的時候,Google的CEO施密特毫不諱言。這個一向訥于言辭的硅谷老兵甚至像一個興奮的中學生一樣對你重復其興奮點:“移動、移動、移動……”
目前,Google在開發適用于手機的搜索引擎,能否幫助用戶更容易找到手機鈴聲等內容,而Google將向搜索結果中排名靠前的公司收費。這只是一個起點。
與電腦不同
在看到移動搜索的美好未來前,首先需要面對的是其多少有些尷尬的現狀:用手機聯接互聯網,速度仍像10年前的撥號上網。手機的屏幕注定了顯示信息的局限,而鍵盤輸入困難,且沒有協助定位的鼠標,則讓整個搜索過程像一次對于用戶耐心的考驗。
這就造成了一個樸素但必須的提問:如何讓用戶用最少的步驟看到最有用的信息?
這個問題決定了移動搜索領域的競爭標桿。如果說基于電腦和互聯網的搜索業務,其競爭重心在于搜索質量,則移動搜索則需要解決更多問題:對于每名用戶信息的充分分析、良好的用戶體驗設計,以及對于超大規模信息的組織和利用。
一個首當其沖的挑戰是,移動搜索所必須的信息,很可能是目前互聯網上仍不具備的。比如,在互聯網上,絕大多數用戶查詢地圖,其應用止步于對行車路線的考察。但將地圖功能移植到手機上,則需要涉及路面擁堵狀況、目的地的營業狀況,甚至用戶所在位置周邊是否有熟人。
2004年起,以地圖功能(Google Maps)為出發點,Gogle陸續添加了衛星航拍地圖、三維地圖、街景圖片、實時播放一些重要路口的交通狀況,乃至有聲版地圖等一系列功能。在這些功能推出之初,外界通常將此視為Google正在展示其充滿樂趣、毫不功利的企業文化,但現在看來,這是Google精心謀劃的一次戰略布局:它很早就看到了搜索功能在手機終端上的前景,并意識到,只有將衛星定位系統和極盡豐富的地理信息結合起來,基于手機的搜索才可能成為一種主流應用。
包括KPCB、紅杉在內的硅谷頂級風險投資公司,也已經看到了類似的需求。即使已經擁有了Gzrmin這樣市值近150億美元的GPS公司,風投們仍將資金投注于一些同一領域的創新性公司,如與互聯網信息結合更緊密的GPS設備提供商Dash、基于GPS功能的移動社區Leopt、匯集事無巨細生活信息的網站Yelp——孤立看來,每家公司都不太可能創造一個新興市場,但它們共同指向了移動搜索業務。
同樣因為移動搜索的廣闊未來,而成為熱門領域的,還有語音識別技術。2007年3月,微軟斥資8億美元購買了Tellme,利用這家公司免費的800-555-tell業務,用戶只要對著電話說出自己的需求,就能在手機屏幕上看到自己所搜索的電影、股票、新聞以及其他信息。之后不久,Google、雅虎都推出了類似的免費服務。
關于移動搜索的另外一種可能,是“訂閱搜索結果”。因為手機的輸入限制,對于一些常用關鍵詞的訂制很可能成為普遍需求——這就需要移動搜索引擎提供相應的便利設置,甚至幫助用戶遴選被搜索頻率較高的詞匯。
Google Vs.百度(移動版)
并不太難看到移動搜索在中國的機會。既然4.61億的手機用戶能讓以娛樂目的為主的SP業務崛起為百億美元市場,與使用者日常信息關聯程度更高的移動搜索沒有理由更小。據艾瑞咨詢預計,受3G產業投人商用的影響及無線搜索盈利模式的成熟,2008年中國移動搜索市場規模將達78.5億元,2010年移動搜索產業將進成熟期,市場規模將達230億。
僅就進入時間而言,Google已經算是中國移動搜索市場的遲到者。在其高調宣布與中移動簽約進軍移動搜索之前,Cgogo、儒豹、宜搜等多家創業公司已經在移動搜索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
但短期內,這個市場上的王者仍是百度。據CNNIC發布的《中國首份無線互聯網發展調查》顯示,百度依靠WAP搜索、WAP新聞、WAP貼吧、WAP知道等一系列服務,和手機新浪網、空中網、3G門戶等一起名列中國前10大WAP網站。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來自于百度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的溢出效應。
百度能否在移動領域復制其在互聯網搜索上的成就,很可能是一個決定其長遠發展的命題。至少這一次,Google不想再遲到了。2007年2月,負責相關戰略的沈思從總部回到北京組建團隊,專職移動搜索產品的開發。
與百度的移動搜索頁面幾乎等同于網絡搜索頁面不同,Google中國正試著將功能差異化。它設置了網頁搜索、本地搜索和移動互聯網(Wap)三個選項,分別搜索不同內容。比如,其本地搜索就與尋找二手機和購買火車票的生活搜索的數據庫相連,用戶可以在手機上搜索餐廳等信息。而那些對于手機用戶較為重要的信息,比如餐廳的詳細地址和電話都能在第一頁呈現,無需用戶進一步的查詢。
這是又一場關于“外國搜索引擎懂不懂中文”的競賽。與網絡搜索略有不同的是,現在還有機會留給初創公司。2006年6月成立的儒豹就試圖擠入這個機會之窗,而其方法,是強調“個性化”。
“你向一個不吃辣的手機用戶一直推薦湘菜川菜,他不僅沒興趣,反而會厭煩。”儒豹創始人韓松認為,在他看來最聰明的搜索,應該是依靠在線實時智能分析系統,對用戶搜索行為和背景因素研究分析,從而賦予用戶極其個性化的搜索體驗。
這種個性化服務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由于運營商對于手機用戶的位置、個人信息都采取保密方式,搜索引擎們只能各展其能。
目前,儒豹對于個性化的區分首先以城市為單位:用戶使用該搜索引擎時的移動信號即可判斷出其來自哪個城市。總結該城市用戶搜索的熱門信息,一旦該城市一個新的用戶出現,這些信息能優先出現在他的搜索結果中。在此基礎上,用戶運用該搜索引擎的次數越多,個性化的準確性也越高。
配合這種需求,儒豹研發從前臺,后臺,中間數據挖掘方面已經實現了自組織自學習的“智能分析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儒豹正式成立前,團隊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技術儲備和研發的工作——這些搜索引擎的構架和算法都全部硅谷完成一技術研發方面的“迂回策略”,為儒豹爭取到了技術上令國內其它玩家難以匹敵的優勢。
而位于北京,已經在此領域積累數年的Cgogo剛剛開發完畢“第三代搜索引擎技術”:通過概念集群技術,根據用戶輸入的關鍵詞判斷搜索目的,提供更精準的搜索結果。
當然,還有一個所有試圖進人此領域的選手都無法忽視的因素:與網絡搜索不同,移動搜索的用戶群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與運營商、手機終端商的合作——這種合作的延續性究竟有多強,尚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