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對現狀大失所望。回國一年后的1987年底,她已經認識到自己在美國兩年的MBA學習回國后根本派不上用場。“當時都說我們是未來國家的棟梁,前程遠大。”回憶往事,令李曉艷唏噓不已。
三年前,李和其他37名同學從幾百名候選者中脫穎而出,被派往美國攻讀MBA課程,他們相信在學完西方最新的管理理論回國后,將在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中大展身手。
但現實很快擊碎了夢想,回國后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在從事和接受的MBA教育毫無瓜葛的工作,一部分人成了翻譯,更多的人在辦公桌前無事可做,“我想我連學的10%都沒用到”,李曉艷悻悻地說。
在一些外部的觀察者看來,這只是中國還無力消化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又一例證。在此之前,花費數百萬美元珍貴外匯進口的生產線、研究設備不少同樣被閑置。上海一家醫院進口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血液檢測設備,可以分析人體血液中殘留的47種藥物,但事實上,只有其中兩種藥物在中國被使用。類似的情況幾乎出現在所有的經濟領域,中國耗費巨資進口的72條彩電生產線,真正發揮的產能還不到30%。
但相比之下,對人才的浪費才真正讓人難以忍受,有關部門很快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回國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將極大影響正在歐美大學學習深造的上萬名中國留學生的歸國熱情。
而解決這個問題意味著將和一系列現存制度迎頭相撞。李曉艷和她的同學們已經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困難——國家計委主持這個留學項目,但認為自己只負責留學過程,學生回國后找到滿意的工作并不在它的職責范圍之內;一名富有主動精神的學生去中國銀行投遞簡歷,卻發現他根本就進不了門衛把守的中行大門……
事實上,那些被抱怨不能讓留學生一展所學的單位同樣滿腹委屈:自己掏了這些學生出國留學的費用,難道他們回來不該繼續為原單位服務?至于不能發揮所長的說法也令人不解,比如說一家單位安排留學生做翻譯,不就圓滿完成了外賓接待任務?
但另一些人認為這種情況必須改變。《中國青年報》呼吁有關部門警惕這種情況,報道同時指出,中國政府高級官員已經開始認真研究如何讓留學歸國的高級人才能被合理的使用。
后續:歸國后不能充分施展所長并沒有妨礙1990年代出國熱潮的形成,而國內環境的變化最終使較早的一批留學生有了成為創業英雄的機會。如今,歸國留學生更多面對的不再是如何對抗一個僵硬的經濟制度,而是在市場選擇中證明自己確實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