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4日,在上海成立的富士施樂有限公司成了中國電子產業名符其實的“遲到者”。
富士施樂沒有博得改革開放后首批西方電子制造商合資者的頭彩。在它之前,王安電腦、惠普等跨國公司已在中國有一定投入,并為日后在中國的品牌知名度奠定下相當基礎。況且,就原始的國際知名度而言,富士施樂也難與這些行業巨頭為伍。
不過,在西方媒體眼中,這家生產復印機和部分零件的非著名公司卻開啟了中國電子工業大國的夢想。它的金鑰匙只有一把:價值1530萬美元的投資。比兩年前惠普合資公司的注冊資金多出530萬美元。
然而,以當時情況來看,在中國投資進行高端電子產品制造是一個相當冒險的舉動。盡管中國科學家在尖端研究領域已有所建樹,如制造衛星和建造超級計算機,但電子產品的產業化能力明顯不足,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國企業普遍缺乏控制質量和成本的意識和能力。
中國政府對進口的電子元件和出口的設備均征收100%的關稅,合資公司不得不努力尋找合格的本地供應商以降低成本。按照富士施樂的預期,在5年后,他們將實現70%的元器件本地化。
但其時,能夠提供支持的半導體企業只有正在建設中的上海貝嶺一家,甚至,連適合制造機箱的塑料都沒有廠商能夠提供。
信息技術服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Unisys雖然已經通過云南的一家工廠進行其計算機產品的裝配,但完全拒絕了投資建廠的提議;已占據中國計算機市場一定位置的IBM和DEC否定了實現制造甚至裝配本地化的可能性;當年在電子業進行大肆并購的Gould公司的駐京代表在中國進行了幾年調研后,感慨道:“有人能從中國買到什么嗎?我還沒有找到。”
后續:20年來,由于擁有穩定的政策、低廉的成本和廣闊的國內市場,不斷有西方電子廠商將其制造業務轉移至中國。那位Gould公司的駐京代表不曾料到,近年來,中國已成為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遷移的目的地。而富士施樂(中國)有限公司也于1995年成立,現在,上海富士施樂是其三家制造型企業中資歷最早的一家。
從數字上看,2006年中國電子工業完成總產值4.7萬億人民幣,占全球電子產品總產值超過20%。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供應國,中國制造的手機,計算機和彩色電視機已占全球市場約50%的份額。更重要的是,在跨國公司逐步適應中國市場的過程中,華為、聯想等一批本土電子企業已成為中國第一代跨國公司。
沖上前哨 關 鑒
1997年,來自中國的消息令老牌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喜憂參半。一方面它和中國政府部門的關系依舊磕磕絆絆,另一方面,它終于取代了后生小子百富勤,和高盛一同站在了中國投行業務的最前列。
這年秋季在香港上市的山東電源開發股份公司是投行風向變化的明確信號,30億元的IPO規模并不驚人,卻富有象征意義——亞洲金融危機使香港股市受到重創,恒生指數暴跌40%,至少有兩起內地企業的IPO計劃因此擱淺,而山東電源開發公司重啟IPO,則表明中國政府推動內地企業海外上市的決心不減。
曾在亞洲投行業務中風頭無兩的百富勤本來是山東電源開發公司的聯席主承銷商,但此時的百富勤已陷入風雨飄搖的香港股市,過快的擴展和同行的妒嫉,已讓資金鏈時刻可能斷裂的這家投行新貴陷于破產邊緣。
摩根士丹利適時介入,成為此項目新的承銷商,以此證明在中國開展投行業務,和中國政府的良好關系固然重要,雄厚的實力和持久的耐心同樣必不可少。一直以來,它都努力自我調整,彌合與中國政府時好時壞的關系。
迎頭趕上是必須的,1995年摩根士丹利才做成在中國的第一單業務——中國東方航空,而與它齊名的其他投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林和高盛均更早進入中國市場。
不過,在一個領域,摩根士丹利令人艷羨地實現了突破,1994年摩根士丹利總裁約翰·馬克和時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王岐山達成協議,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合資投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普遍預期中,借助中金這條特殊的紐帶,大摩將踏上投行大單鋪成的坦途。但實際上,中金內部分別來自兩個團隊而存在文化沖突,一些對中方不滿的言論部分導致了摩根士丹利1997年丟失中國電信IPO這一具有開創性的投行大單。
約翰·馬克不時聽到放棄中金的建議,不過他決定堅持下去,用時間向中方伙伴證明自己希望成為一個好朋友的誠意。
后續:中金公司內部中美股東問的關系在1998年周小川繼任建行行長后有了明顯的改善,而得益于中金管理層的支持,此后摩根士丹利順利拿下了中國石化,中國聯通和中國鋁業這些巨型PO項目。良好的互動甚至不曾為中美關系的波折所打斷,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后,大多數計劃前往中國的美國商人都擱置了行程,但摩根士丹利總裁約翰·馬克卻是轟炸事件后最早趕往中國的美國企業家。今年以來,大摩的承銷IPO業務量得以跟UBS分庭抗禮,并超過老對手高盛。而且,通過投資華鑫證券,大摩很可能進入A股市場。
太陽浩劫
現在,提起太陽能,除了“新能源”這類傳統的關鍵字外,人們想到的更多是“誘人的前景、熱情的投資者和快速攫取財富的沖動”(到我們網站看2007年8月下《太陽能產業真相》)。
這個行業是一個將拯救世界的夢想與貪婪的商業欲求的奇特混合體,因此彭小峰成為在股票市場俯沖加速度最快的人并不算意外。這位中國富豪榜上排名第六的32歲江西人在過去幾個月里,隨著自己的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公司在紐約上市而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
不過,自從LDK財務部門的一位前管理人員指責公司虛報庫存以來,該公司股票便急速下跌,彭小峰400億元人民幣的身家也在10多個交易目內縮水一半。彭在股票市場的勝利向來被視為中國概念股的吸引力與近期油價飛漲而使得替代性能源類股魅力平添相結合的產物,現在其危機也可能被當作中國概念股危機的縮影——近幾個月來,至少有4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在財務控制或所面臨風險方面遭到質疑。
幸運的是,許多分析師與投資者都認為庫存問題可能只是簡單的過失,并非刻意的欺詐。只是,該產業若還將有更多玩家像彭小峰一樣出現類似失誤,那么這個已經出現過度繁榮跡象的行業的泡沫,也許會更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