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制造式暈眩”清單上又多了一樣新成就:則富創造的速度。當中國在1999年有第一份“富豪榜”時,只有“紅包資本家”榮毅仁一人的身價超過10億美元。當英國會計師胡潤(Rupert Hoogewerf)在今年推出他的第九份榜單時,有106人超過此門檻,而1年前只有14人。很多人榜富豪的則富創造速度之快,不僅讓20多年前第一批試水的創業者汗顏、也讓近些年來大熱的互聯網弄潮兒們相形見絀,甚至與美國的超級富豪們相比也不遜色。以Forbes中國富豪榜排行第2的許榮茂為例:其身家住一年中增加了近4.7億美元,與華爾街著名的“企業掠奪者”卡爾·伊肯(CarlIcahn)在過去一年的成績相若。
一下子,中國成了資本以光速集聚的最前沿。與19世紀的美國一樣,中國變成了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經濟將在較長時期內享受高增長,資產價格在一路攀升,股指屢探新高,而IPO籌資額則在不斷刷新紀錄……任何人,似乎只要愿意趕快行動,都可以獲得自己的獎賞。
更大的變化是人們對待財富的態度。盡管仍有一些人在鏡頭面前諱莫如深,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樂于披露自己的財富狀況,在“致富光榮”的口號下,各界似乎都接受了個人財富的爆炸式增長:政府把新貴們樹為樣板;輿論則充斥著創富英雄們的傳奇故事;而富豪榜單,則在這兩年迎來了最匪夷所思的合作者:企業冠名贊助。對一個以崇尚節儉克制著稱且長期實行計劃體制的國家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什么因素會影響這種烈火烹油的盛宴景象呢?中國的資產泡沫固然值得擔憂,但更讓人擔憂的是巨額面財富背后的形成機制:由膽大的企業家、片面追求政績的地方政府和不惜用一切辦法來促成交易的銀行家的速成作品。
能源新貴彭小峰的不幸遭遇是最明顯的例子:彭在2005年才涉足太陽能產業。在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和2億啟動資金的鼎力支持下,彭的事業迅速啟動。隨著公司在今年6月在美國上市,彭的冒險大獲成功,并在10月公布的胡潤富豪榜中名列第6。彭的公司以新興高科技企業形象示人,似有助于改變中國富豪榜被房地產或制造業企業壟斷的舊經濟面目。然而,入榜后僅一周,彭的個人財富即因公司財務手段受質疑而縮水一半。
和此前的一些案例如無錫尚德和南方匯通一樣,政府在這種速成“創新企業”里已非單純的投資環境營造者,而是扮演著風險投資商的角色,不過商業回報并不是其主導目標。不能否認地方政府提振經濟和調整產業結構的初衷,但這種以政府取代市場來配置資源的做法本質上仍是過去計劃體制慣性思維的翻版 表面上看起來,政府是把牌以最小成本發了出去,也發到了聰明且有資格握牌的入手中,卻是以犧牲風險控制這個企業經營的基本要素為代價的;企業雖能擁有讓人瞠目的創富速度,但其DNA卻是畸形的,也注定是缺乏免疫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