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很多人看來。助人是一件讓他人和自己都快樂的事。然而,實際情況并非都是如此,好心沒好報的尷尬在生活中屢見不鮮。那么,管閑事惹出民事糾紛官司。到底該不該賠呢?
鏡頭一
丁俊偉是一家晚報的攝影記者,他的工作就是拎著相機在大街小巷穿來鉆去,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間,記錄和見證百姓的喜怒哀樂。不久前的一天,丁俊偉正在專注地拍攝城市夜景,突然,身后傳來“嗵”的一聲悶響。扭頭一看,只見一個騎自行車的人被汽車撞倒,肇事者加大油門逃之夭夭,而騎自行車的人卻倒在血泊中。
“救人要緊!”丁俊偉沒有多想。他馬上放下手里的活兒,攔了一輛出租車把受傷者送到了醫院,并且為她支付了所有的搶救和治療費用。然而。等丁俊偉心急火燎地忙完這一切,卻發現手中那臺價值3000余元的數碼相機不翼而飛。丁俊偉苦笑,想不到做了一回好事,卻損失慘重。
盡管丁俊偉對于相機的損失究竟由誰承擔,心里沒譜,但他對討回為救助傷者墊付的醫療費還是蠻有把握的。因為他覺得,總不可能讓自己既出力又出錢吧。這次車禍中的傷者叫儲欣欣。一周后。她脫離了生命危險,逐漸清醒了過來。丁俊偉前去探望。順便想談談醫療費的問題。誰知醒過來的儲欣欣對丁俊偉的救命之恩非但不感激。反而劈頭蓋臉地問:“我的自行車哪里去了?”丁俊偉懵了一下,這才想起來。當時只顧著救人,把自行車忘了。轉念一想。丁俊偉又覺得儲欣欣的自行車丟了與他無關,他做好事救了人。不應該還有保管自行車的義務。更何況自己昂貴的照相機也不知去向了!
丁俊偉跟儲欣欣解釋了一番,仍沒有得到諒解,儲欣欣胡攪蠻纏,非要他賠自行車不可。遇到這樣不講道理的人,丁俊偉也氣憤不過,說:“既然你這么不知好歹,那你就準備賠我的照相機吧!”說完。丁俊偉摔門而出。
說到做到。不久,丁俊偉一紙訴狀將儲欣欣告上法庭,除了要求法院判令儲欣欣償還他的打車費和墊付的醫療費外。還特別提出了照相機的索賠要求。而儲欣欣也不甘示弱,她主張丁俊偉在救人的時候沒有盡到足夠的注意。致使她的自行車丟失。丁俊偉也應該賠償。
經過法庭審理。查明了案件事實。最后。法庭判決儲欣欣的自行車損失由她自行承擔;丁俊偉救人墊付的打車費和醫療費。儲欣欣要償還;丁俊偉丟失的照相機。儲欣欣也要賠償。
鏡頭二
劉海英是一位性情開朗的女孩,為人古道熱腸。她篤信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的處事哲理。因此,親朋也好,鄰里也罷,誰家有個什么難事。她都樂意幫忙。然而。一次救火的經歷使劉海英對自己一直堅守的這種信念產生了動搖。一天。隔壁鄰居家失火,火勢很大,但消防車還沒有來。此時,屋內還有一位古稀老人,眼看就要出人命了,情勢萬分緊迫。這時。住在樓上的劉海英全然不管自己是個弱女子。毫不猶豫地和其他幾位男同胞沖進了鄰居家。火魔肆虐,濃煙滾滾,屋里能見度極低。劉海英滅火的時候不慎把鄰居家的一個名貴花瓶碰倒在地打碎了。后來。火終于被撲滅,屋里的老人也被安全解救了出來。可是劉海英的麻煩也來了:鄰居要她賠償名貴花瓶的損失。
冒著生命危險救人。反而要賠償人家的損失,劉海英想不通。她斷然拒絕了鄰居的要求。不久,劉海英果真收到了法院的應訴通知和開庭傳票。
對簿公堂之后。雙方各執一辭,互不相讓。法院最終判決:劉海英無須賠償鄰居花瓶的損失。
在丁俊偉、劉海英的心里。他們都覺得自己特別的憋屈。其實,這種事攤在任何人頭上都會覺得冤枉,諸如此類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頻繁地上演著。
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不要干涉自己的生活。將屬于自己的那方天地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另一方面卻又希望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能施以援手,給予自己無私的幫助。可是,有時候這種幫助會帶來一些事與愿違的結果,甚至會產生一些糾紛。如何解決這類糾紛7法律在這對矛盾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無因管理:
我國的民事法律對無因管理是這樣解釋的: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和約定的義務,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管理某項事務的行為。
《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這條規定明確了無因管理的法律后果:管理人有權要求無因管理的受益人償付因此而支出的一切必要費用,但是管理人同樣有義務將無因管理所得收入全部返還給受益人。舉個例子:小英生病住院,她的朋友小霞在此期間幫她照顧小商店的生意。小英出院以后,需要償付這段時間小霞照顧小商店的勞動費用,而小霞則必須把這段時間小商店的盈利交給小英。幫助別人管理事務,人們最不愿意看到,也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好心辦了壞事,這也就是說,幫別人的忙也不能隨隨便便,應該有一定的限度。
劉海英為了救出鄰居家的老人奮不顧身沖進火海,她的行為就是無因管理。可是她在實施無因管理過程中出現了碰碎名貴花瓶的重大損失,她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依照法律中規定的無因管理的原則,無因管理者“應盡的義務”就是,他(她)在管理的過程中負擔著注意義務,這個義務等同于債務人的注意義務,否則,他(她)就會因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損失而承擔賠償責任。不過劉海英的賠償責任可以與她救火應得的管理費用進行合理的相互抵消。
丁俊偉和儲欣欣之間的糾紛更復雜一些。首先。丁俊偉沒有義務管理傷者,可是他卻為了挽救儲欣欣的生命而實施了這種管理,這就構成了無因管理。因此,儲欣欣應當償付丁俊偉打車費、醫療費等費用,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是毫無疑問的。可是接下來的問題是,丁俊偉究竟該不該為儲欣欣自行車的損失埋單,丁俊偉照相機的損失和儲欣欣自行車的損失這筆賬究竟應該怎么算?
首先說照相機。丁俊偉因為搶救被汽車撞倒的儲欣欣。時間緊急而把照相機丟失,他并不是故意的或者說構成了重大過失,這個損失應該是管理傷者的事務中受到的損失,被管理者(傷者)儲欣欣毫無疑問應當賠償丁俊偉的照相機損失。至于儲欣欣的自行車損失,當時的情況是丁俊偉為了救人無暇顧及儲欣欣的自行車,丁俊偉實際上已經盡到了無因管理人應盡的注意義務,畢竟物與人比,人命關天,這不能算是丁俊偉的重大過失,更談不上是故意。所以,儲欣欣要求丁俊偉賠償自行車的損失是無理要求,這是對無因管理者丁俊偉附加了不公平的過高注意義務。
總之。實施無因管理,就是義務幫助別人,這要求管理者具有更強的責任心,而法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一旦實施了無因管理,就要格外注意防止別的損失產生。同時。無因管理受益者應當主動償付必要費用。
(責編: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