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期《新營銷》刊登了《電話車險打開直銷之門》一文,文章認為,保險公司自己做車險直銷,必將對車險經紀人和車險代理機構造成巨大沖擊,并影響到整個車險市場的競爭格局。
對于上述論斷,我深表贊同,而且我還想指出一點:表面上看,電話直銷只會影響各個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但反映到市場終端層面,最后受傷的很可能是汽車4S店。
中國汽車的保有量為3000多萬輛,以每輛車每年保費3000元計算,總保費收入接近1000億元。這是一塊非常誘人的蛋糕,吸引了各路人馬殺入。目前,車險市場主要有三路人馬:一是社會上的保險代理機構、個體經紀人,可稱之為保險中介,它們通過向保險公司承諾巨額保費收入來獲得較高的折扣,然后通過電話直銷和關系營銷發展客戶,由于折扣較低,目前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值得關注的是,許多海外風險投資基金也看好國內車險市場,紛紛向保險中介機構投資,如“車盟”、“南楓”、“UAA”等,都致力于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保險代理公司。更有意思的是,中國郵政也打出了“買車險,到郵局”的旗號,企圖通過發達的服務網絡來分一杯羹。二是汽車4S店,由于單一的4S店每年的保費收入額度較小,得到的折扣比不上保險中介,但由于車主對4S店的信任度較高,4S店也能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三是保險公司,原來保險公司對直銷并不是太重視,導致車險的銷售渠道被保險中介和4S店所把控,但現在它們開始醒悟過來。自己賣自己的產品,成本優勢比保險中介和4S店都要明顯,這才是引發車險市場格局變化的最重要原因。
誰都知道,現在許多汽車4S店賣車是不怎么賺錢的,真正的利潤來源是靠維修、保養、二手車、用品、零配件等后續服務,而維修又占了利潤收入的大頭。從業務來源看,4S店的維修業務可分為兩種:一是普通維修業務,就是正常的保養、換零件或大修業務,一般占到維修總業務量的60%~70%;二是保險理賠業務,也就是車主出了事故之后進行維修,費用由保險公司全部支付或部分支付,這部分業務一般占到維修總業務量的30%~40%。
從4S店的掌控能力看,這兩類業務有著明顯區別。普通維修業務相對比較穩定,因為4S店的車主保有量是固定的,每輛車開到一定的公里數就必須進店保養、檢修,所以產值很穩定。但是保險理賠業務很難穩定,首先,車輛是否出事故,本身就是一個概率事件;其次,車輛出了事故,車主是否愿意到你這里維修,也是4S店難以控制的。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兩個相同品牌的4S店,普通維修業務相差不太大,維修業績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保險理賠業務上,而保險理賠業務的利潤率比普通維修業務的利潤率要高很多。換句話說,保險理賠業務已經成為4S店的生命線。
4S店的保險理賠業務從何而來?一般來說也分為兩部分:一是在4S店買保險的車主,這部分車主的忠誠度相對較高,出險后一般都會回4S店維修;二是零星車主,這些車主在保險中介或保險公司購買了車險,出了車險之后,由保險中介或保險公司推薦到4S店維修,或者自己找過來。一個公開的秘密是,4S店為了獲得更多的業務,經常會給保險中介或保險公司的“關鍵人員”傭金,以便他們推薦更多的車主到自己的店里維修汽車。
由此可以看出,4S店保險理賠業務的“命門”是捏在保險中介和保險公司手中的,而且后者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4S店處于腹背受敵的境地。4S店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我認為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就是充分認識到“保險是4S店的生命線”,狠抓新車投保率和老車續保率,擴大自己的保費收入和客戶。只有保費收入上去了,才能從保險公司那里獲得優惠的政策支持;只有客戶數量上去了,才能有足夠的事故車維修量。
第二條路是與保險公司進行深度合作。4S店要認識到,保險公司賣完保險后,還需要給車主提供相應的維修、理賠服務,因此雙方有著共同的利益點。如果4S店的維修實力強、硬件設施好、交通方便,而且保費收入很可觀,保險公司是愿意與4S店合作的。
第三條路是與保險中介合作。保險中介也需要給車主提供維修、理賠服務,也需要4S店的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保險中介人員流動性強,素質相對較低,與之合作需要注意經濟風險和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