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藝術市場上,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成為最為活躍最具收藏價值的板塊之一。在國內藝術市場上,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級市場日漸成熟,二級市場也在調整中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各類藝術展會作為以一級市場為基礎的交易平臺應運而生,并日益壯大。2004年之前,國內已經出現頗多藝術展會,但都是以藝術家個體為參展主體。2004年4月,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今年更名為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才亮相北京,成為中國第一家按照國際慣例舉辦的以畫廊為參展主體的藝術展會。2006年10月,“藝術北京”畫廊博覽會開幕,打破了北京地區畫廊博覽會一統天下的格局,“藝術北京”也在競爭中樹立了新的品牌,獲得了業界的認可。如今“藝術北京2007”開幕在即,相較于去年,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將走向何處?在此我們以客觀的視角全面呈現“藝術北京2007”,讓觀眾提前“嘗鮮”。

藝術北京2006:生存是硬道理
常說,把握過去,才能掌控未來。因此,“回顧”成為事物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
2006年2月,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開幕在即,突然“畫博會內部爭端不斷,原班人馬另起爐灶”的消息不脛而走,并且很快就成為既定事實:原畫廊博覽會掌門人董夢陽離開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籌備新的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北京。
藝術北京與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有所不同,它強調參展畫廊的本土化,參展商以國內畫廊為主,此外還旁涉除中國外的亞洲其他區域,如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區域,試圖成為世界了解中國藝術、亞洲藝術的最佳窗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當今歐美的藝博會上,很少能見到中國畫廊甚或亞洲畫廊的面孔。被邊緣化的藝術區域與其去適應歐美的機制,“委曲求全”地參與到歐美的藝博會,倒不如在自己的地盤上,創建本土的畫廊博覽會,做大做強,來引起他們的關注。出于這種想法,藝術北京成立之初,參展畫廊就呈現出五三二的設計格局,即中國畫廊占一半,亞洲畫廊占三成,其余的則是歐美畫廊。這樣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要推介對象的設計格局在國內博覽會中尚屬首例。
在藝術北京誕生之際,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已經成功舉辦兩屆,作為中國最早按照國際慣例舉辦的以畫廊為參展主體的博覽會,由于操作上的規范性、學術性,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伴隨著中國畫廊業的興起,迅速在國內外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博覽會的成交額也是逐年上升,逐漸成為業界的焦點,很多新生畫廊也以能參加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引以為榮。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生的藝術北京能否在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的激烈競爭下樹立新的品牌,生存下來,成為藝術北京2006最需解決的難題。
藝術北京2006在品牌建設上,首先是試圖超越當時國內博覽會的現狀,建立一種新型的畫廊博覽會,重中之重便是強化展會的學術性。展會期間,藝術北京舉辦了“藝術經濟”論壇,包括主題性論壇和專題性論壇。主題性論壇邀請了烏力·希克、唐冠科等國內外涉足藝術市場的頂級專家,講述了“當代藝術的創作現狀與收藏趨勢”和“藝術投資的策略與藝術基金的管理”兩個實用性主題。專題性論壇則邀請了國內外知名畫廊負責人及媒體的資深專家,探討了畫廊的操作經營模式及媒體對于藝術市場的責任等問題。此外,還突破了當時已有博覽會的內容和外觀,在注重當代藝術的同時,把時興的策展人引入博覽會,邀請知名策展人皮力策劃主題展——藝術突破(Art Unforbidden)。并且在農展館的露天廣場,組織了以35歲以下的藝術家為主的“年輕藝術區”,為年輕一代藝術家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這些非營利性的學術性活動,把藝術北京的關注點更多的定位在藝術的商業價值如何體現、轉換這樣的中間環節上,試圖改變了當時博覽會僅僅作為對展出內容沒有過多要求的簡單交易平臺的尷尬境地,也試圖改變人們對博覽會是否成功的看法,即成交額不是衡量博覽會成敗的唯一因素。
此外,藝術北京2006還以博覽會為契機,試圖整合北京各個藝術區、藝術機構、文化中心、畫廊的藝術活動。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在參與藝術北京的同時,還可以參觀北京十月其他的藝術活動。如同期舉辦的宋莊藝術節,今日美術館開幕的方力鈞個展——今日方力鈞,798、酒廠、草場地、觀音堂、環鐵等藝術區的畫廊開放展,這些無不豐富了藝術北京2006的外圍活動,藝術北京當代藝術節已見雛形。
2006對于中國畫廊博覽會而言,是重要的一年,藝術北京從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分離出來,并且在激烈的競爭中樹立了新的品牌,打破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一統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同城競技的新局面。

藝術北京2007:重繪北京藝術地圖
■“五三二”繼續打造博覽會參展畫廊新格局
“藝術北京2007”公布的參展畫廊名單與同期上演的“上海當代”博覽會公布的參展畫廊名單有著明顯的區別。“上海當代”的參展畫廊逾半數來自歐美,來自中國大陸的畫廊僅20家,其中北京13家、上海7家。而“藝術北京”的參展畫廊僅來自中國大陸的就超過半數,亞洲其他區域的參展畫廊占三成左右,歐美的參展畫廊則不足兩成。在整體格局上,繼續沿用上屆打造的“五三二”設計格局。本屆的“五三二”不僅僅是對參展畫廊的地域界定,即中國畫廊占整個博覽會的一半,亞洲畫廊和歐美畫廊各占30%和20%;也是對參展畫廊資歷的界定,即資深畫廊占整個博覽會的一半,一般畫廊占30%,新生畫廊占20%。這種新格局的出現,既與藝術北京的核心理念相關,也與當下藝術界發生的微妙變化戚戚相關。
“藝術北京”以中國當代藝術為核心,力求在中國當代藝術成為全球藝術市場中最活躍的投資標的的今天,完整地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的趨勢和面貌,讓中外與會者能夠迅速把握中國當代藝術。在力推中國當代藝術的同時,試圖呈現“完整的亞洲概念”,即在大中華區以及臨近的東亞藝術資源的基礎上,逐步向東南亞、南亞、中亞等地發展,有步驟的整合整個亞洲的藝術資源,參與機構遍布亞洲,使博覽會成為呈現亞洲當代藝術的最好的博覽會,讓全球的收藏家在關注“最好”、“最有潛力”的亞洲當代藝術的時候,首先就想到“藝術北京”。此外,歐美畫廊也被納入到藝術北京的范疇,但并沒有一味追求歐美最大牌的畫廊,而是偏重一些對中國有期望有設計的,以后可能落戶中國、對中國當代藝術有推動作用的畫廊。在這樣的一種理念下,“五三二”格局的形成也就有些理所當然。據藝術北京掌門人董夢陽稱,在各國主推本土藝術的博覽會上,這樣的格局是最合理的,可以最大可能實現推動國內藝術市場、搭建國際交流平臺的格局。
目前國內藝術市場異常火爆,業界很多人士流露出對于市場前景的擔憂,各種觀點也是層出不窮,藝術市場有沒有泡沫的爭論尚無定論,“80%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將被淘汰”的說法又悄然而生。盡管對于藝術市場負面言論層出不窮,但是當前藝術市場依然保持著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并且在低調地進行著微調。首先便是創作力量及收藏力量的年輕化,伴隨的就是藝術經濟—畫廊的年輕化。在藝術市場多元化的今天,某一種力量已經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新興的畫廊推動著新興藝術、新興收藏力量的成長,老牌畫廊的話語權正遭受著新興力量的沖擊,而這種新興力量需要一個機會一個平臺讓外界能夠認知、認可他們所做出的努力。“藝術北京”就是這樣一個平臺,一個為年輕藝術家、前衛的藝術觀念、新興的畫廊、新興的收藏力量提供展示機會的平臺。今年藝術北京的主題是“藝術的未來”,“五三二”格局中的“二”就是給“未來”的畫廊、藝術家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如果畫廊采用規范化、國際化的運作模式,并且顯現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那么不管畫廊資歷有多淺,都有可能在藝術北京獲得展示的機會。針對收藏家,尤其是年輕的收藏家,將開展“藝術財經論壇”,指導新興收藏力量理性收藏。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北京最終關注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對此有推動作用的年輕畫廊、年輕藝術家和新興收藏力量自然而然會與年輕的藝術北京有一種相互吸引的關系。

■ 主題展:換藥不換湯
“藝術北京2006”在場館內預留了1000平米的非營利性的展位,并且引入時興的策展人機制,邀請知名策展人皮力主持策劃了Art5Unforbidden大型主題展。這個主題展以“現狀”和“未來”為主題,邀請了陳界仁、林明弘等19位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參展,旨在推動“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學術化、規范化品牌的建立。今年的主題展采用畫廊學術邀請展的形式,繼續沿用“藝術突破”這個主題。當代藝術發展史是藝術不斷突破人們既定的文化和審美趣味、用自己的藝術造就新的時代趣味的歷史,因而“藝術突破”這個主題不僅是去年和今年的主題,也會是以后各界藝術北京的主題。這種學術性的主題展為藝術北京介入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如眾多知名畫廊的優秀藝術家能夠針對同一主題,在同一個展覽上出現,除了學術邀請展外,只有博覽會這樣的平臺才能實現。藝術北京的介入,使中國當代藝術無論在商業還是在學術上,都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更加宏觀的視角上進行。
本屆“藝術北京”參展作品依然會沿用上屆博覽會的風格,強調作品制作上的精致和逼真,強調藝術由“觀念”向“視覺”的回歸。在直觀上,這些作品更接近于當下流行生活和大眾文化提供的視覺經驗,更具有個人色彩和人文關懷。這與藝術北京組委會對于藝術北京的期望密切相關,藝術北京組委會試圖在學術上展望藝術未來的同時,探索出中國當代藝術下一個新的增長點,進而引導收藏、投資的新方向。與上屆不同的是,本屆藝博會的主題展是由范迪安、馮博一、盧杰、趙力、皮力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根據學術主題邀請參展畫廊的藝術家,用他們的作品搭建整個主題展,彰顯展覽的學術定位,改變了上屆由獨個策展人策劃展覽的模式。屆時,執行委員會還將邀請亞洲尤其是國內在學術上具有前瞻性的畫廊參與“藝術突破”主題展,目前已經確定的主題展參展名單涵蓋了國內外20家知名畫廊及其代理的數十位藝術家,參展陣容應該是目前國內最強大的畫廊陣容。此外,本屆藝博會在強調以當代藝術為主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旁涉當下更實驗、更前衛的藝術創作,但與上屆的“純學術展覽”不同。本屆主題展將在更深層面上與畫廊發生關系,因為當前擺在藝術北京的面前的不是“學術與商業”哪個更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把學術與商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學術與商業共贏。學術委員會將根據學術主題邀請參加主題展的畫廊推薦藝術家,通過學術的引力將作為個體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重置,使這些作品能在學術領域找到歸屬,成就藝術的真誠,試圖通過這面向藝術未來的學術展覽窺見亞洲藝術未來收藏、投資趨勢的端倪。
“藝術北京2006”通過學術性的主題展,在剛剛誕生后即打出了學術化、規范化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品牌。目前國內各大畫廊博覽會都已經認識到了學術對于博覽會的重要性,也都爭相在激烈的博覽會競爭中頻打“學術牌”。學術之于博覽會,即使不能產生直接的商業利益,但也已不再是只投入沒產出的單向度付出,它已經成為博覽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無形中會給博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藝術北京2007”秉承上屆博覽會的經驗,繼續推出“藝術突破”主題展,陣容更強大,學術性更強,無疑會成為“藝術北京2007”的最大看點。
■ 專題展:舊貌換新顏
“藝術北京”中關于年輕藝術家的專題展正如前所述,是給年輕藝術家一個展示自我機會的平臺,是以探討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狀態為出發點和著力點的非營利性展覽。它致力于對那些敏銳而準確把握住當代藝術發展趨勢的年輕藝術家的發現與推介,有別于商業性質的藝術推介活動。“藝術北京2006”上引人注目的一個嶄新亮點—“年輕藝術區”(Youth Art Zone)就是這樣一個性質的展覽,它試圖從學術的高度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價值取向和年輕一代藝術家對最活躍的藝術脈搏的把握方式。“藝術北京2006”的“年輕藝術區”把主題設定成“年輕藝術家在北京”,參加本次活動的多是現居北京卻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年輕藝術家。在5天的時間里,“年輕藝術區”通過影像傳播與藝術家現場互動交流的方式,展現了年輕一代藝術家面對北京,面對豐富多彩而又潛流不息的都市文化,自己內心獨特的心靈感受和藝術趨向。
“藝術北京2007”的專題展與上屆藝博會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在專題展數量上,由過去單一的年輕藝術家的專題展擴展到國際VIDEO藝術家群展和日本藝術家池田亮司作品展兩個專題展。其次展覽方式上,引入了策展人機制,專題展—國際VIDEO藝術家群展即由策展人孫寧策劃。再次,在運作模式上,實行與知名畫廊合作的運作模式,“國際VIDEO藝術家群展”即是藝術北京與站臺中國合作的項目。
本屆藝術北京擬定的“七零八落:年輕藝術家群展”與上屆“年輕藝術區”性質相同,但是在開幕前夕由于農展館工期原因被迫取消。這對于年輕一代藝術家無疑是一個不幸的消息,他們今年將失去展示自我的一個重要的平臺。但由此他們也多了一年的歷練和準備,希望在明年的藝術北京看到年輕一代藝術家的爆發。由孫寧策劃的“立體視鏡—國際VIDEO藝術家群展”將如期舉行,它是“國際影像藝術節”中的一部分,將會邀請中國、亞洲及歐美地區的VIDEO藝術家在獨特的展覽場景—利用集裝箱和篷布搭建的場景中和觀眾互動。另外一部分是由國際知名的日本藝術家池田亮司(Ryoji5Ikead)的現場表演和代表作品組成。現場表演將于2007年9月19日“藝術北京2007”VIP預展之夜上演,作品是datamatics(時長30分鐘)和C4I(時長45分鐘)。
“藝術北京2007”的專題展引入了時興的策展人機制和運作模式,較上屆相比,顯得更加規范化、專業化、學術化。在當今藝術日益市場化、商業化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北京”以年輕一代藝術家專題展這種嶄新的方式,探索了一種商業以外的藝術可能性,試圖提升新一代藝術的學術高度和文化重量,引領未來的藝術。此外,藝術北京還與大眾汽車合作首次推出“Art Car”展覽,屆時藝術北京將配合大眾汽車的理念,對大眾汽車從全國的參賽作品中篩選出的30余件藝術車車模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

■ 外圍活動:怎一個“熱鬧”了得
自去年始,每年的4月和9月,北京甚或全國的當代藝術圈都會因為博覽會而興奮一陣。藝術家都希望在這個時期與某個畫廊合作,辦個個展,既能在短時間內受到最大的關注,能獲得實際的好處。畫廊主也沒有閑著,有點資歷有點資本的畫廊都想方設法擠進了博覽會的展館,實力稍弱落后一拍的畫廊也趁博覽會期間,相繼推出代理藝術家的展覽,以博覽會外圍展的身份參與到博覽會的整體活動中,希求在收藏家集中購物的當口分一杯羹。立秋已過,北京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但是北京當代藝術的“第二個夏天”才顯暖意。畫廊展覽、藝術活動、藝術事件一個接著一個。藝術北京2007執委會、學術委員會認識到了博覽會在整合藝術資源方面的巨大能量,試圖把原來各自為政的各種藝術活動整合在一起。現在的藝術北京已不僅僅是一場博覽會,正逐漸演變成一個與博覽會和雙年展相互結合、適應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展覽形態。
本屆藝術北京首次與大山子國際當代藝術節(DIAF)結成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同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共享雙方的文化藝術資源,屆時雙方將會組織大規模的藝術活動,活動內容將涵蓋視覺藝術、建筑展覽、現場創作、視頻、舞蹈、音樂等,通過資源共享、優化組合壯大當代藝術的聲勢。藝術北京還將和左右藝術區聯合舉辦題為“99個帳篷,99個理想”的全國性藝術大展。同時,藝術北京2007執委會還積極組織北京各大藝術區聯合開展“藝術白夜”活動(9月22日)。這一天的下午主要活動是今日美術館的劉慶和個展;晚上七點將與DIAF開幕活動聯動起來,在798藝術區舉辦盛大開幕酒會,八點移至草場地藝術區,九點再轉戰酒廠藝術區。在這一天,各大藝術區的代表性畫廊,如前波畫廊、橋社畫廊、仁藝術中心、aye畫廊等畫廊都將營業至深夜,藝術愛好者可以在這里進行一場徹夜的藝術狂歡。

如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參加這么多的藝術活動?藝術北京給收藏家、VIP貴賓提供了一項服務—北京藝術之旅。所有收藏家、VIP貴賓都可報名參與藝術北京的藝術之旅,乘坐藝術北京的藝術巴士,從農展館出發,參觀北京798、草場地、觀音堂、宋莊、酒廠、環鐵、左右等藝術區以及如前所述的配合藝術北京的各種外圍活動,讓收藏家在最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了解中國當代藝術,尤其是北京當代藝術的發展動態。
除了讓收藏家、VIP貴賓切身體驗北京的當代藝術氛圍外,藝術北京2007還將針對收藏家尤其是新興收藏家,圍繞收藏和投資舉辦藝術財經論壇。2007藝術財經論壇延續了去年國際性、學術性的標準,是藝術北京2007當代藝術博覽會附設的高規格的專業性論壇。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由藝術北京與北京市文化基金會合作主辦,由此也延伸為政府級的重要的文化項目。本屆藝術財經論壇以“當代藝術的全球發展趨勢”、“公共收藏、機構收藏、企業收藏的策略”、“如何成為專業的收藏家”為核心論題,屆時將邀請這個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針對核心論壇闡釋各方觀點。此外,藝術北京將首次開設面向社會公眾的非營利性的專設項目—2007藝術北京教育項目,以博覽會為契機,整合學術資源和藝術資源,承擔起對社會公眾的藝術普及和宣講的責任。本屆教育項目以當代藝術為主題,將邀請在該領域內的知名人士就“西方當代藝術的演變與發展”、“中國當代藝術的演變與發展”、“當代藝術的思想與觀念”三個主題,闡述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藝術特征和藝術觀念等內容。
藝術北京路在何方?
目前國內以畫廊為參展主體的博覽會競爭日趨激烈,逐漸形成了南北對峙、同城競技的格局。南有上海春季沙龍和“上海當代”申城競技,北有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和“藝術北京”京城角逐。就以畫廊為參展主體的博覽會而言,能否吸引參展畫廊,順利完成招展工作是各畫廊博覽會生存的關鍵。如果各畫廊博覽會之間沒有各自準確的定位,彼此之間爭奪的畫廊又屬于同一范疇,那么激烈的競爭難以避免,甚至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情況。但是如果各畫廊博覽會在彼此的差異中尋求各自明確的定位,對于參展畫廊有各自的標準,分流屬性、資歷不同的畫廊,則可能會在差異中共存。與藝術北京同期上演的“上海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07’ShContemporary),兩者舉辦時間相差無幾,看似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但是如果從兩者參展畫廊上來分析,兩者完全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共存。“上海當代”定位于國外畫廊,從其公布的參展畫廊名單中可以看出,超過半數的畫廊來自歐美,而中國(包括港澳臺)僅有26家畫廊參展。與其恰恰相反,藝術北京則以中國畫廊為主,僅大陸的參展畫廊就超過一半,而歐美的參展商僅占20%左右。與藝術北京同城競技的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盡管兩者前后相隔將近半年,但由于兩者的參展商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國內參展畫廊都占據了兩者超過一半的名額,因而兩者之間的競爭遠遠大于藝術北京與“上海當代”對于參展商的爭奪。畫廊參展的目的非常明確,無外乎名利兩個方面,能在這兩個方面更大程度上滿足畫廊要求的畫廊博覽會對于畫廊才具有真正持久的吸引力。目前這幾個博覽會在各自側重的領域都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局域優勢。短時間內,某個博覽會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稱霸北京(上海)甚或稱霸中國,“大魚吃小魚”的現象還不會出現。就藝術北京而言,短短一年內就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其優勢不言而喻。具體體現在政府的政策偏向、學術單位的學術保障、相關媒體的傳媒支持及文化機構、藝術活動、藝術機構的合作等幾個方面。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官方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微妙關系,很難用一兩句話把它們理清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官方在政策上的支持對于定位于當代藝術的畫廊博覽會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促進作用。“藝術北京2006”就受到了北京市各級領導的熱心關注,并被納入市政府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策略中。今年藝術北京早早就拿到了文化部關于舉辦“藝術北京2007”的批文,沒有出現其他博覽會那種遲遲不能“驗明證身”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市文化基金會也積極介入到藝術北京,與“藝術北京2007”聯手主辦“藝術財經論壇”。另據消息稱,“藝術北京2008”已經作為明年奧運會的一個文化項目在文化部立項,屆時,除了獲得政策上的扶持外,政府的相關文化資金還可能被注入到“藝術北京2008”。

學術性一直是藝術北京其孜孜追求的目標,也是每屆藝術北京整體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北京2007”獲得了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現代藝術檔案、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等專業學術機構的支持,并且邀請了五位在國內藝術屆舉足輕重的人物馮博一、盧杰、趙力、皮力、范迪安組成高水準的學術委員會,保證主題展、專題以及參展畫廊的學術性和專業性。
“眼球經濟”時代,得眼球者得天下。對于娛樂圈至關重要的媒體曝光率,也已泛濫于藝術圈,造就了一個又一個明星藝術家。藝術家明星化,藝術事件社會化,全都得益于媒體的宣傳。“藝術北京2007”在去年媒體公關的基礎上,今年又有了新的突破。到現在為止,據其官方網站的公布媒體來看,總數已經達到180余家,其中官方網站支持1家、特別媒體支持3家、專業媒體39家、大眾媒體55家、網絡媒體24家、廣播電視媒體40家、境外媒體21家(截止于8月15日),藝術北京的相關信息能夠在各類媒體中迅速準確的發布出去,這不僅對于藝術北京,對于參展商也是一種有效的樹立牌品的途徑。
現在的藝術北京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博覽會,由于自身的成功加上媒體的追捧,大眾對其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明顯提高,已然由單純的藝術事件演變成大眾參與的社會事件。社會各方的力量也都陸續參與進來,北京當代國際藝術節與北京結成合作伙伴關系,藝術北京與左右藝術區達成協議,聯合舉辦題為“99個帳篷,99個夢想”的全國性藝術大展,前波畫廊、仁藝術中心、eye畫廊等各藝術區知名畫廊相繼參與到藝術北京的“藝術白夜”活動。今日美術館、雅昌藝術網、保利拍賣等在國內舉足輕重的藝術機構也都和藝術北京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可以預見,今年的藝術北京不再是僅僅有業內人士參加的博覽會,將會演變成公眾參與程度比較高的藝術事件——藝術北京當代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