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途上,自憐是一處不易覺察的泥沼,若不小心陷入其中,便會阻礙我們成長,令我們無法面對現實,缺乏自我反省。
自憐,有如一縷縷無煙無色的毒氣,一點點腐蝕我們的心,阻礙成長。拒絕成熟、擋去快樂,是一種看似無大害,實則卻極具殺傷力的劣質情緒,而它最可怕的影響恐怕是——上癮。

認真分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潛存著一點點自憐情愫。我們常不自覺地將自己想成受害者,把自己的不幸膨脹,怨老天不公平,怪別人害我們受苦,然后將責任推開;并把自己看成被迫害的弱者,沉溺于其中,品飲著自制的凄涼,用它來做成盾牌護在胸前,作為退縮、懶惰、不長進的借口,和不用擔負責任的理由,以及博取同情、幫助的籌碼。
由于總在逃避,總將自己的不幸、不順歸咎于別人、環境或命運,很容易就產生憤怒,更容易將怒氣泄到別人身上,“都是你不好,才使我變成這樣”。因而引發出“不是我的錯,不該由我負責”,再延長為“永遠不必反躬自省,永遠不會檢討自己”,結果形成長久的不快樂,從而困陷在自悲、自憐、怨憤不平當中。
沉溺于自憐的情緒中,令人堅信父母、師長、朋友、社會,都要為自己負全責。
書念不好,怪父親沒給自己一個好頭腦。
成績不好,怨老師出的題目太難。
交不到朋友,氣別人太勢利。
找不到好工作,恨社會資源不夠,機會太少,缺少慧眼識泰山的老板。
尋不著愛情,因現代男女都太薄情。
被老板辭退,當然是老板狗眼看人低。
和同事處不好,怒于他們的見利忘義,缺少關懷。
另外有些人會將自己某些缺失,當成自憐之因,將沒有成就、不快樂怪罪到自己有別于別人的身份:臉大的女生,身材不理想、身高不如渴望的男生,自認不夠帥的男子、口才稍差的男人……都不自覺地將這些其實不重要的“不理想”,視為阻撓自己發展及得不到快樂的主因,然后以那一點小小的不理想作為擋箭牌,沉溺于自憐自怨中,卻不設法去發現、去找出問題真正出在哪里。
自憐,它常常伴隨著自欺出現。一個人總是先相信自己是可憐的受害者,先認定自己是不幸的苦命人,然后才得以用力地去責備別人,或是享受別人的同情,這樣的樂趣便在于不用為自己負責,而可以永遠扮演著無辜受害者的角色,而且享有成長的豁免權。而一旦沉溺于其中,就很容易依賴,就會漸漸失去了更上層樓的能力。
仔細想來,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來自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長輩的傷害。我們若緊緊抱住那些傷害,而理直氣壯地說:“都是你們害的。”將自己想成受害者,然后將一切不順遂怪罪于別人。這樣不但自己不快樂,更糟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翻印同樣的錯誤,將之加諸下一代身上。
人生路途上,充滿著各類陷阱,自憐便是一處不容易察覺的泥淖,一個不小心便陷入其中。它不會致命,也不見得會留下明顯傷痕,但也就因其微小而常使人忽略它的危險性。殊不知它卻是阻礙我們成長、面對現實、自我反省以及接近快樂的最可怕障礙,唯一除去它糾纏的方法是:“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