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到承德的普寧寺,正趕上一個大熱天,天氣預報說有35攝氏度。這里人多,加上沒有一絲風,游客手中幾乎都拿著一瓶水。有人自覺不自覺地問:“這避暑勝地怎么這么熱啊?”當地導游說,你是從東北來的,自然感到熱,要是從北京來這里就相對感到涼爽一些了。總之熱與不熱都是相對的。到這里主要是看山野情趣的古式園林建筑,感受它所代表的大清王朝幾百年前的興盛,到此一游,就不虛此行。
我們早8時趕到普寧寺時,門前早已排著長隊,依次前行。進入剪票處是一座宮殿,殿內左右各供奉著一位天神,即“哼哈二將”。他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狀。剪票入內就進了北方的佛國勝地。剛一踏進山門,我們就立刻被迎面襲來的濃郁的佛教氛圍所感染了。只見寺廟內煙霧繚繞,僧侶誦經的聲音不絕于耳,上香求佛的人比比皆是。

一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因為寺中有一尊世界上最大的木雕觀音菩薩。普寧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動工,歷時4年建成。普寧寺是仿西藏三摩那寺(又稱桑鳶寺)建造的。普寧寺屬黃教格魯派寺廟。它建筑在山坡上,坐北朝南,在平臺上建起了寺廟。普寧寺的平面布局明顯的以一條中軸線貫穿,主體建筑都以中間的主殿大雄寶殿為界,前半部分是漢族佛教寺廟樣式,而后半部分則具備桑鳶寺的基本特征。大佛比例勻稱,衣紋瀟灑流暢,雕飾細膩,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大、最重的一尊木雕佛像,是中國乃全世界佛教藝術史上罕見的杰作。
為什么要在此修建寺廟呢?在當地百姓中流傳著一段家喻戶曉的傳說。
相傳建寺前,這里原是一座王府,王府的王爺對窮人狠毒苛刻,別說是被他敲詐勒索重利盤剝的人恨他,就是百十里開外的人,也沒有一個說他好話的。
有一天,下著瓢潑大雨。雨中,一個乞丐搖搖晃晃奔王府而來,沒等通報便闖進府中。這時候,王爺正在飲酒作樂。他一見滿臉污垢、衣衫襤褸的乞丐進來,便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家丁將這個私闖王府的要飯花子拿下。眾家丁剛要動手,那乞丐不慌不忙施禮道:“我已三天沒曾用飯,請王爺慈悲周濟。”
那王爺惡狠狠地說:“凡私進我王府者,有錢的可以贖回,無錢的打死勿論。”

乞丐哀求說自己身無分文,又舉目無親,求王爺大發慈悲,饒其性命。王爺聽后更是兇相畢露,命家丁將其拿下,打死喂狗。
誰知那乞丐非但不害怕,反而哈哈大笑,在家丁圍攻下轉身奔向后廳,進廳后便把王爺那些不義之財的古玩珍寶砸個稀巴爛。王爺和眾家丁將他圍住舉刀欲砍之際,只聽那個乞丐喊了一聲:“長!”剎那間,乞丐迎風變成一個42只手臂的巨人,每只手各執一件法器向眾家丁和王爺砸去。隨著王爺和眾家丁的慘叫巨人沖破圍頂,越長越高,越長越大,終于化為一尊大佛。
方圓百里的老百姓聞訊后,都紛紛前來拜佛,并說那王爺得罪了天神。天神變為乞丐下界顯靈,懲罰了王爺。
這事兒傳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他略一思索,便以“不違天意,順乎民意”為由,詔令調集工匠民夫,拆除王府,為大佛搭堂建廟,修建了大佛寺,即現在的普寧寺。以上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二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也是北方唯一的一座由僧人自己管理的寺院。這里群山環抱,古木參天,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
普寧寺建于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規模宏大。寺廟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各類建筑29座,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筑群。當時是清政府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后,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寺廟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清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為之取名“普寧寺”。
一些佛學記載,歷史碑帖,游人都是匆匆而過,難得有時間去研究。其實這里的佛學理論至深,也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一時半會兒所能領悟透的。

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為雙層歇山式,稱為“九脊十龍”殿,內供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壁畫環繞。前后兩座主體建筑均建在1.4米高的石砌須彌臺基之上,殿前的月臺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環繞,臺階中央輔有石雕藝術精品“云龍石陛”,四角有叫“螭”的龍頭。寺廟中的“金龍和璽”與“六字真言和璽”彩畫在古建彩繪中更別具一格。大殿莊嚴肅穆,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筑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征。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征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寓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入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狎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墻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墻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室內一律不許拍照,佛家重地,筆者也沒敢犯戒,嚴守這個規則。
三
走過寺內廣場,上一個高高的石階,用心數這個臺階,整整42級。爬完這些臺階,就是寺內的主體建筑名“大乘之閣”。閣高36.75米,六層,重檐,上置鎏金寶頂,氣勢雄壯,是中國寺廟建筑藝術的代表作之一。閣內供奉一尊菩薩像,為金漆木雕而成,像高21.85米,重110噸,用松、柏、榆、椴、杉五種木材制成,共耗約120立方米木材,建在高2.22米的石雕須彌蓮花寶座上。佛像有42只手,除兩手合掌外,其余手均持各式法器,神態威嚴,是中國著名的大型木雕佛像之一。大乘之閣象征著須彌山,閣兩側的日光殿、月光殿象征日月,閣四周有黑、紅、白、綠四色塔和八個白色高臺,分別象征佛經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這是當時建筑者世界觀的體現。佛為世界的中心,人們則生活在佛的四周。
在千手千眼觀音兩旁是高達14米的善才和龍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閣的二樓供藏五方佛,三樓的回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寶塔。閣內的墻壁均用萬佛龕裝飾,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無量壽佛,共計一萬零九十尊,整個殿堂裝飾得金碧輝煌。
大乘之閣東側還有妙嚴室,是乾隆皇帝進廟休息之所。西側有講經堂,是蒙古佛教首領章嘉國師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講經場所。周圍還有八棟共40間僧房,是上層佛教界人士駐錫之所和喇嘛僧房。據說在乾隆年間,普寧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四
普寧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通過建筑總體布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凈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筑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筑具有象征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筑的法壇,后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圣壇。普寧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征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征風,起著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臺殿;南瞻部殿象征火,形為三角,起著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臺殿;西牛賀洲殿象征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臺殿;北俱蘆洲象征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臺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群,四大部洲的臺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筑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筑,而白臺建筑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筑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筑。
普寧寺的后山上還供有財神,有許多游人和信徒在山上敬了財神后就在山頭上插旗,當然要向管理者交幾十元的插旗費。也有人在通向山上和下山的山道上掛上財喜鎖,有人專門為掛鎖者刻上姓和名,據說這樣許下本人的心愿后還不必再到這里來還愿。我想大多游客千里迢迢而來,不可能再跑回這里來還愿。
普寧寺的整個建筑群融合了漢、藏和印度建筑藝術風格,構成了以佛為主體的佛國世界形象,其高深遠博的佛教思想與寺廟高超的漢藏建筑藝術融為一體,在中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