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摩登時代》中那個戴禮帽、拎文明棍的美國老憨豆,至今仍令我記憶猶新。他穿著工作服,在流水線上,不停地擺弄著零件,腦袋不住地來回晃,晃得人發暈,終于把自己晃成了精神病,把別人的鼻子和衣服上的鈕扣,也當作螺絲來擰。查理被拉上了流水線旋轉不停的運轉軌道,暈頭轉向卻又不斷地遭遇辭退,因為有的是人需要工作。
瓦拉夫的《流水線》中大工業化的德國城市,受惠于美國的“馬歇爾援助計劃”,人們有了很多工作機會。但是機會并不均等,社會階層分化嚴重。抓住機會,你就可能得到別人得不到的利益,抓不住,就隨時可能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吹疆敵跬谝粋€起跑線的人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人們被迫異常珍惜眼前的機會。但機會給人的感覺,似乎永遠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煩勞與單調的工作才下肩頭,而焦慮與恐慌的生活卻不斷襲上心頭。如此重壓下,身體經常透支,精神非常脆弱,進亦憂,退亦憂,最終很多人不是身體崩潰了,就是精神垮掉了。
“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我十年以前就看見它粉刷在許多工廠的墻壁上,而時至今日,我的一個朋友則自豪地說,他的工廠已經不用懸掛這樣的標語了,那些工人都很自覺,他們非常清楚,自己不好好干,明天就滾蛋,反正外面等著進廠的人有的是,不愁找不到人給干活。實際上,我的這位朋友雖然對工人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但他自己卻也不過一個較為高級的打工仔而已。用一個經濟學的術語來講,他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替他的老板負責著一個工廠的管理。在發表了一番他的管理宏論之后,面對我的奉承,他也愁眉苦臉起來。他說現在“能人”多了,自己也隨時都有被取代的可能,所以整天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而擔憂中的取而代之者,也許已經在老板的眼皮底下晃悠了。
我不懷疑他的真誠。要知道,一個企業不可能生產所有的商品,一個人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技術。為了追求利潤,廠家不斷地增加各種流水線和加快流水線的速度,而這中間,人們不但是流水線上的生產工具,而且作為勞動力被各種各樣的流水線生產出來。所以,無論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還是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抑或是為了更高的社會地位,人們都不得不依附于工作,而為了保住這份工作,也不得不跟上流水線的速度。人們就在流水線上疲于奔命:它運轉,你就得運轉,它運轉多快,你也必須運轉多快;否則,不客氣,該你淘汰出局了。
我們中的許多人,被流水線這條惡狗瘋狂地追趕著,而我們的置身之處,卻是一條幾乎看不到盡頭的狹窄的胡同。憤懣、苦惱、抑郁、恐慌,緊緊抓住了我們的神經,盡管看不到一路狂奔的結果,卻也只能一路狂奔下去。然而,奔跑的姿勢本身就構成了一條流水線,因為一個人的路線就是所有人的路線,一個人的奔跑就是所有人的奔跑。前面的人筋疲力盡了,像變魔術一樣,馬上就有人替補上來。就因為替補的人總是存在,才給流水線這條惡狗不斷創造了呲牙咧嘴的發瘋機會。
在這里,“過剩”成為一個關鍵詞。資本運作的本性決定了它最關心的是降低勞動成本而不是創造新的工作崗位,這不但導致了流水線等提高效率的手段的推廣和應用,而且為之準備了大量的替補勞動力。所以,相對于勞動力而言,資本總是高高在上的。誰要不想成為“過剩”的分子,誰就得在流水線上疲于奔命。這在人們的心中埋下了焦慮的種子,似乎一切都往前跳躍太快,由不得你不擔心自己沒跟上而掉下隊來,因為,事實就擺在那里,還有更多的人根本沒趕上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