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在加拿大西北部城市卡爾加里市工作,他說那里的自然風光很美,尤其是一年一度聞名世界的牛仔節,西部風情濃烈。牛仔節每年7月上旬舉辦一次,朋友邀我一定找時間參加一次。朋友的描述令人心馳神往,聽說今年的牛仔節7月6日開幕,于是6月底我來到了卡爾加里,準備一睹西部牛仔往日的風采!

看到我來參加牛仔節,朋友非常高興,安頓好我的住處后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我:牛仔節是卡爾加里最有民族特色和風情的一個節日,它起源于1912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為期10天的牛仔節,近年來每天都有超過10萬人的客流量。這一節日以其宏大的規模不僅在北美無人不知,而且在世界各國也極富盛名,被人們稱為“地球上最偉大的戶外秀”。正因如此,當年鄧小平訪問美國,當他戴上牛仔帽時,客人主人都喜上眉梢,滿臉燦爛!
聽了朋友的講述,我對牛仔節充滿了期待。朋友根據我的時間,先陪我游覽了硫磺山、路易斯湖、班夫小鎮。之后我們休息一天,養精蓄銳,等待牛仔節的開幕。
7月6日早上7點鐘,朋友就將我叫了起來:“我先帶你到免費早餐點看看,提前感受一下牛仔節的節日氣氛。”從朋友的住處到附近的早餐點大約要走10多分鐘,我們出門時,街道兩旁已經人頭攢動,到處都是等著觀看巡游表演的人。我們只得在街道兩旁熙熙攘攘的觀眾隊伍中穿來轉去。街上的男女老少人人興高采烈,他們絕大多數是一身牛仔打扮,也有一些穿著艷麗民族服裝的人,想必他們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看著還在不斷從四面八方擁來的人群,我不禁感嘆:這真是舉城相慶的盛典。

在一個小廣場的早餐點,我們按秩序排隊領早餐。隊伍行進得很快,不一會兒就輪到了我們。早餐不但豐盛,且營養豐富。每人一塊炸牛排,兩片烤餅,楓糖放在桌上隨便享用,還有果汁等不一而足。
上午9點,盛大的牛仔節巡游表演首先拉開了節日的序幕。巡游隊綿延五六公里長,排成150個方陣,分別代表英、法、美、德、意、韓、阿拉伯等族裔的加拿大人和土著居民。每支隊伍都以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個性,展示著歡樂。這種歡樂不是載歌載舞的喧鬧,而是從心底發出的愉悅,單純而熱烈。陽光如此燦爛,我們的心情也如陽光一樣!
最先亮相的是一群青年男女。與后來出場的那些隊伍相比,他們顯得太專業了。他們在觀眾們的大呼小叫中大跳踢踏舞,還不時邀請觀眾們上前跟著一起跳。許多小孩子在他們的鼓動下,歪歪扭扭地踏著節奏跳起來,一個個小臉累得通紅;大人們則隨著領舞的指揮高聲歡呼、吶喊,聲音清脆響亮,一浪高過一浪。
隨后,高矮胖瘦各路人馬陸續粉墨登場。最氣派的是皇家騎警,幾十位騎警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走過;陸軍方隊則把坦克開了出來,如果忽略圍觀的人群,你完全可以把他們當作正在奔赴前線的戰士。有個家伙把牧羊犬也牽來了,那些小東西顯然把馬路當成游樂場四處亂串;它們的主人則忙前忙后地一邊圍趕,一邊做著各種搞怪動作,逗得觀眾們樂不可支,像看馬戲表演。我問朋友,什么人有資格參加巡游表演?得到的回答是:只要事先報名,人人都可以參加。果然,在此之后,我看到了清潔公司代表隊、大學圖書館代表隊、小丑表演隊、戶外俱樂部代表隊、公交車代表隊、消防員代表隊、超市代表隊……已經想象不出,還有哪個行業、什么人沒有參與進來。這真是一場異彩紛呈的全民游行運動!

牛仔節的開幕式更是別有意韻。一開場,主持人的幽默風趣就令我忍俊不禁。他在大喇叭里高聲問:“有來自歐洲的嗎?”“有來自北美的嗎?”“有來自亞洲的嗎?”主持人每一次發問,都能受到熱烈的響應,聲調各異的“Yes!”聲此起彼伏。最后當主持人調侃地問:“有來自加拿大的嗎?”場內立即歡騰起來,掌聲、喝彩聲經久不息。加拿大人的風趣由此可見一斑。
開幕式的表演,更是不同凡響。首先有人在足球場大小的場地上澆兩道火油,然后迅速點燃。剎那間火光躥起,烈焰升騰。緊接著“砰!砰!”兩聲響,兩串煙花呼嘯著直入藍天。在它們凌空爆開的同時,4名紅衣牛仔騎著紅棕馬,風馳電掣般從兩道熊熊燃燒的火墻中穿過。這驚險火熱的動作,一下子點燃了觀眾的激情,現場立即掌聲四起,歡呼聲震耳欲聾。動人心魄的馬術表演過后,在主持人統一指揮下,全體觀眾一起肅立,現場奏響加拿大國歌:“加拿大,屹立在世界的北方,遼闊而強大……”伴隨著嘹亮的國歌,一位紅衣女子站在一匹白色駿馬的背上,手擎加拿大楓葉國旗,俏麗瀟灑的緩步進場。她隨著國歌節奏的起伏,不斷變換行進的速度。雄壯的歌聲、矯健的白馬、颯爽英姿的紅衣女子,渾然一體,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聽沖擊。國歌歌聲停止的一瞬間,紅衣女子快速收起國旗,催馬加速。當白馬四蹄飛揚奔騰起來后,她抓牢鞍背,迅速將身體向外傾倒、伸直,與馬身呈90度角,呈現出“蹬里藏身”的精美造型。她的整套動作干凈利落,一氣呵成,引得場內再次驚呼一片,掌聲雷動。
紅白色是加拿大國旗的顏色,是加拿大國家的象征。這樣一個“開場白”,既有濃烈的節日氣氛,又有震撼人心的肅穆與力量!不由讓人從心底發出感嘆:牛仔節,真棒!

除了盛大的開閉幕式表演外,牛仔節的各種豐富多彩的節目中最驚險、最吸引人的要數套牛犢、騎公牛和馴烈馬比賽。這些節目都和美國西部、加拿大西部早期開發密不可分,充分反映了北美農牧業生活傳統:經營牧場,就要時時刻刻和蠻牛烈馬打交道,對付不了蠻牛烈馬,就難成為好牧民。牛仔節上演的捆牛犢及捕捉小牛的比賽都是真實生活的再現。其中套牛犢比賽最令人叫絕。參賽者要在飛跑的駿馬上用套馬桿準確地套住牛犢,然后飛身下馬,用繩索把牛犢四蹄捆定,而這一過程總共大概只用5到9秒鐘。真難以想象,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從奔跑的馬背上飛身而下,抱住身高130厘米左右的牛犢的脖子,并把它摔倒在地,這需要何等的準確和力量!
這些動作都是當年牧民們給牛犢查病、治病或送往市場時捕捉它們所必需的動作。今天的加拿大人重現這一切、展示這一切,目的是要人們回顧過去的艱辛,體味先人們的頑強拼搏精神,從而在歡樂中得到一種鞭策與激勵。
在牛仔節上將這種鞭策與激勵發揮到極致的是兒童馴馬比賽。比賽時每組參賽者由三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組成。當然,他們面對的是身高120厘米左右,性情較烈的小馬。比賽規則規定,三個孩子要先一起給小馬戴上籠頭,然后由一人牽馬,一人用力摟住小馬的脖子,第三個人則要迅速騎到馬背上。整個比賽中,每組的三個男孩都會在和小馬的拼爭中不時被撞到甚至撞倒。但每次摔倒他們都會立即爬起,抖擻精神再戰,決不認輸。每當這種場景出現時,全場的“加油”聲就會一浪高過一浪。而當每組的第三個男孩終于抓住機會爬上了馬背時,全場馬上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即便是有的小男孩騎上馬背不一會兒就被甩到地上,全場也會鼓掌一片,給予他們最真誠的鼓勵和支持。應該說,不屈服、不放棄,勇往直前,是牛仔節給孩子們最有意義、最難忘懷的禮物!
總之,在牛仔節上人們談論最多的是牛仔的傳統和牛仔們勇猛頑強、一往無前、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也許是這個大眾節日弘揚的最豐富的人文色彩和最深厚的文化底蘊。
離開卡爾加里時我聽說,卡爾加里因她的清新、美麗、淳樸,而被評為加拿大八所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我覺得她當之無愧,如今她那清新的自然氣息和濃郁的風情已經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