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魅力聊城
——打造“江北水城”,我們共鑄輝煌
聊城,居魯西,臨黃河,“江北水城”之譽名動四方。
今日聊城之美,讓初來乍到者沉醉,讓久別重逢者驚嘆——
踏訪聊城,恍若走進江南水鄉。綠樹在清風中搖曳,人們在碧波中蕩舟,粉墻黛瓦的亭臺樓閣與五彩繽紛的現代建筑在水中交映,透露出這座城市的厚重歷史與勃然生機。在秀美的湖光水色背后,令人感觸更深的是:科學發展觀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是什么造就了今日聊城的輝煌,讓“江北水城”譽滿四方?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入這個靜臥在魯西大地上恬靜的水鄉,感受它博大的胸懷和美麗親切的笑容。
古時大運河周邊流傳這樣一句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過了濟寧,便是東昌。”所謂東昌者,便是今日之江北水城——山東聊城。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聊城市素以名城、名人、名湖著稱于世,是享譽華夏的“三名”城市。明清兩代,聊城市更是得益于京杭大運河漕運之便,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享有“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之譽。
2007年9月11日,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國內首份《中國城市品牌價值報告》,聊城從全國287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位居山東省西部的聊城,既不臨海,也不靠山,是典型的內陸城市,其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在許多人看來十分突然,但到過聊城的人會認為,聊城能夠奪此殊榮絕非偶然:深厚的文化底蘊、便利的交通優勢、豐富的資源條件,再加上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這都為聊城城市環境整體的改善和“宜居”指數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

聊城,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出現了以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全市現有文物古跡4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它們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魯西大地上。古往今來,聊城名人輩出,燦若星辰,從輔佐商湯的賢相伊尹、戰國時期的名相晏嬰、軍事家孫臏到清朝開國狀元傅以漸,從射書救聊城的義士魯仲連到浴血抗日的張自忠、范筑先,從才高八斗的曹植到現代著名學者傅斯年、季羨林,還有國畫大師李苦禪、千古奇丐武訓、領導干部的楷??追鄙麄兊拿衷谥腥A文明史上熠熠生輝。東昌府更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眾多的美麗傳說。古典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老殘游記》《聊齋志異》中有很多故事就是以聊城為背景展開的,甚至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對聊城的描寫。歷史上,很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巡游、駐蹕、經過聊城時留下了眾多的墨寶、詩篇和故事,進一步豐富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今日,許多中央領導同志,如胡錦濤總書記,吳邦國委員長等都到過聊城指導工作。聊城市文化藝術種類繁多,源遠流長,融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之精華,更得運河文化的浸潤,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聊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其在改革開放之后,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成為內陸城市發展的先行者。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在這方面,聊城具有天然的交通優勢。其面向中原地區,具有獨特的優勢,在古代,聊城就是重要的南北通道,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流經這里,黃河從聊城境內穿過。時光流逝,雖然如今京杭大運河的功能已大大減弱,然而現代化的發展使得聊城交通四通八達,與中原各主要城市的連接十分便利。從聊城1小時可達濟南空港,4小時可達青島海港、北京等重要城市。內地許多重要的公路、鐵路交通路經聊城市,這里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先進技術,還可利用東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便利的交通讓許多國際性企業選擇聊城,占據聊城,就等于占據了中原市場,對中原各地的市場投放速度大大提高,以聊城為中心的輻射性經濟圈也因此逐漸形成。
聊城地處平原,物產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牛年出欄100多萬頭,肉雞年出欄500多萬只。聊城市的水利資源也較為充足,加之位于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此外,聊城市還擁有現代化發展所需的礦產資源,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為聊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保證。同時,聊城市還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目前尚待開發。
聊城市委副書記、市長林峰海認為:“以上都是聊城市在發展上所具有的先決條件,但是,如果僅僅擁有這些先決條件,而沒有一個好的切入點,聊城市依然難以在城市發展上找準突破口。畢竟聊城市不臨海,也沒有山,要想發展,必須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而‘水’正是聊城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聊城自古與水結緣,是一座黃河文化和運河文化共同孕育的城市。得益于京杭運河的漕運發達,明清時期,這里“舟楫如云、帆檣蔽日”,繁榮昌盛400余年。而后,隨著運河淤塞斷流,聊城的水運優勢不復存在,漸漸地落后了。
改革開放以后,聊城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卻越來越大。經過反思,聊城市市政府認為,聊城市只有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準確把握城市定位,塑造出具有個性化的城市形象,才能找到撬動城市發展的戰略支點,再創輝煌。
聊城最大的優勢是“水”。聊城市境內的東昌湖是長江以北最大的城市內湖,水域面積6平方公里,可與杭州西湖媲美,這也是聊城市最大的亮點。除東昌湖,聊城全市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條,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條。僅聊城城區,湖、河水域面積多達13平方公里,占建成區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水一體,交相輝映”,城市風貌獨特。聊城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文化名城,個性在于水,優勢在于水,發展的突破口也在于水!
除了城區內的湖、河水域之外,黃河也在聊城市境內蜿蜒而過,馬頰河、徒駭河、衛河、趙王河等主要河流在轄區內縱橫交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自南而北穿城而過,東昌湖嵌于城中,形成了獨特的水系,使得聊城市處在一個天然的氧吧之中,空氣中最主要的污染源可吸入顆粒物被凈化得所剩無幾,使得空氣清新自然,全年空氣環境質量好于二級標準的天數均大于328天。聊城市又屬于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鮮明,植被豐富,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平方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其中有些地區達標率100%,極為適合居住生存,就憑這一點,聊城市獲得“宜居”城市稱號就當之無愧。
優越的自然景觀,卓越的人文情懷,豐富的物質資源,讓聊城這塊古老的土地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和生機。聊城市在打造城市品牌價值時,最先想到的就是“水”這個突破口,想要將聊城市建設成宜居城市,聊城市必須有自己鮮明的城市特征。幾年來,該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緊緊圍繞“水”字做文章:把水的個性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在聊城城區投資近7億元開發建設了東昌湖風景區、古運河風景區、徒駭河風景區。目前,這三個風景區水系相通,景色秀麗,已經成為獨具魅力的景觀帶、文化帶、旅游帶,“江北水城”充滿活力。
在宜居品牌的打造上,聊城市對自身城市定位十分準確。經過科學論證,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形象定位在園林式、生態型、卓越秀美的“中國江北水城”上,并提出把聊城建成全國著名旅游城市,成為濟南乃至山東的西花園、京津及周邊地區的度假村。與此同時,還集中精力辦好一些有特色的城市節慶活動,把它同旅游促銷、文化活動及會展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中國聊城——卓越秀美“江北水城”的城市新品牌,大力推介城市品牌新形象。

林峰海市長說:“城市有了自己的品牌,就需要向外推廣。只有打響品牌,聊城市的水才能凝靈氣,聚人氣,攬財氣?!睘榇?,聊城市在城市品牌宣傳上下了很大力氣,運用了多種手段打造“江北水城”品牌,通過中央電視臺《城市平臺》欄目做市長訪談,正式打出了“江北水城”品牌。同時還通過中央電視臺第一、第四套節目連續四年播出了“江北水城”品牌形象片。此外,還通過“五一”中國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游節和“十一”江北水城觀光周等大型節慶活動進行集中宣傳,組織全國性的作家采風、攝影大賽等,多層次、多方位地打造江北水城的品牌,使其在國內外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江北水城”聊城在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加快了聊城發展的新動力?!笆濉逼陂g,全市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均翻了一番還多,年均分別增長15.4%和32.4%。隨著環境的改善,大企業、大項目紛紛來聊城落戶,“十五”期間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累計達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47家,其中過億元的16家。“江北水城”已成為知名品牌,它的品牌效應也正在逐步顯現:第一個效應是聚集了人氣。過去知道聊城的人覺得那是個窮地方,而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聊城,來聊城參觀、旅游的人也比較少。江北水城的品牌打響了,現在聊城的人氣非常旺,全省的、全國的甚至國外的游人、商人、企業家都來了,同時近幾年也有不少全省乃至全國的會議在聊城召開。第二個效應是引來了資金。水城美了,環境好了,國內外的投資者看中了聊城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到聊城投資興業。像香港華潤、廣東香江、四川希望以及韓國希杰、日本洋馬等國內外大企業都落戶聊城。近五年,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到387億多元。第三個效應是激活了旅游。近五年,來聊城旅游的人數呈直線上升趨勢,從2000年的199.98萬人到2005年的441萬人,五年翻了一番多。第四個效應是推動了經濟發展。這里主要介紹幾組數字進行對比說明:2001年到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4%,2005年達到689億元,比2000年增長414億元,增長了1.5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2000年86.2億元增加到2005的356億元,五年累計106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0年的120.38億元到2005年的233.61億元年均增長14.2%。第五個效應是人民得到了實惠。過去五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都有較大增長,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1%,2005年達到9019元,比2000年增加36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2%,2005年達到3448元,比2000年增長1226元。另外,城鄉居民儲蓄余額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2000年的19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359億元,年均增長12.8%。人均余額從2000年的3561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6元,增加2475元。市民得到了實惠,對市政府來說,才是最高興的,居民生活得好了,身邊的環境清新了,城市也就變得越來越“宜居”了。
“宜居”城市稱號的取得,是對聊城城市環境的一個肯定,但是奪取這個稱號并不是聊城市城市發展的目的。聊城市改善宜居環境的最終目的是讓市民有一個舒心的、清新的、適合居住的家園,同時利用良好的宜居環境打造城市自己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資金到聊城市來投資、搞建設,這是一條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宜居”環境的取得,已為聊城市打造了一張最好的名片。長此保持下去,這張“名片”會愈發地顯示出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