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侄大學畢業在無錫侍弄著一家珠寶店,經營得很不錯。日前買了私家車,再三邀請我這個住在長江北的姨父去試車,并就地一日游。情不可卻,一日得便,應了這個人情。
清早出發,第一站去了太湖。黿頭渚,一汪碧水,一脈青山,悠然浮現。穿過“太湖佳絕處”,到了黿頭渚最美的地方,號稱“十景”,即便是你站在原地轉上一圈,一眼過去,處處不同,處處勝景。果然,林間小道,曲徑通幽,金秋十月一泓清波,原木曲橋精舍一格,澄清如碧玉般的水面,倒映出臨水建筑和滿目的蔥翠,江南靈韻如約而至,撲面而來。

泛舟太湖,自然是此行的必選。今年“藍藻”事件,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巨大,驚動了共和國的總理,親臨現場,督查治理。船在湖上劈波斬浪,清澈的湖水掀起了白色的浪花,一點一點隨風飄落在臉上,感受著滋潤,一陣陣清涼的風吹過,散發出一種蘆葦的清香。水的世界,永遠是神秘異常。置身于這樣的奇美的境地,我想到了往日的太湖,藍藻爆發的太湖……人們親近它,依戀它,卻永遠又摸不透它。今天的太湖又是這般可愛,但又感覺它深不可測。我極有興致地上了船的頂棚,憑欄遠望,萬傾太湖,盡收眼底,歡躍的湖水借助微風在我耳邊輕輕絮叨,仿佛在說,涅槃后而再生,如今的一切都在回歸自然。
太湖三山,又稱太湖仙島,是太湖七十二峰中最神奇秀麗的湖中之島,小島山峰高低錯落有致,躍出水面似乎是有先有后;三山之間距離不等,時連時分,感覺如浮舟一樣縹緲不定。島上的三道院,為國內唯一的島上道院。走進建在山峰頂上的道觀,里面供奉的玉皇大帝足有三層樓那么高。最有意思的是去請觀里的道士解簽,圓柱形的簽筒暗褐色的竹簽,搖起來清脆響亮,每次來求上一簽,不論信與不信,心里總能得到滿足。
從島上回來,我們登上了鹿頂山的山頂,這里是俯瞰太湖和無錫市景的佳絕之處。步行上山,半個小時的路程已氣喘噓噓。然而,山雖不高,卻占盡了風景。望太湖,湖光山色,煙波浩渺;看蠡湖,溪水漣漪,層波疊影;東南西北,四下觀望,真可謂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萬傾太湖啊!簡直美不勝收。
顧不得在“包孕吳越”前流連忘返,咽下了“橫云”美味誘出的三尺垂涎,放棄一回去蠡園聆聽浪漫愛情故事的機會,下午,我們徑直向鐘靈毓秀的“江南第一山”和名揚華夏的“天下第二泉”奔去。聽說,世界風景園林大會和中國菊花展正在那里進行。

因為來這里已不止一次,熟門熟道便可以循序漸進仔細游玩。惠山腳下的錫惠公園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園內的惠山古寺,園中園的寄暢園,天下第二泉,春申澗,忍草庵,以及數不清的古樹、古碑、書院、祠堂,文物古跡歷史悠久,掌故軼聞廣為流傳,為世人所推崇。今天的錫惠公園更是煥然一新,山上山下千株丹桂吐露芬芳,世界40多個城市百萬盆菊花在園內園外爭奇斗艷;一個個立體花壇規模宏大,變化多端,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秋色圖,蔚為壯觀。
諦聽著祈福的撞鐘,伴隨著潺緩流淌的《二泉映月》,仰視著龍光塔影,繞過映山湖畔,我們乘索道扶搖直上,越過錫山幽谷,登上了惠山絕頂。此時此刻的我,已進入了一種“臥看云起日落,靜聽空谷鳥語”的神奇境界。俯瞰錫城之東,運河依依,高樓林立,新市區在延伸著繁華;南眺太湖,云蒸霞蔚,山湖入畫,翠綠紅楓,層林盡染,頓覺心曠神怡。又想起了三十年前,在這惠山之巔的一次尋古探幽,與身懷六甲的愛妻,循東坡古道,踏著先賢腳印,覲三茅道觀,謁秦觀古墓。山道彎彎,石門雄秀。再順著七十二個搖車彎下山,回到家中岳父岳母看著女兒,心有不忍,一頓“臭罵”。被“克”同時,我倆回味著沿路那種重巒疊嶂,充溢著的山林野趣,依然是意猶未盡。
錫城秋色,歷史與現代共融,傳承與創新并重,詮釋著科學發展觀的最新內涵。雖然是一次舊地重游,走馬觀花,卻是玩了一次時尚,享受了一回“寄情惠麓山水,品讀錫城文化”的怡情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