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打扮時髦又不顯張揚的女子,她有著舊上海畫報上那種豐腴而柔和的面頰,燙著當時時興的小卷發(fā),斜戴著帽子,精致的旗袍外束著西式的咖啡色風衣。她安靜地坐在咖啡館臨街的卡座里,若有所思。三年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代價,只因了今天這最終的一個目的才顯得有意義。她剛才已經(jīng)把易先生的行蹤告知了上級,或許殺手們已經(jīng)在街道的某個角落等待著易先生的到來……

卡座里,王佳芝端起杯子輕輕抿了一小口,然后起身,奔赴她與易先生約定的地點。桌上那只潔白的瓷杯上,留著一抹口紅的殘跡,艷麗卻凄然……
前世今生
電影《色·戒》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幾乎凝聚了張愛玲的半生心血。發(fā)表之初,有學者認為其有美化漢奸之嫌,從不為自己辯護的張愛玲為此特意撰文《羊毛出在羊身上》,她委婉地寫到:“拙著短篇小說《色·戒》,這故事的來歷說來話長,有些材料不在手邊,以后再談。”張是何等的冰雪聰明,就此一句,默許了學界一致認為的《色·戒》是有故事原型的,而它的原型就取自當年上海灘轟動一時的“鄭蘋如刺殺丁默村案”。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著以鄭蘋如為原型的美女中統(tǒng)特務“王佳芝”是怎樣施展美人計,利用自己的青春和身體引誘以丁默村為原型的大漢奸“易先生”陷入圈套,然后卻又為情所困,放走了敵人,導致暗殺失敗。這篇短小的文字,在張愛玲的小說生涯中遠不如《傾城之戀》《金鎖記》甚至《紅玫瑰與白玫瑰》醒目,除了探討它的政治立場,人們甚少關注為何才情洋溢的張愛玲會為一個“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故事整整磨礪30年;也不曾深究高傲如她,為何竟為“歷史事件”里的主人公們極力申辯。整整30年,一代才女的孤寂和深情,她與大漢奸胡蘭成之間的愛恨糾纏,安靜地淹沒在她燦若星海的作品之中,像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與真實歷史事件“鄭丁案”中的女主角鄭蘋如少女時代便成為職業(yè)中統(tǒng)特工的身份不同,《色·戒》女主角王佳芝是一個有著狂熱愛國激情的單純女大學生,她亦不像鄭蘋如那樣有著混血兒特征的驚人美貌,她的“六角臉”、彎眉細眼、翹鼻薄唇,似乎更偏向于年輕時代的張愛玲。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王佳芝被迫獨自留在上海無法赴英國與父親團聚,爾后又隨學校輾轉到了香港。“原型”鄭蘋如并沒有香港生活的經(jīng)歷,這段故事是張愛玲根據(jù)自己的香港生活背景虛構的,而張也曾考上英國倫敦大學,正是戰(zhàn)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與母親相聚的機會。
聰明的張愛玲,就這樣在“王佳芝”的身體里悄然注入了自己的靈魂。30年后,讀懂了《色·戒》的李安說:《色·戒》是張愛玲最好的小說!他從她的字里行間找到了一代才女不為外人所了解的深情與哀傷。電影里,穿著校服懷抱書本的王佳芝獨自徘徊在學校大禮堂的舞臺上,作為學校話劇社的一員,這里是她實現(xiàn)夢想的地方。“王佳芝!”“快上來!”觀眾席上傳來話劇社其他骨干們的召喚,于是她走過去加入了他們的討論。改變她一生的“刺易計劃”由這里開始……直到三年后暗殺計劃失敗,和同伴們面對槍口時,她忽地又回憶起了這個片段,而那一聲召喚,多像是命運在向她招手……
張愛玲相信命運,與王佳芝對那一聲呼喚的回憶一樣,也有個印象于她是相當深刻的,比如與胡蘭成的初次會面。
胡蘭成時已在汪偽政府任要職,當他讀到張愛玲的《封鎖》時,喜不自勝。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使他對作者充滿了好奇,于是回到上海之后便要求以熱心讀者的身份去拜見張愛玲,被婉言謝絕。胡依然不死心,從門縫里遞進一張字條,乞求愛玲小姐方便時一見。恰好早些時候,胡蘭成因開罪汪精衛(wèi)而被關押,張愛玲曾經(jīng)礙于朋友情面同去周佛海家說過情。因此,她是知道他的。
命運就這樣把他推進了她的世界!
情深緣淺
女學生王佳芝在應下扮演“麥太太”勾引漢奸易先生并暗殺他的計劃時,僅僅只是簡單而懵懂地把它當作校園劇的一次現(xiàn)場版表演。她拿捏著已婚女人的風情萬種,在她唯一的“觀眾”面前充分展現(xiàn)著自己的美和誘惑力,她從未想到,涉世未深的自己竟如此真實地進入了角色,甚至愛上了自己的對手。換言之,如果王佳芝真的是她所扮演的“麥太太”,有著愛自己的丈夫和已婚婦女的身份,那么暗殺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將會大得多。
然而,她畢竟只是一個依然懷著愛情夢想的少女。當從沒有真正嘗試過愛情的她從情場老手易先生深沉而復雜的眼神里讀到了溫柔的時候,她丟盔棄甲、奮不顧身地向他屈服了。女人最大的渴望是獲得愛,作為女人的她,終是出賣了作為特務的她。
對一個女人而言,一份值得自豪的職業(yè)或許抵不上一個懂得欣賞自己美的男人,更使她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一—這個道理她和她的同伴們從未理性思考過,所以他們的色誘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一個是虎,一個是倀,愛情在獵人與獵物之間萌發(fā),必定是悲劇……
而情場老手易先生,竟也真如單純少女王佳芝一樣墜入愛河了嗎?故事原型“鄭丁案”中的男主人公丁默村,縱橫情報領域多年,理性而冷酷,而汪偽高層的身份,讓他在上海社交場合游刃有余,他深切了解“花叢”是用來“游戲”的,而“寧為花下鬼”的豪放,他萬萬沒有。這也是當年《色·戒》刊登時引發(fā)爭論的緣由之一——一個從事情報工作、理性冷靜的成熟男人,對一個“歡場女子”動真情,是否合理?
30年后李安給了疑問者們一個很好的答復。
當梁朝偉扮演的易先生出場的時候,給人印象相當深刻:他個子不高,頭發(fā)一絲不亂地向后梳著,有時長袍馬褂、有時西裝革履但都顯得內斂而嚴謹;他話很少,多數(shù)時候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他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太太都保持著若有若無的距離;與他的職業(yè)有關,他常常會安靜地觀察別人,那雙不大的眼睛似乎能看透人心……
從他的出場,我們可以捕捉到太多信息——不高的個頭,剝奪了他天生的優(yōu)越感,使他只能從對權力的狂熱追求中獲得自信;汪偽政權的高層職務讓他內心蒙上漢奸的恥辱感從而眾叛親離;戰(zhàn)爭的動蕩使他時時產(chǎn)生對未來的悲觀和危機感;而行將“謝頂”的中年危機更加劇了這種恐懼……與他前呼后擁的派頭和殘忍冷酷的作風相對應的是——一個龜縮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敏銳而缺乏安全感的孤獨靈魂。
孤獨的人是脆弱的。愛情,便從這里入侵。
初識王佳芝,他是通過她的美和她留在咖啡杯上那一抹唇紅。那時他對她,只有男人對女人的原始欲望,就如同對他的其他女人們一樣。王佳芝只是一個性別符號,沒有名字,激情過后將什么也不會在他心里留下。
然而,色易戒,情難防,這個單純的女子竟愛上了他。這使習慣了孤獨的他防不勝防。尤其是當她拿腔捏調在他面前唱《天涯歌女》:“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郎呀患難之交恩愛深……”時,他被觸動了:誰不知患難之交恩愛深,而這動蕩的社會,岌岌的局勢下,誰又真愿與我患難與共呢?那一刻,他們的目光交織著,似乎才真正懂了對方。對一個內心猶如患自閉癥的孩子一樣膽怯和孤獨的男人來說,有什么比一個懂自己的女人更值得他為之動心呢?
如果沒有胡蘭成,單憑著漢奸丁默村和傳說中他“賊眉鼠眼的老色狼”樣子,張愛玲或許刻畫不出“易先生”這樣復雜而又真實的形象。
胡蘭成結識張愛玲時已貴為汪偽政府的文化大員,早年潦倒的家境讓這個出身底層只身闖世界的文人在掙扎中淡漠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價值觀,屈就于汪偽政權。然而,文人骨子里的清高和漢奸尷尬的政治身份在他靈魂深處的爭斗卻從不曾停止。如電影里的易先生一樣,他依靠權力支撐著自己的尊嚴,靈魂深處卻卑微而猥瑣。
張愛玲懂他,所以她筆下的大漢奸褪去了厚厚的偽裝,只是一個敏感脆弱需要愛與被愛,甚至讓人憐憫的普通男人。當年的張愛玲,便是以這樣一份尊他如父、憐他如子的愛去溫暖這個比自己大了14歲的男人的吧?就像她寫給胡蘭成的詩句:“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然而僅僅三年之后,一代才女與文化漢奸的戀情便成為了近代文學史上一抹慘淡的殘紅——風流的胡蘭成另結新歡,張愛玲無法忍受他對愛情的不忠,選擇了離開。造化弄人,擅長編寫愛情悲劇的女作家為自己的婚姻也畫上了一個無奈的結局。唯美如她,未曾對這段愛情說過只字片語,我們只有從胡蘭成所著的《今生今世》中《民國女子》去考證。但可以相信的是,這段愛情于張愛玲,確是刻骨銘心了一—臨別時,她曾對他說:“我將只是萎謝了。”
其實枯萎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了。
《色·戒》里,張愛玲用了短短的文字結束了王佳芝為之付出生命的愛情:
“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后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王佳芝的生命因了愛而消逝了,張愛玲的才情因了愛而枯竭了。
一夢30年。
電影的最后,易先生獨自來到王佳芝住過的房間,安靜地坐在床上撫摩她留下的痕跡。當他抬起頭來,眼里竟飽含著淚水。
“當年,我離開之后,蘭成他,也曾為我掉過淚嗎?”——這一句,張愛玲不曾問,胡蘭成不曾說,但半個世紀以后,導演李安隔著塵世獻上了這份遲來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