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一種智慧 健康是一種選擇
有人講:未病就知道保健,是聰明人;病了才重視保健,是明白人;有病了還不注意保健,是糊涂人。由于人性的特點,大多數人可以做明白人,聰明人是極少數,但是糊涂人也不少。
聰明人與糊涂人的主要區別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習能力,特別是領悟能力,屬于智商;另一個是意志力,屬于情商。但智商與情商是不可分割的。很多偉人、智者、道德高的人、圣人,都是既有高智商,又有高情商的人。同時,一個人情商的高低,也反映一個人智商的高低。比如:一個人明明知道吸煙有害,但就是不能改正,能說他是一個聰明人嗎?能說明他的智商高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事業、前途、婚姻、家庭、身體健康均須考慮。一般人都是要先立業,后成家,在此過程中,常常忽略身體健康。直到老年,疾病纏身,才恍然大悟: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這是一種選擇。對待自己的身體,你是選擇健康,還是選擇疾病?這又是一種選擇。有人會說:“我又不是傻子,怎么會選擇疾病?”那可不一定。我們的人體,包括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每天每時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而我們卻忽視其存在。我們給它們的回報,往往是不良的食品、有毒的物質;致使它們營養不良,慢性中毒。當它們發出呻吟,向我們提出警示時,我們卻充耳不聞,繼續“鞭打快牛”。當它們疲勞過度,不堪重負時,疾病就出現了。
人們判斷事物,多是依靠已掌握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但是,有的知識陳舊了,有的經驗過時了,那就不一定可靠。所以知識需要不斷更新,經驗需要不斷積累,不能墨守成規。特別重要的是要克服人性的弱點,堅持“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從細節入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
(摘自《養生月刊》)
壽天休論命 修行在個人
□楊玉辰
——有的理論講“生命在于運動”,只要活動鍛煉,就比在家呆著強;而有的報刊卻說,靜止也可養生,快跑不如慢跑,慢跑不如散步,閉目可養神,恬靜尤益身。那么,你是信“動”,還是信“靜”?
——有的醫生說,有怒氣要發泄,有不平要釋放,不要憋在肚子里;有的則勸告說,凡事要忍讓,吃虧讓人命自長。那么,你是多發泄呢,還是多忍讓?
——有的媒體講,有病就要看醫生,就要吃藥,千萬不能忍著耐著;有的則說,不要有點痛就吃藥,太嬌氣了不好。那么,你得了感冒是去看病,還是不當回事?
當遇到以上類似的問題時,你一定會因為這種“來回說”而大為不滿,或許你因此把這些忠告都當成偽科學,甚至以后再也不相信保健養生的科學性了。這里,我要引用呂坤的《呻吟語·養生卷》中的一句話:“自愛自全之道(即健身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哉?”此言的意思若讓藥王孫思邈詮釋,那就是:“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一句話,健康的鑰匙在自己手里!
那么,怎樣正確理解各種科學的論斷和解釋呢?首先,要相信科學。醫學科普宣傳和醫生的忠告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千萬不要一律采取排斥態度;其次,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從自己身體健康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選擇,不能照搬照套。譬如,你本來堅持跑步數年,自覺受益匪淺,何必聽信別人的煽動,棄跑步改練“靜功”呢?如果再冷靜一點,以練“動”為主,也附帶練“靜”,或許這樣對你更為適合。
人體本來就是一架復雜而精密的機器,任何一個專家也不可能說得天衣無縫,更不可能給你打什么包票。因此,我們在探索健康長壽之道時,萬不可輕信或迷信哪個人、哪個派。更不能顧此失彼,擾亂了自己整個健身計劃。我們還是把健康當成一個整體去全面調整吧,把科學理論與自己的健身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把健康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
(摘自《養生大世界B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