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簽字不手術”醫院何錯之有?
□張鐵鷹
一名孕婦因難產生命垂危,被送進某醫院,面對身無分文的孕婦,醫院決定免費收留孕婦入院治療。但由于與其同來的丈夫拒絕在剖腹產手術同意單上簽字,幾十名焦急的醫生、護士束手無策,3個小時后,醫生宣布孕婦搶救無效死亡。
事件發生后,當事醫院承擔了巨大的社會壓力。有人說“不簽字不手術”是“霸王條款”,有人指責醫院冷漠,沒有盡到救死扶傷的職責。但是,如果我們冷靜地來看待這件事,就會發現,當事醫院并無過錯。
首先,當事醫院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孕婦被送到醫院時,身無分文,醫院出于人道考慮,立即決定免費收其入院治療。當孕婦情況危急時,醫院又決定立即為其手術,醫護人員勸說孕婦的丈夫在手術同意單上簽字,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心。
其次,孕婦的丈夫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而且私心作祟。孕婦的丈夫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且清楚自己拒不簽字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從法律的角度講,一個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責任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負責。而且事件發生后,孕婦的丈夫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先是否認自己不簽字的行為,而是稱“醫院不給用藥,不給治療”。在其謊言被揭穿后,承認是怕“如果接受了剖腹產手術,很可能會影響生育二胎”。
再次,手術簽字是保障醫患雙方權益的公平方式。患者是醫院的服務對象,醫院要對患者的消費行為負責,同時患者也要為自己可能支付的消費成本以及可能產生的消費后果做好心理準備。只要患者的家屬在手術同意單上簽了字,就表明其認可了醫院的服務方式和行為,與醫院達成了消費協議。這樣,手術的風險便由醫患雙方共同承擔。這不是醫院為了規避自己的責任,而是減少醫患糾紛、實現醫患和諧的必要程序。所以,“不簽字不手術”不僅不是什么“霸王條款”,而且是保障醫患雙方權益的公平方式。因此,“不簽字不手術”制度不僅不應被指責為“霸王條款”,而且不應因發生了極端案例而修改。相信這會成為人們的共識。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多說幾句又何妨
□趙向東
那天,我的診室里來了一位病人。這是一位白內障患者,因雙眼視力減退到看不清任何東西而前來看眼科專家門診。問病史時,他連連嘆氣,想必是多年疾病纏身已讓他心力交瘁。言談之中,他講起了去年在一家醫院看病的遭遇。當時,他在檢查之后急切地問接診專家:“醫生,我該怎么辦呢?”專家干脆地吐出了倆字兒:“開刀。”開刀可不是一件小事,太傷元氣了,他不想開刀:“您看,還有其他法子嗎?”專家答道:“瞎。”他沒再說什么,從診桌上拿起病歷轉身就走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現在,這位病人對我說:“這事之后,我每次坐在醫生面前都有點戰戰兢兢。”
病人充滿哀怨的眼神,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也就是一個月前,我遇到過一位與他“同病相憐”的患者。腦CT片顯示,這位患者顱內有占位性病變,在做增強掃描之前,當時接診的醫生告訴她有膠質瘤的可能。“如果真是腦腫瘤,是不是非得手術?”她忐忑不安地問醫生。“對!”醫生點了點頭。“如果不手術,后果會怎樣?”醫生說:“死!”這個回答一下把她給噎住了,她不敢再言語。之后,她懷著沮喪的心情四處求治,卻發誓再也不登這家醫院的門。
這兩位醫生答復患者的方式竟然如此相似。完全不顧及病人的心理需求,將冷冰冰的診斷結果用最露骨的語言傳達給了患者,甚至簡單到只有一兩個字。就是這些生硬的、不近人情的字眼深深地刺痛了患者。
當然,這樣的醫生畢竟只是少數。但是,它給患者帶來的心靈創傷將貽害無窮。想想多少醫患糾紛,是以醫生病情解釋不到位、服務態度不友善為導火線的?說得嚴重一點,如今醫患關系的緊張已經不能容許這樣的醫生了。所以,在為患者服務的時候,醫生們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語言了。我們要盡可能多地向患者闡述病情、治療手段、藥物副作用、手術并發癥以及預后等,讓他們明明白白地就醫,輕輕松松地看病。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