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拔”出精神分裂癥
□丁壽藩 周文兵
筆者在臨床上發現現在牙病患者的心理疾病還真的不少,舉例如下:
【案例一】拔了牙非說自己“大小臉”“你看看,我右邊的臉真的比左邊的臉大”。在口腔科門診里,一位40多歲的婦女一邊照著鏡子一邊對醫生說,她已經不只一次來到這里了,自從一年前做了拔牙手術以后,她就變成了這個樣子。醫生對著電腦,看著她的片子慢慢解釋:你臉的比例跟手術之前根本沒有改變,這一點可以用測量數據證明。
原來,這位婦女因為牙痛,在去年初到口腔科做拔牙手術,因為她智齒發炎,一年要“鬧”好幾次,所以檢查后醫生建議拔掉這顆牙。可拔牙以后,她就覺得自己臉不對稱,變成了大小臉,而且越照鏡子越覺得不對。
于是,她不敢出去跟姐妹們玩,不敢串門、走親戚,就怕別人說她變成了大小臉。
【案例二】拔牙后她整天喊頭疼小玉今年26歲,大學畢業后在一家外企工作,認真負責的她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她最郁悶的是單位的人際關系,因為業績好,她遭到了其他同事的忌妒,一直以來,她都為了這個事情煩惱。
去年,她都因牙痛到醫院拔牙,拔完牙齒后她一直說頭痛,痛得不能上班。父母帶她看精神科醫生,一圈下來,專家診斷她為分裂癥,吃藥也沒效果,于是父母陪她到處旅游,一出去,小玉的頭痛就會消失,整個人非常開心。可是一回來,她的頭又疼了。
【醫生分析】隨著社會的發展,牙痛病人多起來,隨之而來的是牙痛病人的心理疾病。
上面的兩個例子說明,拔牙只是她們心理病的“導火線”。心理問題在她們身上已存在很久。心理醫生就從口腔知識和心理角度去開導她們,讓她們了解口腔的結構,告訴她們,她們的手術不會導致這樣的病情。這些病人除了進行醫學檢查,思想也要放開一些,改變一下周圍的環境。同時,家人也要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摘自《現代養生》)
用藥不當 治病變致病
□王秋冬
藥物即毒物,使用得當,可以治病;但如果使用不當,不僅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導致新的疾病發生,危害患者的健康。
大劑量引起靜脈炎
24歲的小周今年剛大學畢業,懷著滿腹理想和同學一起到南方闖天下。不料,剛到深圳一個月,小周便生病了,咳嗽、發燒……同學將他送到企業醫院就診。他告訴醫生,用藥劑量可以大一點,自己剛工作,請假不太方便,希望能快一點治愈,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接診的醫生于是為其使用頭孢呋辛靜脈滴注,每次4克,每日兩次。使用3天后,小周的咳嗽、發燒沒有治愈,反而患上了靜脈炎。
【用藥分析】頭孢呋辛是半合成的第二代頭孢菌素,對陰性桿菌產生的廣譜β-內酰胺酶穩定,可用于治療敏感細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對于輕中度感染,其每日劑量應控制在2.25~4.5 克范圍內,劑量過大時,患者注射部位可出現暫時性疼痛,個別患者還會出現靜脈炎。
二聯用藥致中毒
63歲的王大媽自從退休后就患上了哮喘,時不時出現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癥狀,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差。上個月,她的哮喘又發作了,而且伴有發燒。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生為其使用環丙沙星每次0.2克,一日兩次;由于哮喘癥狀嚴重,醫生還加大了氨茶堿的用量,使用氨茶堿每次0.5克,一日兩次。結果3天后,王大媽出現了惡心、嘔吐、震顫、抽搐、心悸等中毒癥狀。
【用藥分析】環丙沙星是常用的喹諾酮類藥物,而氨茶堿是常用的平喘藥,二者合用,前者可使后者的肝臟清除明顯減少,消除半衰期延長,使患者血藥濃度升高,從而出現茶堿中毒癥狀。二藥合用時,應該減少氨茶堿的用量,并監測茶堿的血藥濃度,防止中毒反應的發生。
(摘自《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