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俗稱“痄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兒常見傳染病,在冬春季為流行高峰,在幼兒園中可暴發流行,其他季節也可散發。“痄腮”以腮腺腫痛為主要表現,腫脹明顯者可致臉部變形,兩腮鼓起,故又稱為“蛤蟆氣”或“大嘴巴”。
“痄腮”本身并非重癥,腮腫多在一兩周內消退。但此病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經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或全身其他腺組織,而產生相應的并發癥狀,部分病情較重,應予警惕。
【病例1】9歲的小明雙側腮幫子腫痛有一周了,爸爸媽媽認為小明是“痄腮”,讓他待在家里好好休息。可是小明又出現劇烈頭痛伴頻繁嘔吐,而且突然抽搐一次。爸爸媽媽急忙把小明送到醫院。醫生一看,說小明不僅僅是流行性腮腺炎,還合并了腦膜腦炎,要立即住院治療。
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腦膜腦炎的發病率0.3%~8.2%,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尤多見于兒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腦膜腦炎癥狀可早在腮腺腫脹前、腫脹同時以及腫脹后出現,一般多在腫脹后1周內出現。預后多良好,極少數出現耳聾(1/15000)。個別腦炎病例也可導致死亡。
【病例2】3歲的瑩瑩不想吃東西有3天了,一向活潑的她變得不愛說話,爸爸媽媽特意帶瑩瑩去吃了一頓麥當勞。可是當天晚上,瑩瑩突然出現發燒伴肚子痛,并且不停嘔吐,嚇得爸爸媽媽趕緊把瑩瑩送到醫院。醫生對瑩瑩進行了體檢和化驗,同時做了個腹部B超,診斷瑩瑩得的是流腮合并急性胰腺炎,需要立即禁食并住院治療。
流腮合并胰腺炎約見于5%成人患者,兒童中少見,但近年有增多的趨勢,發病率僅次于腦膜腦炎。常發生于腮腺腫脹后3~5天至1周,以中上腹劇痛和觸痛為主要癥狀,伴嘔吐、發熱、腹脹、腹瀉或便秘等。高糖高脂類飲食會加重上述癥狀,但胰腺炎癥狀多在一周內消失,預后較好。
【病例3】小峰今年16歲,上周得了流行性腮腺炎,在家休息了一周,腮幫子也不再腫痛了。可這天早上突然出現下腹疼痛,左側陰囊紅腫、脹痛伴劇烈觸痛。醫生診斷小峰得的是流腮合并睪丸炎。
流腮合并睪丸炎發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歲以后發病率明顯增高。常發生在腮腺腫大1周開始消退時,突發高熱、寒戰、睪丸腫脹、伴劇烈觸痛,癥狀輕重不一,一般約10天消退。陰囊皮膚水腫也顯著,鞘膜腔內可有黃色積液。病變大多侵犯一側,1/3~1/2的病例發生不同程度的睪丸萎縮。由于病變常為單側,即使雙側也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導致不育。
【病例4】8歲的玲玲10天前因為左側腮部腫痛伴發燒到醫院看病,醫生說玲玲得的是流腮,要吃抗病毒的藥并在家隔離休息。現在腮幫子完全不腫痛了,也不發燒了,但玲玲媽突然發現孩子小便帶血,尿量變少,眼瞼和雙腿明顯水腫,同時玲玲還叫腰部脹痛。醫生診斷玲玲得的是流腮合并急性腎炎,需立即住院治療。
流腮合并腎炎發病率不高,約1.14%。多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和浮腫,個別嚴重者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雖然發病急,但只要治療及時,大多數預后良好。
流腮除上述4種常見并發癥外,還可合并卵巢炎、心肌炎和肝炎等。上述并發癥可不伴有腮腺腫大而單獨出現,比“痄腮”本身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患了“痄腮”,早期給予抗病毒治療及正確的護理都能很大程度減少流腮對孩子健康的威脅。如果沒有并發癥,可以在家休養,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1.隔離患兒至腮腺完全消腫為止,一般腮腺腫脹前7天至腫脹出現后9天均有傳染性。
2.適當臥床休息以減少體力消耗。
3. 合理飲食。流腮患兒常因張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劇,故應吃流食或軟食,不要吃酸、辣、甜味過濃及干硬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使疼痛加劇。要多喝水,有利于退熱及毒素的排出。
4. 注意口腔衛生,飯后及睡覺前后用淡鹽水漱口或刷牙,防止繼發細菌感染。同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并發癥則需住院治療。
人類對流腮病毒有普遍的易感性,一次感染之后可獲得終身免疫。預防“痄腮”最有效的方法是隔離患者和接種疫苗。
(摘自《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