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的“小毛病”
□冰爽
小毛病1:打斷別人的談話如果允許孩子在你與別人交談時,隨意插嘴、提問,打斷你們的談話,孩子便錯過了很好的學習機會:一、學會考慮別人。二、學會在大人忙的時候自己玩。孩子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就是人們的焦點。以后,哪怕片刻的被忽視,都會不能忍受。
解決之道:事先告訴孩子,大人們希望能不受打擾地談話。然后給孩子安排一個他喜歡的活動。如果談話間孩子來拉你的手臂,你就指著椅子,請他安靜地坐在那兒。直到你們談話結束,你再解答孩子剛才的問題。這樣堅持幾次,孩子就知道了,大人談話時不要插嘴。
小毛病2:玩得太粗野 孩子如果出手打小朋友,你當然會介入并處理,如果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只是不易覺察的推推、捏捏,你可能就不在意了。但是,如果你不進行干預,粗野的行為會成為孩子的習慣,難以改正。
解決之道:當孩子發生攻擊性行為時,立即把他拉到一邊,告訴他,“你不可以打(推、抓等)別人?!弊尯⒆又?,這些傷害別人的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另外,很有必要教孩子學習“生氣時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滿”。
小毛病3:假裝沒聽到你讓孩子關上電視或撿起玩具,叫了好幾次,他就是裝聾作啞。記住,不能漠視孩子的這種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厭其煩”的提醒,只會訓練他一直等待你的“下一次”提醒,而不注意你第一遍說的話。對這個壞毛病聽之任之的結果是:孩子會變得目中無人,還總想控制別人。
解決之道:在房間的另一頭對孩子喊話,不如走到他身邊,明確地告訴他你需要他做什么。如果他沒有看著你,那就拍拍他的肩膀,叫他的名字,把他的注意力從電視那里轉移過來,然后請他把電視關了。要是他還不理睬,告訴他這樣做將導致的后果,比如這一周看電視的時間(或游戲時間)削減一半。
小毛病4:任性而為 如果孩子兩三歲時,自己走到柜子前,打開抽屜,取出餅干,你覺得很好玩而不制止,那么他8歲時,就可能放了學自己乘車去同學家,而不跟你說一聲。
解決之道:建立一些家庭規矩,并經常向孩子講解,比如:要吃糖果,必須征求父母的同意;一天只能吃一支雪糕;睡覺前要把玩具收拾好等。如果孩子未經允許就打開了電視機,告訴他關掉,并對他說,“你開電視前應當先問我。”
小毛病5:傲慢無禮翻白眼、用傲慢的語調與你說話。如果你不當回事,將來你可能會因為孩子的舉止無禮而在朋友、老師和其他家長面前顏面掃地。
解決之道:要讓孩子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你可以這樣說,“你這樣翻白眼,是不是表示你不愛聽我說的話呢?”如果孩子樂此不疲,你可以拒絕搭理他并走開,告訴他:“你這樣說話我是不會聽的,當你好好說時我再聽?!?/p>
(摘自《為了孩子》)
教孩子學會愛自己
□柯梅麗
我經常聽到女兒嘉嘉說:“我愛爸爸、媽媽!”“我愛爺爺、奶奶!”“我愛外公、外婆!”“我愛老師!”……女兒如此博愛,讓我心花怒放,但總覺得還缺少了點什么。
有一次,幼兒園老師打電話來說,嘉嘉在幼兒園磕破了下巴,經校醫檢查不用縫針,上點紅藥水就行了。聽后我的心揪得緊緊的,準時去幼兒園接她時,當著老師和醫生的面問嘉嘉痛不痛,她卻跟沒事似的。但一回到家,她就跟我撒嬌,說傷口痛,要我抱。猛然間,我對那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有了答案。她愛身邊所有的人,唯獨缺少愛自己的意識。
孩子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處在父母的呵護下,他終究會離開父母的懷抱,去適應社會。當沒有父母的保護時,做家長的唯有教孩子學會愛他自己。
首先,教孩子在行為上愛自己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告訴他哪些行為表現是危險的,不能做,讓他有一定的安全常識。比如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能玩火、不能碰滾燙的東西等等,并且告訴他這些危險行為的后果。適當教他一些照顧自己的方法,比如,在幼兒園不要在有桌椅的地方跑來跑去、在有冷氣的教室里穿吊帶裙時要多穿件外套、出外活動后要先擦干汗再進有冷氣的教室……總之,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時應注意不要傷害到自己,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使他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
其次,愛護孩子的自尊心,教他學會自尊、自愛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所長,人人都有所短。不要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產生自卑感。同時,要相信他自己的能力,逐漸讓他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增強其自信。此外,還要尊重他個人的勞動成果。當女兒興致勃勃地將她的作品拿給我欣賞時,我總是盡情鼓勵,盡管她做的是個缺胳膊或少腿的四不像,因為這時她需要的是肯定、鼓勵,有了這份自信后,她就有興趣做下一個作品,做得多了,自然就會有進步。英國作家毛姆說,自尊、自愛是一種美德,是促使一個人不斷向上發展的一種原動力。
所有父母都堅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我們做家長的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知識、才藝的培養上,卻忽視了教孩子學會愛自己的意識。一個人只有學會了愛自己,她才有條件愛身邊的一切。(摘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