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隨路轉
□旭旭
在英國圣勞斯教堂有這樣一句名言:當不幸來臨時,不要總問“為什么偏偏是我?”因為,快樂降臨時,你可沒問這個問題。其實,經歷一種人生的不幸,也是生活的一種體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別開生面的人生經歷。許多人,正是經歷了人生的不幸,才書寫出別樣的輝煌與壯麗。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正是經歷了“文革”中的不幸,才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隨想錄》,成為他人生創作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經歷了這種人生的不幸,人們是不可能看到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的。
科學大師斯蒂芬·霍金,他的生活圈子只能在小小的殘疾車里,全身無法動彈,只能靠輪椅上特制的聲音傳桿系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他的思想是豐富的,情感是熾熱的,在他的大腦里,宇宙天體是那么的深邃,他的思想在那種時空里是那么地自由、快樂和幸福,這是任何人也比不了的。他說,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孩提時,讀過前南斯拉夫一位作家寫的一部小說,題目是《永遠幸運的人》。說是有那么一個村莊,不論誰家發生了何等不幸的事兒,人們都能安慰你是“幸運的”。比如,誰家的孩子從屋頂上摔下來,摔折了腿骨,人們會勸慰你真是萬幸,不是頭朝下;又如誰家若是失火,燒光了錢財,人們又會說,真是萬幸,人都健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在這里,人們總會用一件更不幸的遭遇,把你的不幸說成是“幸運的”,讓你感受到你是幸運的,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讀完這本書,給人以力量和激勵,面對困扼和窘境,不沮喪,不失落,而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尋找生命的契機。
有時,我們必須接受不幸,因為它是有限的;但千萬不要失去希望,因為它是無限的。人生中,一帆風順是風景,逆水行舟也是風景。善待不幸,會使我們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也許,對于眼前是件壞事,但從長遠來看,也許還是幸福和快樂的根源呢。所以說,生命是獎賞,不幸是機會。沒有人該為你做什么,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為自己負責。你只有盡心盡力地打好自己手中的每一張牌,不到最后一刻,決不放棄,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正所謂:心隨路轉,心路常寬啊。
(摘自《健身科學》)
向動物學習減壓
□趙化南
法國作家大仲馬說:“人生是用一串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樂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煩惱都是自找的,所以減壓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紀60年代,意大利一個康復旅行團體在醫生的帶領下去奧地利旅行。在參觀當地一位名人的私人城堡時,已80歲高齡的名人依然精神煥發,風趣幽默。
他說,各位客人來這里打算向我學習,真是大錯特錯,應該向我的伙伴們學習:我的狗巴迪不管遭受如何慘痛的欺凌和虐待,都會很快地把痛苦拋到腦后,熱情地享受每一根骨頭;我的貓賴斯從不為任何事發愁,若感到焦慮不安,它就會去美美地睡一覺;我的鳥莫利最懂得忙里偷閑,享受生活,即使樹叢里吃的東西很多,它也會吃一會兒就停下來唱歌。“相比之下,人總是自尋煩惱,人不是最笨的動物嗎?”他總結道。
有的人在煩惱面前痛苦不堪,把自己埋進“灰色的情調里”不能自拔,以致沉淪、絕望;有的人則與此相反,在挫折和困境面前挺起腰桿,把聰明才智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終取得巨大的成功。
有統計發現,40%的煩惱是關于未來的事情,30%的煩惱是關于過去的事情,22%的煩惱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煩惱來自我們改變不了的事情,剩下4%的煩惱來自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如果人們能像巴迪、賴斯、莫利學習樂觀地對待不如意的事,自然會煩惱自解,愁腸自消。
(曉曉竹薦自《海口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