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一詞,最早出現于《周易·系辭下》:“《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反映了當時人們以史為鑒、努力實現長治久安的自覺性。憂患意識,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識,指人們身處太平順達的境遇卻不忘記出現危險禍患的可能,時常提醒自己加以警戒,并采取積極措施預防或推遲禍患的降臨。人們在多民族的融合、與自然的抗爭、對自我人生的感悟、對大自然的靜觀和省察中,在無數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樸素的“反者道之動”、“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意識和觀念,它們培育了人們的“憂患意識\"。
古代思想家洞察事物變化的狀況,提醒世人要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這樣才能使人頭腦清楚,不致陶醉于一時的勝利,不致沉迷于短暫的歡樂,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這激蕩起仁人志士的愛國豪情和義舉。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史之所以綿延不斷,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種“居安思危\"的觀念,它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和政治智慧,源遠流長,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