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從吾,字仲好,號少墟,謚恭定,陜西長安(今西安市)人,是明代繼高陵呂楠之后,關中最主要的理學家。馮從吾主要活動于明神宗到明熹宗時期。他為官雖然時間不長,因其剛正不阿,敢于直面當朝時弊,于萬歷二十年(公元1589年)削籍告歸,主要從事講學和著述活動。馮從吾一生先后講學于寶慶寺(今西安市書院門西安師范學校)、太華山(今華山)、太乙峰(今終南山)。地方官員在馮從吾講學的感召下,建關中書院,后馮從吾講學、主事關中書院,關中書院由此成為明末四大書院之一,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還講學于首善書院以及三原池陽城、慶善寺、太華書院等。馮從吾講學的足跡遍及今天陜西的許多地方。馮從吾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關學編》、《疑思錄》、《辨學錄》、《善利圖說》等對后代的學術發展和人類的精神財富積累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馮從吾的講學著述活動對關中地區土風民俗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馮從吾十分重視士風,他認為,“世道污隆,系士風厚薄,而返薄還厚,倡之者當自士大夫始”(《馮少墟集》卷五《關中士大夫會約》)。士在風俗變革中起表率作用。當時,關中士人風氣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士人之間,相互“爭譏”、“詆毀”,不能“成人之美”;“怕人責備”,是非不分,不能堅持正義;喜歡議論他人是非;討論學術,或自以為是,或自足自滿,或不能“虛己下人”,“過于激辯”等等。馮從吾尤其厭惡士風中的鄉愿之氣,不敢堅持是非:“明知敬之是,而百方嫉忌之,百方吹求之,使敬者必至于無所容。明知肆之非,而百方押溺之,百方左袒之,使肆者益,至于無忌憚……”(《馮少墟集》卷二《正俗俗言》)。明知道“敬”為是,“肆”為非,但是他們不敢堅持真理和正義,是非不分,造成的結果只能是敬者“元所容”,肆者“無忌憚”。對于秦人不能成人之美的風俗,馮從吾深有感觸,他說:“世間最有功德事,莫大于成人之美。南人每見人行一好事,大家必稱贊之,羽翼之,務底于成。秦俗則爭譏笑之,詆毀之,務底于敗。如此則師復受其益,而弟子多受其損。”相互詆毀,不能成人之美,結果只能導致雙方兩敗俱傷。馮從吾孜孜講學、著述,希望通過講學著述活動,變革士人風俗,變革關中風俗。
在講學著述的過程中,馮從吾會同關中學人一起制定了士人交往的規約,如馮從吾與關中士人一起訂立了《學會約》、《關中士大夫會約》等,在關中書院倡導一些行為規范,集為《關中書院語錄》,還做有《士戒》、《做人說》等。這些規約從細節上對士人的日常行為、與人交往、言語舉止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詳細說明士人約會所帶的餅果酒器、拜帖發放、稱謂運用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會約中的內容:一是怎樣處理學術爭鳴中的各種關系。《關中士大夫約》提出,遇到有爭議的,旁觀者應該以勸和為主,“不要以小憤傷大體”;《學會約》規定“彼此講論,務要平心易氣,虛己下人”。對同仁的過失,應該盡言相告,讓朋友改過,“不可在背后說,更不能當眾言”。二是對學會中貧弱者的幫扶。《關中士大夫會約》提倡照顧“年高步履不便者”,每當聚會、散會之際,要送“年高步履不便者”至其家;學人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如果有年老元子,或者有子而貧者,大家每年要出錢幫助他們,“不要見人貧賤姍笑凌辱,見人富貴嘆羨”等等。三是對于私自結黨行為的杜絕。《學會約》規定:“會中一切交際俱當謝絕。”《關中士大夫會約》云:“士風薄惡莫過于投遞揭帖。”以后凡是遇到這種情況,土人應該一律回絕。四是這些約定十分注重細節,比如不要“借人書籍不還”,不要“輕易議論人家私事”等。
馮從吾與士人一起訂立的會約和他的著述,體現了馮從吾提倡崇真尚簡、戒空談、敦實行的精神導向。比如《學會約》規定,士人相約,“不設酒醴,不用柬邀,會中一切交際俱當謝絕”;《關中士大夫約》強調,“如坐談時久,隨便出一餅一果用之,不必設桌,以滋靡費”。要求學者正常的交往應該是純真、樸實而非飾偽、造作,此即“崇真”;杜絕種種奢靡之舉和交往中的繁冗禮俗,此即“尚簡”。《學會約》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馮從吾對那種出于非自然真情的飾偽、矯揉造作之風的切膚之痛。《學會約》不僅明確規定了“其言當以綱常倫理為主”的講學內容,并特別提出了樹立“崇真尚簡為主,務戒空談,敦實行”的尚實學風的問題。所謂“空談”,在馮從吾看來,“談空論無”者為空談,雖言但“不躬行”者亦為空談;好議他人而自己不實行者為空談,“好對人夸自家”但自己又“不躬行者”亦為空談。“敦實行”,方可“戒空談”。所以馮從吾講學,總是“以躬行相勸勉”,并發出“嗚呼!為學不在多言,顧力行耳”的號召。關于講學,馮從吾說:“千講萬講不過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馮從吾的尚實不僅表現在言論上,而且體現在行為上。
馮從吾為關中士人所制定的各項規約,主要是希望通過士人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變革風俗,使風俗向善。如馮從吾在《學會約》中強調:講學不只是為了教人,也同時是為了“自求其益”,因此應該“默默點檢自家心,默默克制自家病痛,則識得本體自然”,主張士人“發憤為學,斷當自改過”。馮從吾希望士人能夠從自我做起,發明本心中的善,引導風氣。其中包括遵循禮教的規范。在《關中書院語錄》中,馮從吾勸誡士人,“視聽言動要合禮”。在《關中士大夫會約》中,馮從吾倡導禮制,尤其倡導冠婚喪祭之禮,希望士大夫能夠在鄉族中率先實行。對于久已不行的冠禮,即成年禮,《會約》發出倡議,希望士大夫能夠帶頭踐行。
以馮從吾為首制定的各種規約,對關中地方士風民俗的改善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中書院會約》“行之十余年,沒有更改”,其為當時士人所尊崇可見一斑。其中有些內容,比如如何處理學術爭鳴中的各種關系等,對于今天的學人仍有積極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