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六國年表》中經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質于某國”、“某國使太子為質”、“太子從某國歸”等類似的字句。《說文解字》曰:“質,以物相贅。”又云:“贅,以物質錢,從敖貝。敖者,尤放貝當復取之也。”從許慎對字義的解釋中可知,“質”最早指的是交換過程中物品的抵押行為,有時也泛指用作抵押的物品。這里的“質”指的是用來互相取信的人質。春秋以來特別到了風云四起、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質子”事件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從這一時期頻繁的“質子”事件大體可窺見當時的社會環境。通過考察質國與入質國不難發現秦與各國交質尤多,這就有點像今天的留學生留學美國,雖然古今目標不可同日而語,這是由于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去那里留學是許多人的夢想。古代這一現象同樣值得我們深思。本文通過著重介紹秦與各國交質事件以認識秦在戰國時代的地位。
所謂質子制度,在上古時代是沒有的。春秋初年,鄭伯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權于虢公,鄭伯怨王,因此周鄭交質,質子之事,大概由此發端。終春秋242年之間,交質事件只有六次,并且都在齊桓公、晉文公之后。所以馬非百先生說:“蓋在霸主盛世,王綱雖解,信義尤存,霸者以信義相號召,故不以威力脅人。”到戰國時期,諸侯交質事件一共有24次,甚至更多,約是春秋時期的4倍,足以看出戰國時期信義全無,各國之間互相猜忌日甚。而在此24件中,屬于山東六國的只有9次,余則都是六國與秦國的交質事件。其中列國入質于秦者凡八,而秦出質于列國者凡七,合計占全數二分之一強。馬非百先生在《秦集史·質子表》中對這15次質子事件的質子名字、質子身份、出質與返國年代及所質國等做了詳細的介紹。
質子與我們現在的駐外大使可不一樣,大抵質子中,一般以太子為多,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他們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一旦入質于秦,他們的地位改變了,所受的待遇也隨之改變,有的甚至難得秦國優待。“燕太子丹者,故嘗居于趙……故丹怨而之歸”。再如:“太子橫人質于秦,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楚太子殺之而亡歸。”這是質子不被秦大夫所尊重的典型。一旦國交決裂,兵爭頓起,質子狀況就更危險,甚至性命不保。魏太子增為質于秦,公子無忌率五國兵攻秦,而秦怒欲囚公子增。由以上可知,質子在秦隨時面臨各方面的危險。即使這樣,各國出于戰略考慮,仍爭先恐后與秦國交質,秦在戰國尤其戰國后期的地位不言而喻。正如馬先生所言:“秦已成為國際主要對象。”
秦自襄公以來,西伐西戎而至岐,“及文公越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修政,東競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霸侔矣。”至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最終傾鄰國而霸諸侯。此時秦國在軍事上攻城略地取得節節勝利。“[惠文君]七年,公子印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十三年,庶長章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句,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十四年,伐楚,取召陵。”秦國此時的強大已足以讓“韓、魏、齊、楚、越皆賓從”。秦昭王時期,茍況至秦,見應侯范睢,睢問曰:“入秦何見?”況曰:“秦地其國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百姓樸也,甚畏有司而順,百吏肅然,莫不恭儉,士大夫莫不通明而公。其朝廷聽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國治之有序窺見一斑。及其秦王贏政即位,“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在秦國發展壯大過程中,各國的力量對比也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縱橫家橫出,并由此展開了“合縱連橫”的拉鋸式較量。各國為了爭取更有利于本國的戰略形勢,被迫派質子質于秦,至于出質原因,則因國而不同。或因求和,“穆公十五年,于晉戰于韓,虜晉君以歸。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子秦”;“韓宣王十九年,秦伐韓,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于秦以和”;“傾襄王二十七年,使三萬人助三晉伐燕,復于秦平,而入太子為質于秦”。或因乞援,如楚太子橫:“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為負其從親而合于秦,三國共伐楚,楚太子橫入質于秦而請救。”所有這些,都是所謂的“守勢外交”。雖然秦國也出質于各國,但與六國卻不能一概而論,秦國之出質,既非求和,又非乞援,而全是為了“遠交而近攻”政策的運用,乃屬于“攻勢外交”。如“惠王十年,張儀相,公子桑圍蒲陽,降之,儀因言于王,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于魏,魏因入上郡少梁于王以謝秦”,這完全是張儀為拆散魏齊聯盟,使魏背齊親秦的外交手段。經過長期的割據混戰,中原各國已日漸衰落,其外交活動主要為了自保,以獲得更多喘息的時間。秦國從僻居西方的小國一躍而成為稱雄諸侯的大國,其野心也已日益膨脹,所以,外交手段也與眾不同。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諸侯交質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是各諸侯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多數質子事件集中在秦與山東六國之間。各國入質的原因、目的雖各有不同,但我們不難看出:秦國的地位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由僻遠的受諸夏擯棄的戎狄小國,成為戰國時期勢力最強的霸主之國,特別到了秦王政時期,遍招天下賓客游士,四處攻城掠地,最終消滅六國,一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