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出身于隴西貴族,唐高祖李淵次子。他文韜武略,為建立唐王朝立下過赫赫戰功,因功勛卓著被封為秦王后在玄武門發動政變,迫使李淵交權,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國家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貞觀政要》全書共十卷四十篇,唐吳兢編撰,是記載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之間討論國家政事的政治文獻。此書一經問世即被唐皇室列為必讀經典,唐以后的歷代王朝對其也都十分重視,推崇備至。書中記錄了唐太宗豐富的政治與行政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對《貞觀政要》中記錄的唐太宗治國和用人思想加以研究,彰顯它對我們當代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唐太宗的治國思想
唐王朝是通過推翻隋朝統治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唐太宗非常注意總結隋朝滅亡的教訓,努力革除隋朝流弊,積極實行開明統治,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通過《貞觀政要》的記述,可見李世民的治國思想在封建統治者中是比較進步的,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1 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唐初著名的諫臣魏徵曾對李世民說過:“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政本》)指出百姓是社會之本,維護統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安人。李世民自身也從隋末農民大起義中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他曾說:“可愛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貞觀政要,務農》)君主如果得不到民眾的擁戴,必將被遺棄。他進一步指出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根本地位,“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貞觀政要·務農》)在這種民貴君輕思想的影響下,李世民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視農業生產,主張修養生息,輕徭薄賦,不奪農時。他采取了均田、墾荒、興修水利、獎勵人口生育等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初農業的快速發展。
2 君臣協同的共治思想
唐太宗結束了家國一體和貴族門閥政治的國家體制,實行了皇帝一官僚協同的政治體制,這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進步意義。在他的核心統治集團中,有善于謀斷的房玄齡、杜如晦,有精于軍事的李靖、李勣,有敢于諫諍的魏徵,有熟悉經史的虞世南,也有長于識人的王硅等人,這是一個年齡智能合理結合的領導群體,分工明確,權責統一。李世民是其中的核心,其他大臣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了這個群體“共同治理”的作用。李世民曾對群臣說:“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貞觀政要·求諫》)他認為“人臣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并希望“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貞觀政要·求諫》)經過君臣上下協同,貞觀時期開始出現國泰民安、遠夷率服的景象。此時,唐太宗又將功勞推給群臣,認為這是他與群臣“共掌朝政”、“同心協力”的結果,他的這種非凡氣度在歷代帝王中的確非常少見。
3 從諫如流的兼聽思想
雄才大略而不自負,依舊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不自大,依然兼聽納下;這些優秀品質使李世民成為中國歷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非常重視大臣對自己得失的諫諍,說到:“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貞觀政要·求諫》)特別反對阿諛奉承之徒,“若人主所行不當,臣下又無匡諫,茍在阿順,事皆稱美,則君為暗主,臣為諛臣,君暗臣諛,危亡不遠。”(《貞觀政要·求諫》)李世民明白“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就愚”的道理,甚至通過克制自己的情緒來虛心納諫,“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仵。若即嗔責,深恐人懷戰懼,豈肯更言。”(《貞觀政要·求諫》)所以魏徵在當諫議大夫的三年里,才敢“每犯顏切諫”(《貞觀政要·任賢》),進諫達兩百多條,并屢受獎賞。當魏徵病故后,李世民非常悲痛,經常在群臣中提起他,并勉勵群臣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諫諍精神,“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貞觀政要·求諫》)
4 治國以制的法治思想
唐太宗非常重視國家生活的規范化,很注意從經濟、政治、軍事、法制各方面完善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關于“君道”、“政體”、“擇官”、“封建”、“禮樂”、“務農”、“刑法”、“赦令”等各方面,李世民與群臣均有詳細論述。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完善制度的同時也反對政令繁復,主張政令簡約,不要朝令夕改,以免滋擾百姓,“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輕出詔令,必須審定,以為永世”(《貞觀政要·赦令》)。在唐太宗的推動下,唐王朝各方面的制度較前代都有了很大的改進與完善,如在經濟方面實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獎勵墾荒;政治方面完善了科舉制,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元世族”的局面,打破了世族壟斷政治與官員選拔制度的局面,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為唐王朝選拔出更多的優秀人才;軍事方面實行府兵制度,兵農結合,士兵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作戰;制定了我國封建社會最成熟、最完善的一部法典《唐律》。由于唐太宗提倡法治,而且又自覺“守法”,嚴懲奸邪,不徇私情,使貞觀年間出現了吏治清明、國家安定的良好局面。
二、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唐太宗在創業與治國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思想。正是這一深邃的人才思想,使貞觀初涌現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形成了“賢人在位眾多”的局面。唐太宗也正是依靠他手下凝聚起的這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才開創了著名的貞觀盛世。唐太宗卓越的用人思想不但在中國古代起到承前啟后的歷史作用,而且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對于我們作好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人才為本
經過隋末起義與群雄逐鹿中原,最終問鼎關中長安的李世民深深地認識到人才的重要,認為選拔出合適的人才,量才授職是治國安邦的關鍵,“致治之本,惟在于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積極主張人才任用要親君子,遠小人。
2 才行俱兼
貞觀六年,李世民對魏徵說:“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魏徵回答時提出了“才行俱兼”的用人標準,“知人之事,自古為難。……但亂世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貞觀政要‘擇官》)李世民非常贊賞魏徵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后來《唐六典》中考察官員的“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
3 用人如器,取長棄短
貞觀二年,李世民在與右仆射封德彝的對話中,批評了他以沒有奇才異能者所以無法舉薦人才的觀點,指出:“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于當時,不借才于異代。……且何代無賢,但患不知耳!”(《貞觀政要·擇官》)使封德彝慚愧退出。李世民認為天下不可能有十全十美之人,關鍵在于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資治通鑒》卷198)正是由于李世民辯證的用人觀,發現和任用了更多的人才。
4 用人不疑,各司其職
作為一代明君,唐太宗十分懂得君臣和諧的重要性。他說:“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貞觀政要·求諫》)為達到這一良好的君臣關系,他認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信任臣子,以發揮他們的股肱作用。他總結前人得失時說:“朕歷選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則下不能上達,欲求盡忠極慮,何可得哉?”(《貞觀政要·杜讒邪》)又進一步說:“若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貞觀政要·政體》)為此,李世民提出了君臣相遇的舉世名言:“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舊唐書》卷63)他認為不論君主還是臣子都要各在其位各謀其政,只有這樣才能相互協調監督,共同治理。在唐太宗看來,君王主要的職責就是用好賢人,使其各司其職,而不能以身代政,因為這樣會適得其反。
《貞觀政要》是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的一部古典文獻,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初貞觀年間唐太宗這個杰出的政治家和魏徵、房玄齡等一代名臣的歷史面貌。他們君臣攜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貞觀之治為唐以后歷代的統治者所景仰和謳歌,被后代譽為封建社會治世之典范。《貞觀政要》一書所展現出的唐太宗優秀的治國思想和卓越的用人之道,值得我們后人不斷研究探索和學習借鑒,以期“古為今用”,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