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一些漢字清晰地保留了這種習俗特征。
1 墓、墳、塋
墳墓是土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墳墓被看做人生的最后歸宿,漢字中“墓”、“墳”、“塋”三個字,反映了這一習俗。《說文解字》“墓,墓丘也。從土莫聲。”“墳,墓也。從土賁聲。”“塋,墓地。從土營省,亦聲。”從字形分析,三字都與土葬有關。《禮記·檀弓》記載:“孔子曰:‘古者墓而不墳。’”可見,雖然都指墓穴,“墓”、“墳”是有所區別的。“土之高者曰墳,葬而無墳謂之墓。”(《禮記·檀弓》)即在墓穴上堆起大土堆就叫做墳,只是下葬而沒有堆起土堆叫做墓。據《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東周以前的墓葬是“墓而不墳”的,墓而墳是由春秋時期的孔子開始的。《禮記·檀弓》記載了孔子尋找父親墓地的故事,孔子幼年喪父,長大后想去祭奠父親,卻找不到墓地,后費盡周折才找到。為了便于日后祭奠,他就在父親的墓上培土壘墳并種樹作為標志。“孔子曰:‘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禮記·檀弓》)到了漢代,墳和墓已經沒有分別了。
2 棺、槨、飯、含
隨著土葬習俗的興起,人們開始對葬具、隨葬品有所需要,“棺”、“槨”、“飯”、“含”幾個字記錄了這種習俗。棺槨,指裝殮尸體的器具。內棺稱作棺,套棺(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稱作槨。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記載:“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可見古代棺槨是用來顯示死者身份地位的。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喪葬習俗已經帶上了一層政治色彩。飯含也是古代的一種喪葬習俗,即將米、貝、珠、玉等物放人死者口中。放人米、貝稱為飯,放入珠、玉稱為含。飯含的作用在于“實親口”,“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何休注)是生人盡孝道而已。現在民間喪葬習俗中仍然可以找到飯含之俗的遺風。
3 殮(斂)、殯
土葬習俗中,殮和殯是死者安葬前的兩個重要環節。《說文解字》:“斂,收也。從支眾聲。”后來用殮替代了斂。人死后首先要入殮,即為死者清洗身體,放入飯含,最后放人棺材。這一習俗至今還保留在各地的喪葬習俗中。尸體入殮后至下葬前要停放一段時間,稱之為“殯”。《說文解字》:“尸在棺,將遙葬柩。”我國古代,從“殯”到“葬”時間按照等級和身份的高低有嚴格的區分。現在的喪葬民俗中多為三五天。
三、殉、俑、偶與殉葬習俗
殉葬習俗起源較早,在我國古代延續了很長時間。“殉,用人送死也。”(《玉篇》)即以活人殉葬。考古和文獻資料表明,人殉制度在商代已經盛行,晚商時期的貴族和商王大型墓葬的殉人可達百人之多。秦漢以后代之以偶和俑。俑,是古代用來陪葬的塑像。主要是陶瓷、泥土或木質作成人的形像。以偶俑殉葬是人殉的延伸和進化。
關于殉葬習俗,古代典籍多有記載。《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奄息、仲行、鋮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詩經·黃鳥》以寫實的手法記載了這次人殉事件,控訴了其殘酷性。孔子對這種殉葬習俗極為憤怒,他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即便用偶俑殉葬,孔子都極力反對。
從本質上講,喪葬習俗的沿留,反映出人們追求未來幸福的理念。“慎終追遠”,善待生者,追念亡人,保留我們喪葬習俗中善良純樸的一面,剔除其丑陋糟粕的一面,這才是我們對待古老習俗的應有態度。